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2-0048-03
自2011年以來,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陸續投資800多萬元用于畜牧獸醫類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畜禽養殖實訓中心)建設,開創了“學院投資、管委會指導,承包經營、企業化運作,雙重目標、標準化管理”的建設模式。這種建設模式學校是投資主體,對實訓基地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完全的使用權和產權,企業(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的生產形式、生產過程完全由學院控制,有較強的便利性和自主性。學校能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靈活安排學生展開實訓,實訓基地的教育性得到強化,解決了企業承擔實習的主動性差,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問題。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探索,開拓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保證了學生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贏。對全省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等有積極的示范、借鑒作用。
1 建設內容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由種雞場、種豬場、奶牛場三個場區組成。① 種雞場:存欄種雞10 000套、蛋雞20 000羽,建有各類標準化雞舍5 000 m2,舍內配套自動喂料、飲水設備、濕簾、大型排風扇、自動光照控制設備、加溫設備等。種雞場教學實訓基地擁有完整的養殖、孵化、加工等設備供學生實訓。
② 種豬場:存欄基礎母豬300頭,年出售種豬、育肥豬5 000頭,建有各類豬舍及附屬用房15幢,總建筑面積5 000 m2。豬場采用全封閉、工廠化流水線生產模式,生產設備先進,管理規范。豬場采用美國大跨度和歐洲小單元豬舍設計。豬場擁有種豬性能測定系統、完善的獸醫設備、采精設備和飼料加工設備供學生實訓。
③ 奶牛場:存欄荷斯坦奶牛100頭,奶牛場內建有配種間、診療間、工作室、化驗室,運動場安裝自動飲水器。奶牛場建有現代化擠奶廳一座,擠奶設備選用并列式擠奶系統,具有自動計量、自動脫杯、自動清洗、仿生按摩、乳房炎監測等功能。
2 管理模式
2.1 學院投資、管委會指導
學院負責畜禽養殖實訓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及設備投入,根據設計規模引入畜禽,并注入流動資金。委派專任會計對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的收支情況進行管理、監督,以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成立由學院相關部門(包括教務處、財務處、科研開發處、總務處、紀檢監察室、畜牧系、獸醫系)主要領導參與組成的實訓基地建設管理委員會,對實訓基地建設進行宏觀指導和監督,但不參與具體經營管理。在基地建設管理委員會的協調組織下,校企雙方(學院和畜禽養殖實訓中心)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協商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違約應承擔的責任,對實踐崗位的數量、實訓時間、生產項目等進行量化,并以簽訂協議書的方式予以規定。雙方自覺遵守章程、契約或協議書中的規定,并定期對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約束機制,一方面可以確保企業(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生產的有序進行,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明確企業(畜禽養殖實訓中心)在學生頂崗實習過中的實踐教學任務,確保生產性實訓的效果。這樣既有利于調動企業(畜禽養殖實訓中心)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又能不斷加強企業(畜禽養殖實訓中心)對實踐教學的指導和管理能力。
2.2 承包經營、企業化運作
學院委派一名中層領導和三名專業教師負責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的生產經營,按照行業規律和企業特點,畜禽養殖實訓中心實行獨立經營核算、自負盈虧的原則統一管理。中層領導作為負責人牽頭承包實訓基地,與學院簽訂承包經營合同,四名管理人員工資、福利由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發放,要求不低于學院同類人員水平,實訓基地工作人員職稱晉升、工資晉級按學院同類人員對待;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的生產收入用于維持基本生產條件、實訓基地工作人員福利發放。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無條件接受學院安排的教學實習實訓任務,學院不另外支付實習費用。畜禽養殖實訓中心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采用真實的產品銷售與服務經營,同時必須要滿足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安排。由于畜禽養殖實訓中心進行承包經營,風險由學院一方承擔變為多方共擔,因此,在基地建設之初,規定參建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做到分擔虧損有據可查、利益分配有章可循。從而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互利共贏的基地建設理念。在運行中堅持“產教融合,以產促學,教學與生產管理合一”,避免“多頭管理”而導致教學與生產分離的弊端,確保校內實訓基地功能和目標的實現。既有利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又能不斷加強企業對實踐教學的指導和管理能力。
2.3 雙重目標、標準化管理
