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心相通是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也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建設,不僅需要經濟合作,還需要真情交流。從實際工作出發,針對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中老撾、柬埔寨留學生的特點,開展符合實際情況的“民心相通”工作。
[關 鍵 詞] 民心相通;人文體驗;文化藝術活動
[中圖分類號] G12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46-01
一、民心相通的重要性和意義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領導人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先后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指出“要加強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我校在實際工作中,將繼續推動雙邊教育合作交流,同時要尋求人文交流的閃光點,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民心相近、進而帶動其他“四通”的深入發展。
中國與柬埔寨、老撾是傳統友好國家,雙邊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但是歷史上,雙方在教育科研層面、文化交流層面合作程度較低。為了扭轉現狀,我校積極參與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展會,與柬埔寨、老撾高校、高中建立合作關系,設立甲秀獎學金為兩國青年來華學習提供機會。
二、根據我院實際情況,實施民心相通的措施
(一)學習中文
民心相通以人的溝通為基礎,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媒介和工具。中國的文化魅力主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和傳遞,掌握了中文,意味著掌握了通往中國文化的鑰匙。因此,中文學習是實現民心相通的根本。
老撾、柬埔寨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主要動機有通過漢語水平考試、便于在校期間學好專業知識,為專升本做好準備;其次,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思維和理念,方便與中國人溝通、看懂廣告路牌、欣賞中國電影電視劇。最后,學習中文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多語種復合人才的需要。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有助于他們培養多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在東南亞國家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對能用中文進行基本溝通的本地人才需求越來越大。掌握中文的學生將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所需中文人才,實現語言互通、民心相通的主要途徑。
(二)人文體驗活動
人文體驗活動是留學生學習中文的第二課堂。人文旅游不僅僅是一項旅游活動,更是對所學中文知識的社會實踐。留學生在旅游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課堂上、中文課本的掌握和運用。我校在帶領學生去西江苗寨之前,先介紹景區地理和歷史,了解苗族的風土人情。留學生在體會之前就已將相關中文詞語記憶在心。學生在景區和苗族青年交流,將所學中文運用到生活中。留學生在旅游途中看到隨處可見的漢字招牌,了解苗族先民從黃河流域遷移到云貴高原的歷史故事,親眼看到苗族村寨特有的吊腳樓,苗族先民開墾梯田的故事,將會對多彩貴州文化有更多感悟和思考。
人文旅游活動有助于加深人心溝通和理解。留學生在中國期間最向往的事就是旅游,旅游是留學生學習中文、了解中國風土人情的第二課堂。體驗中國文化會、感受文化沖擊會對留學生的其他方面產生作用和影響。他們參觀苗族特色的民族民宅,親眼看見苗族蠟染制品、觀覽古老的石砌城墻,陶醉在櫻花園的旖旎風光中。切身體會原汁原味的中國,喚起了留學生深入對中國語言、民族文化的親近感,消除了文化隔閡。
(三)積極鼓勵留學生參與學校文化藝術活動
單純的課堂教學不能滿足留學生的學習需求。我校積極引導留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發揮其能歌善舞、喜愛體育運動的天分,讓留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加入社團,參與學生會開展的體育文化節和文藝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讀書月活動”“交院學生風采表演”“體育文化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社團活動沒有統一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限制,形式靈活多樣,有歌曲比賽、舞蹈表演、足球比賽、滑板街舞比賽、音樂比賽等活動。留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必然要和中國學生直接面對面溝通,這有助于他們盡快學會中文。另一方面,社團活動有助于留學生走出孤獨的心理難關,克服由于文化背景和語言差異帶來的交際恐懼感和陌生感,結交更多中國朋友,最大限度緩解留學生難以融入中國生活的不適應感。
實現民心相通是一個宏大而長遠的目標,需要當下點點滴滴的積累,才能逐步打破溝通不暢造成的障礙。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物質建設應當與民心相通建設齊頭并進。我校是留學生建立與中國社會聯系的第一站,也是民心相通建設的關鍵一站。我校教師致力于解決留學生關切的問題,讓留學生在中國感受到熱情和溫暖,消除障礙。只有這樣,民心相通才會在腳下變成堅固的基石。
參考文獻:
張國勝.論大學社團活動課程的教育價值[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