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用人企業需要大批高素質職業化的專業人才,但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實際素養與企業所期望的技能應用創新型人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及問題入手探討以就業為導向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對策。
[關 鍵 詞] 就業導向;高職院校;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69-0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是指學生通過高職素養教育、職場文化陶冶、崗位實訓鍛煉及自我修養而成的,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崗位需求所養成的職業認知、技能、態度、精神、意識及能力等綜合職業品質。其基本內涵包括職業理想與信念素養、職業道德人格素養、職業能力素養等方面。現代社會企業、用人單位在招工時注重畢業生專業知識、技能水平的同時,更強調職業素養要求。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及問題
根據近兩年筆者所授課的4個班級《IT職業素養》課程職業素養培養情況,發現我院絕大多數學生具有積極的職業素養,其中畢業班學生職業素養優于非畢業班學生,女生職業素養打分高于男生。但是我院畢業學生的職業素養與企業及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差距。通過布置學習活動(個人簡歷及職業規劃設計)、案例活動及學習參考(項目調研)、案例思考等活動環節,分別按照項目情況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每組皆按愛好、特長及男女比例進行搭配,從學生參與情況調查他們對職業目標定位、職業生涯規劃、時間管理、責任意識、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學習能力、抗挫能力等進行教學調查,發現存在兩個問題:
(一)職業素養結構不合理
從提交的個人簡歷及職業規劃設計來看,畢業班有68%的學生能寫清楚自己的個人簡介,且有較為清晰的就業意向,而新生班的學生只有32%的學生有大致的就業意向,對專業感到迷茫,還有20%的新生入學所選專業是由家長和高中班主任推薦選擇。72%的高職學生認為文憑和各種資格證書就是就業敲門磚,而沒有意識到就業能力需由社會需求來認定。43%的新生在職業規劃中過分追求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缺乏合作意識差,責任心不強,難以適應團隊合作項目的要求;還有10%的高職學生因為高考落榜,選擇了職業教育,走不出高考失敗的陰影,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潛力。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脫離企業需求
課程教學中反映的課程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重技能輕人文等問題究其原因是高職院校在開設課程前沒有做社會需求市場調研,也沒請行業企業專家提供參考意見。據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高職生就業后的離職率比本科生相對要高,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自我認識不夠、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專業知識不扎實、基礎知識面不寬等問題。”
二、以就業為導向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對策
(一)以就業為導向,進行人才需求調研
我校結合實際與美斯坦福進行校企合作構建具有地方職業特色的人才培育體系,明確人才定位人才標準人才特色,切實解決人才的職業素養培育問題。
(二)以就業為導向,創建產教融合的職業素養培育機制
根據企業的需要和學生成長需求,搭建校企教育教學平臺,共建人才培養互動機制。鼓勵學院青年骨干教師走進企業,與企業合作開展項目研究與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和營銷策劃,企業技術能手走進學校參與教育教學過程,實現了教學環境與企業環境的融合;通過共建校內外企業實訓基地,整合企業及學院教育資源,實施訂單培養,為企業需求“量身打造”人才。
(三)以就業為導向,打造學生職業素養實踐平臺
我校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共建校企實習實訓基地6個,專用于學生頂崗實習、學生就業、研究成果轉化及社會服務。高職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社會調查服務、社會技能實踐進行磨煉,培養吃苦耐勞、團結協作、敬業誠信的品質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以就業為導向、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創新人才培育模式為切入點,通過布置學習活動、案例活動思考及學習參考等活動發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素養培養研究,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法和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陸慧娟,周杭霞.提升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18):50-53.
[2]胡同花.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J].農業網絡信息,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