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中,中央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計劃。如今,在中職學校中培養“高素質人才”成為學校教學以及管理的最終目標,而班主任作為學校管理中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將美育滲透到每個環節中,使其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培養出綜合能力強的中職學生,為國家輸送各類高素質的職業人才。
[關 鍵 詞] 中職教育;班級管理;審美教育;高素質人才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77-03
美育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審美教育,也可以理解為美感與情感的培養教育。美育以此,最早誕生于德國,由德國的美學專家席勒先生最先提出。到了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才首次將這一術語引進我國,并進行了推廣與傳播。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辭書》中指出,美育,就是將美學相關的理論以熏陶、培養感情為目的應用到教育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也相當于為美育下了定義。這則定義也明確表明了美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美育要通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最后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近十幾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家的實力增強,重視審美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推進以美育人、以美促技、技美相融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成為必然選擇。
一、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審美教育
當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百姓生活不斷改善,黨中央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方位共同建設,實現中國百年強國夢、中國夢。這也給中職學校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從原來簡單地知識傳授到技能的培養再到素質的提高,要求教育工作者應將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等多種方式進行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中職學生健康身心需要審美教育
青少年,特別是中職學生,他們的年齡正好處于青春期,處于身心快速成長階段,他們都具有愛美的天性,向往美、追求美、從衣著打扮到發型妝容再到思想道德都有“美”的迫切需求,但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和認識的局限,他們有時候不能分辨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甚至錯誤地以丑為美,這就需要班主任對學生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以抵制社會丑惡現象以及校園內不良現象的影響。
(三)審美教育也是中職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中職學校主要以為社會培養專業的職業、技術人員為核心目標。但如果僅僅以“專業技術”作為唯一的培養目的,只能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工具人”和只重現實利益的“經濟人”,他們雖然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卻沒有較好的心理素質與審美修養,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他們的情緒、心態和自身職業發展的后勁很容易受到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和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全面的、實效的審美教育:為學生介紹所學專業的前景以及專業知識之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在學習、理解的過程中對美進行認識、領悟與感知。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啟發,使學生能夠進行更多的思考,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從而激發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對其職業發展生涯的信心。
班主任是最頻繁與學生親密接觸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應充分利用班主任這一職務優勢,對學生進行全方面、多渠道地審美教育滲透,才能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
二、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實施審美教育的措施
(一)為人師表,做好“美”的示范
審美教育具有形象性特點,這與青少年的細膩敏感、樂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相符合。“傳道之人必須聞道在先”,班主任是班級管理這個活動中的主體,因此在進行管理之前必須明確要把學生塑造成什么樣的人,同時自己要首先做好示范與表率工作,在穿著、談吐以及舉止等各方面方面都要展示出“美”的形象。
1.樸素大方的服飾美。在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的眼中,班主任不僅僅是刻板的班級管理者,同時也是學生生活的楷模以及學習的榜樣。由于中職學生好奇心強,喜歡盲目追隨一些潮流時尚,因此常常在穿著打扮上追求與眾不同,這對他們的審美是有負面影響的。因此,班主任在穿著上應該盡量選擇一些適合本人身份、年齡以及性格特點的服裝,盡可能避免衣著過分新奇艷麗的奇裝異服。作為一名教師,身著樸素大方的服裝能夠突顯自身較為高壓的情趣與修養,且干凈得體的衣著也能體現教師豐富的涵養。這樣一來,可以從自身出發,為學生樹立穿著的榜樣,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美與質樸美,從而真正意義上受到美的熏陶與教育。
2.準確生動的語言美。在班主任進行班級的管理工作以及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常常是以語言為載體進行的。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對于語言的運用也有比較高的要求和規范。中職學生正處于一個性格與舉止的養成階段,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中職班主任,應該嚴格遵守相應的規范,言語中既要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又要富于一定的美感。對于教師而言,過于粗俗的語言和尖刺的嗓音都是缺乏語言美的表現。同時,在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也要盡量避免吐字不清、照本宣科等情況的發生。作為一名教師,需要通過語言對學生進行思想與行為的引導,同時還要進行知識傳授,因此更應注意語言的美。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吐字清晰、語調適中,用詞高雅得體,帶有相應的感情色彩,讓學生在與教師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教師的親切與平易近人,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美”的體驗,收獲“美”的情感。
3.穩重端莊的行為美。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間,若能夠具有優美的舉止,則能體現教師也有一定的學識修養。古人云:“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行如風。”班主任無論是坐還是站都應精神飽滿,行為應該保持穩重大方。作為學生的榜樣,班主任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應該沉著冷靜,要適當進行情緒的控制,不可將過分憤怒、恐慌等情緒表露出來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在處理各類事件的過程中,要做到公平且果斷,不能進行偏袒,更不能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等有違師德的舉動,這些都是不符合美育要求的。此外,面對學生,班主任應以微笑相迎,因為微笑可以傳達多種正面的情感:喜愛、關心、贊許、同情等,只有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毫無“包裝”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是與學生溝通的“增效劑”、處理問題的“良藥”。
