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疆少數民族教師作為兩年制教師培訓的對象,都是學校教育活動的直接實施者,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在培訓中得到提升以后,會直接反映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從而達到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新疆少數民族教師的兩年制培訓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對提高少數民族教師教學能力起著關鍵作用。針對現階段新疆少數民族教師的培訓現狀和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 鍵 詞] 少數民族教師;課程設置;培訓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55-01
一、引言
在新疆大力推進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的同步教學對各民族都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教師是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關鍵。在少數民族教師兩年制培訓中,少數民族教師的教學素養、基本情況、自身漢語水平等情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培訓的最終效果。找出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善,對日后的培訓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和借鑒作用,對提高新疆少數民族教學質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新疆兩年制少數民族教師培訓教育類課程設置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缺乏層次性
課程目標和培訓目標的關系是從宏觀到具體的關系,課程目標的制定離不開培訓目標的指導。新疆少數民族教師《培訓方案》中指出,目前少數民族教師培訓的課程主要有四大類:專業知識類課程、漢語類課程、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類課程和專業能力類課程。現階段的新疆少數民族教師培訓設置的課程目標在大方向上忽略了需要發展教師的多元文化意識,而且是針對所有學員設置的,所以不夠具體,并且課程目標不分層次。按照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理論來說,新疆少數民族教師培訓是要有重點、有區別地進行培訓的。教師培訓需要因材施教,要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層次,進行分層次教學。要讓每個學員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從現階段的新疆少數民族教師兩年制培訓課程的目標來看,總體的設置很籠統,適合所有人,沒有針對性,并且缺乏調查基礎和層次性。
(二)選修課程的缺失
從新疆少數民族教師《培訓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新疆少數民族教師培訓的課程類型包括理論課、實踐課、工具性課程和修養性課程等,基本上是涵蓋了現有的所有課程類型,但就是沒有給受培訓的教師設置選修課程。必修課為少數民族教師培訓的質量提供了保證,它的存在當然有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但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發展需求。要滿足不同教師的不同需求,可以針對各種情況,開設一些選修課,讓他們通過選修的課程,發展自己不擅長的或者感興趣的專業。這樣就可以盡可能地滿足所有學員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給他們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更加有利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課程內容與實際教學聯系不夠密切
現階段的新疆少數民族教師培訓中,設置的課程的價值取向主要還是以學科體系為重點,忽略了學員的學科特點和教學需求,因此少數民族參訓教師對所設置的課堂內容沒有興趣,不滿意。少數民族教師培訓對象是在職的少數民族教師,而他們與職前教師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和教學實踐經驗,他們的學習取向不同,不是以學科為中心而是以問題為中心,強調學以致用,希望通過培訓獲得更多的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操作性策略。
三、優化新疆兩年制少數民族教師培訓教育類課程設置的建議
(一)加大教學技能課程的比例
教學技能課程是應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課程。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可教性。教學技能課可以給教師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并且可以讓他們在實踐后進行反思總結,達到提高自己教學技能的目的。另外,教學技能課也順應當前教學領域重視實踐的價值取向。因此,在培訓過程中,重視教學技能的培訓不僅可以為學員提供訓練教學技能的機會,而且能促進培訓學員的原動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水平。
(二)開設選修課程
少數民族參訓教師的層次各不相同,在培訓過程中,應增加教學類課程的門類。一方面,通過開設必修課使學員了解和研究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微觀問題,掌握投身教育改革實踐的技能。另一方面,通過開設選修課,讓學員可以參與本科生的選修課程,幫助他們了解當代教育理論的新思想。
(三)合理設置課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實質上只是一種手段,它的目的是要檢驗和了解培訓學員的掌握程度,以及讓培訓師資方明確未來需要加強和鞏固的內容。對不同的課程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應是不同的,考核方式的種類很多,主要包括考試、說課、講課、提交論文、撰寫教案、活動設計等,因此,需要有選擇性地、科學合理地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葉瀾,白益民.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建軍.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