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鉤端螺旋體感染通常是亞臨床的,尤其是在流行地區,但也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疾病,主要取決于感染的血清型和豬感染時的日齡。因此,以腦膜炎、黃疸和血尿為特征的臨床癥狀在感染偶發性或非適應性血清型的幼齡豬上已有報道,主要是犬型、黃疸出血型和感冒傷寒型。在成年豬上,臨床癥狀主要以繁殖障礙為特征,如后期流產以及較高比例的木乃伊胎、死胎和弱胎。此外,在澳洲血清群的適應性血清型(特別是布拉迪斯拉發型)引發的特定病例中,可以觀察到的癥狀包括不育、定期或不定期的發情配種,有時伴有陰道分泌物。
中圖分類號:S8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2-0001-02
鉤端螺旋體是一種直徑約為0.1 μm,長度為6 μm~20 μm的螺旋體原蟲,包括構成鉤端螺旋體屬的腐生性螺旋體和致病性螺旋體兩種,屬于鉤端螺旋體科,命名為螺旋體。鉤端螺旋體具有典型的雙膜結構,其中細胞質膜與肽聚糖細胞壁緊密結合,并被一層外膜覆蓋。在外膜中,脂多糖構成了鉤端螺旋體的主要抗原。
鉤端螺旋體屬目前由23個種組成,根據其致病性分為3個群:致病性鉤端螺旋體、腐生性鉤端螺旋體和中間群。根據表面抗原的表達水平,通過凝集吸收反應將鉤端螺旋體分為250個基礎分類群O血清型。最后,將抗原相關的血清型人為地分為24個分類群,稱為血清群(表1)。
豬會充當布拉迪斯拉發型(Bratislava)、波莫納型(Pomona)和塔拉索維型(Tarassovi)的維持宿主。在這些適應性血清型中,只有布拉迪斯拉發型呈全球性分布。與豬典型相關的波莫納型是導致北美、南美,某些亞洲國家,澳大利亞和東歐國家暴發臨床癥狀的原因,但尚未在意大利西部有報道。最后,據報道,塔拉索維型主要出現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歐國家,但在西歐國家很少見。在偶發性血清型中(豬不是維持宿主),在豬上最重要的記述是屬于黃疸出血型、犬型和感冒傷寒型。
鉤端螺旋體通過小傷口或擦傷,經黏膜(如結膜)或濕潤的皮膚進入體內。感染后1 d或2 d,會有持續4 d~7 d的鉤端螺旋體血癥期。在此期間,鉤端螺旋體進入多種組織并增殖,包括肝臟、腎臟、生殖道、眼睛和中樞神經系統。
在血液和組織中的鉤端螺旋體數量達到臨界水平后,會出現由于不明的鉤端螺旋體毒素或有毒細胞成分導致的病變,并可能會觀察到由此產生的癥狀。在成年動物上,該感染期通常不會被察覺。在實驗性感染中或在之前未暴露的豬群感染期間,許多豬可能會呈現輕度厭食、發燒和輕微的結膜炎;但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在地方性感染的豬場中,通常未被發現。主要的病變是小血管內皮損傷,引起器官局部缺血,從而導致腎小管壞死、肝細胞和肺臟損傷、腦膜炎、肌炎以及胎盤炎。通常存在輕微的粒細胞增多癥和脾腫大。
感染后約5 d~10 d,可在血清中檢測出凝集抗體,并在感染后約21 d達到最高水平。該免疫反應可清除血液和大多數器官中的鉤端螺旋體;但是,根據感染的血清型,鉤端螺旋體仍然可處于腎臟的近端小管中,還可存在于懷孕母豬的子宮內。
即使組織損傷嚴重,也是可逆的,隨后可完全修復(如腎臟、肝臟),不過長期損傷可能是一種并發癥,并可能導致瘢痕,如在腎臟。在腎臟存留和增殖的后果是鉤端螺旋體從尿液中排出。在偶發性血清型的感染中,鉤端螺旋體尿癥的持續時間較短(2~3個月),而適應性血清型的持續時間較長,波莫納型感染可能會持續2年。在一些慢性攜帶者中,大體病變包括多灶性間質性腎炎,通常稱為“白點”(腎臟中不規則的發白區域,直徑達1 cm),可在屠宰時觀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