(二)充分利用班會,開展“美”的教育
班會是以班為單位,以學生為主體的會議,其通過多種形式的班會活動解決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在班級確立正確的、共同的輿論導向,既形成緊密團結的班集體,又促成班級日常管理規矩的制定。中職學校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思想性格特點常常表現為:思想意識活躍、自我為中心、卻容易受社會不良思潮影響,而班會的活動形式多樣活潑,活動過程是通過學生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思考后,最后形成全班同學的共識。這與美育提倡的教育過程“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是相通的。因此,作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會進行審美教育。
1.營造良好的情景氛圍。主題班會的召開目的是要解決班級出現的問題,因此環境的創設、氛圍的營造為班會的召開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是班會達到預期效果的開端,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會召開前做好充分準備:選擇班會召開的環境、組織班會的語言文字、挑選適合相應班會主題的背景音樂、挑選合適的主持人等。
2.精心設計班會活動方式。班會活動開展有多種方式,但都應以學生為主體,以輕松活潑方式進行,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感受、自我反思、自我探索,班主任僅僅起到引導作用。“萬事開頭難”,班會開場采取何種準確、恰當的方式進入班會討論的主題是一場班會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的決定因素,這需要班主任在班會前進行精心的思考和設計。例如:學生打架,可以通過播放“今日說法”等法制節目導入;同學間不團結,可以通過團體協作游戲導入;學生早戀,可以通過辯論方式導入。不論是用何種方式切入班會主題,學生都是首先通過“自我感受”“自我反省”環節的刺激,引起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接著經過學生“自我探索”的討論,最后才形成集體的共識。學生在班會中逐步開展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美育”的過程,水到渠成地達到德育目的。
3.鞏固班會成果。經過精心設計的班會活動后,已經達到預期教育學生的良好效果,但要使之成為學生今后的日常行為規范、成為班級自我管理的準則,成為良好班風的長效機制,還必須在班會的最后將全體同學的共識以“班規”方式確定下來,使班級每個人自覺成為班級的“主人翁”,也為中職學生形成良好職業習慣鋪墊基礎。
(三)美化班級環境,享受“美”的熏陶
席勒說:“美是活的形象,美是生活與形象的統一。”校園環境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外在形象。整潔、優雅、和諧的校園環境和濃郁的校園文化,可以使人感到賞心悅目、神清氣爽,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美的熏陶、一種文化的熏陶,這對學生的情感、心靈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和激勵作用。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利用教室、宿舍、種植園等圍繞在學生身邊的環境,營造“美”的環境,鼓勵學生對身邊的環境進行“美”的創造,實施審美教育。
中職學校特別是封閉式管理學校,教室和宿舍就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因此教室和宿舍的美化除了有整潔的地面、整齊的桌椅(床架)、清新的綠色植物外,還要結合中職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點,匯集眾人所長、發揮學生的新穎創意,將班風和班級文化融入設計中,例如個性的班級口號、激勵的名人名言、豐富內容的文化墻、靜謐的讀書角、燦爛笑容的相片墻等,將自然與人文環境進行統一,營造和諧的氛圍。
班級種植園也是校園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開展種植活動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中職學校一般都是以強調學生掌握專業技術為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很枯燥單一,而種植活動要求學生從翻土、整地、種植植物的選擇、園地的設計、日常澆水施肥等方面進行精心勞作,讓學生在植物的點滴變化中獲得勞動的快樂,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喚醒學生關愛生命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些情感和能力是成為一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部分。
(四)開展文體活動,增添“美”的效果
審美教育是以“體驗”為核心的情感教育。中職學校開展的文體活動主要兩方面:文藝活動和體育活動。課堂之外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從中感受藝術和運動的“美”,在課外老師的指導下欣賞“美”,在活動訓練中創造“美”。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教育,既強健了學生的身體,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提升了文化修養。文體活動中的“審美教育”彌補了傳統形式上“智育”的不足,成為常規教育教學的補充和延伸。
1.中職學校對青少年開展的校園文藝活動類型主要有表演類、語言類、造型類。無論表演類活動(如:音樂、演唱、舞蹈、戲劇)、語言類文藝活動(如:詩歌、相聲、小品),還是造型類文藝活動(如:繪畫、雕塑、攝影、手工藝),這些藝術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在音樂、韻律、語言、線條、色彩等方面感受美、展現美和創造美。中職學校的學生80%來自各個縣城、農村,藝術欣賞和藝術訓練的機會很少,因此,班主任應首先在組織學生開展文藝活動時,積極鼓勵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給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美”熏陶和“美”提升機會。其次,班主任應鼓勵學生在文藝活動訓練中結合生活、結合藝術規律進行文藝作品的再創作,在這個“美”的創造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讓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了可以發揮的空間。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刺激學生智育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體育活動是健康與美學相結合的藝術。體育不僅僅能使學生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水平,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健康的身心、陶冶了情操、增強了社會適應能力,這些能力素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障。作為班主任除了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強健身體外,還應引導學生領悟體育中蘊含的豐富體育精神:公平競爭、頑強拼搏、團結合作,達到“育心”與“養德”相輔相成的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作為中職教育的基層工作者——班主任,應積極探索審美教育的途徑,創新審美教育實效方法,從多個不同的渠道與途徑對中職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讓中職學生對美進行充分的感受、體驗美、追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美的創造,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變得更加豐富細膩,情操獲得陶冶,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技術、有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林毅,王威沫.美育與審美[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160-163.
[2]楊靜.如何在班級中滲透美育教育[J].教育教學研究,2015(7):126.
[3]高居紅,黨麥玲.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美育工作芻議[J].陜西教育,2015(12):52-53.
[4]彭軍林,鐘誠誠.高職院校社團活動在美育實踐中的作用[J].文教資料,2013(1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