[摘 要] 隨著科技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網絡設備逐漸普及,QQ、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虛擬社交平臺,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更新快、話題性強、互動性強,易于引起年輕人關注和討論等特點,大大激發了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影響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能深入了解新型社交媒體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組織了一次對在校大學生的實地調查活動,旨在了解社交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響。
[關 鍵 詞] 大學生;新型社交媒體;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 D56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39-01
一、調查基本信息
(一)調查對象
將18~20歲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在校學生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統計報告,18~30歲的人群是最為活躍的社交網絡用戶。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的對象是東營科技職業學院的在校學生。由于時間、經費、人力等有限,筆者決定將調查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內。但是樣本太小又不能如實可靠地反映總體的狀況,會造成較大的誤差。通過發放自填式問卷的方法,每個點20份問卷,共發放問卷500份,通過對樣本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的分析,推論總體的狀況。筆者篩選出有效問卷,輸入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深度訪談法:筆者隨機對符合要求的東營科技職業學院的幾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從訪談中可以了解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如何以及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還可以了解大學生的看法,有利于調查中問卷的設計,提高準確性和數據的可靠性。
二、問題及分析
本次調查回答的主要問題是社交媒體的使用是否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社交媒體是怎樣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的?社交媒體的使用對人際關系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
(一)調查主要分析了使用社交媒體對大學生閱讀及人際交往的影響
在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中,QQ、微博和微信是國內大學生使用時間最多、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媒體。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最主要目的是交朋友,其次是獲取資訊、打發時間和查閱其他資料。
(二)在校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在校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有把它作為與親朋好友、同學溝通的橋梁;結識新朋友的便捷工具以及記錄自己生活的喜怒哀樂、感嘆生活的好去處。另一方面,關注朋友動態、閱讀新聞成了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藏、點贊、轉貼、共享各種信息成為他們的習慣。此外,大學生在使用微博、微信社交媒體時,使用目的也較多地表現在自我抒發、對他人評價以及信息獲取三個方面。
(三)社交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廣度上的影響
現如今,大學中很多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在微信上雙方互加好友,師生間互動在社交媒體上會出現淡化身份和地位的現象,但回到現實生活中,教師和學生的這種界限仍然存在,不免給現實中的交流造成障礙。
筆者認為社交媒體的實際作用不大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正確看待社交媒體的作用,不得不承認它延伸了大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交往,由于中國人比較謙虛靦腆,大學生在面對陌生的人際關系時通常會選擇沉默。比如,相互關注動態心情照片,但只瀏覽不評論;默默地關注、點贊,交際間沉默無法打破,誰也不先開口,這就不會對人際關系的擴展起到有效的作用。(2)職業學院的學生情商較高,學習能力較差,對待問題的態度比較沖動,但是面對陌生的人群,會具有防范意識。筆者相信大學生還是希望網絡世界的朋友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兄弟、閨蜜或是男女朋友,只是這種可能性較低。所以他們會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發布自己的心情或者是展示自我,但對理性的大學生來說,擴展新的朋友慎重考慮是必經環節。(3)大學生精力有限,學習才是主要的任務,閑暇時間無法同時維系過多的人際關系。大學生想要維系以前的同學關系,就很難分出精力來擴展其他。
(四)社交媒體對在校大學生人際交往深度上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微博、微信等確實是學生獲得信息最方便、最快捷、準確的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獲取信息后,都會參與社會活動。分析表明,QQ、微博、人人等媒體的使用頻率越高,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就越高。不但如此,大學生常常會參與論壇的討論,在貼吧、微博上發表自己的想法。
(五)社交媒體使用對高校學生自我展示的影響
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越長、頻率越高越有助于高校學生的自我表達。在個案的交流訪談中,筆者了解到,絕大部分使用社交媒體的大學生表示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希望自己的粉絲、好友越來越多。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影響,使用社交媒體的大學生還不具有準確獲得他人對自己真實評價的能力,認識不足就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
通過本次調查活動讓我們基本掌握了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學生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了解了在校學生使用社交媒體前后的人際交往情況,以及社交媒體使用是否對人際交往、在校生活造成的影響,收獲較多。
參考文獻:
[1]丁蓓蒂,況婷.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以及引導策略研究[J].北方文學(下旬),2017(1):160.
[2]車桂蘭.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研究[J].黨史博采(理論),2015(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