畜禽養殖實訓中心以“課崗對接為指導,以項目實訓為切入點,培養崗位技能為目標”開展實訓,實施“雙重目標和標準化管理”,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1]。雙重目標即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校企雙方要根據企業生產工藝的實際和專業實踐教學的要求,完善了企業工作流程和學校實訓教學模式,共同制定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人才培養的運行流程。由專業教師和畜禽養殖實訓中心技術人員共同制訂企業生產經營計劃和企業員工培訓計劃,共同制訂相關專業的項目實訓、綜合實訓及頂崗實習計劃。同時,引入國家和行業統一標準,共同制訂企業生產技術規程、工藝流程和質量檢驗標準,并根據企業標準,制訂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實訓標準,實行標準化管理。最大可能的使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能力目標同步,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目標的實現,同時完成了學校的教育目標。協調了企業生產性和學校教育性之間的矛盾[2]。按照“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統籌,教學計劃與生產計劃統籌,師資與技術力量統籌,人才培養質量與產品質量評價統籌”的原則[3],正確處理好生產性實訓基地專業教學的穩定性與生產任務市場變動性的矛盾、高職技能人才培養的訓練性與經濟效益性的矛盾。
3 建設成效
3.1 學生成長
實現了實境學習與崗位有效對接,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提高。采用\"課堂一養殖場\"、\"工學交替\"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完成技能模塊的學習。把教室搬到養殖場進行現場教學,進一步讓學生完全參與到養殖生產各環節中去。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實踐和社會實踐環境中學習,感受企業的工作氛圍,了解企業的組織結構與經營規則,熟悉企業的工作過程,獲得了企業所要求的職業能力、關鍵能力和職業素養等。通過實訓教學,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訓練,對于職業道德的養成,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意志力的鍛煉,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等有很大幫助。學生通過完成生產性實訓任務,可以真實體會職業崗位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以后真正的“零距離”上崗打下良好基礎。
3.2 教學改善
畜禽養殖實訓中心建成后,實訓條件得到改善,實訓場地面積擴大,實訓崗位增多,實訓內容豐富。根據畜牧獸醫專業“課堂——養殖現場、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將課堂設到生產現場,將“教、學、做”融為一體,學生邊學邊做,完全參與到了養殖生產各環節,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踐技能與崗位技能相對接、實訓場景與生產環境對接”等“四個對接”,實習實訓效果突出。學生通過參與基地生產管理、自主經營創業項目、養殖興趣小組學習、經營專業協會等活動,提高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自主性和實用性、學生能力與崗位需要的吻合度,綜合職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3.3 教師提高
多年來,我院積極探索教師實踐素質培養模式,以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平臺,依托項目進行了大膽實踐創新,不斷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教師與行業密切對接,教學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在本項目實施的期間,有3名教師被評為教授,6名教師被評為副教授,16名教師被評為雙師型教師,培育了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名教師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20名教師擔任國家“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考評員,現有院級學科帶頭人26名,系級學科帶頭人12名;畜牧獸醫專業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獲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獎及武威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8項,三等獎8項,甘肅省教育教學成果廳級獎2項,第六屆全國農業職業教育研究會一、二等獎2項, 11項科研項目獲地廳級立項。畜牧獸醫專業教師主編國家、農業部教材23部、參編教材26部;2個專業被評為甘肅省高等學校省級特色專業,4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61篇。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3.4 企業受益
近年來,利用學院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實驗室條件,畜禽養殖實訓中心在品種改良、科學飼養、疾病防治等方面為“三農”提供技術服務,拓展了基地的功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增強了學院對周邊地區畜牧行業的影響力,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生產性實訓基地形成了飼料、防疫、管理、銷售等系列化的技術服務,產品和技術輻射到河西各地、白銀、蘭州、定西、天水、寧夏、青海及新疆等地。畜禽養殖實訓中心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雞苗100多萬羽,種蛋300多萬枚,種豬600多頭,鮮牛奶10 000 kg多;指導涼州區、民勤縣、永昌縣等縣(區)新建養殖小區(場)130多處,指導沙漠放養養雞戶500多戶,帶動3 800個養殖場(戶)增收致富。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經濟效益顯著。
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建設好壞直接關系到實訓教學效果,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與實踐,在實訓基地建設的建設內容、管理模式、建設成效等方面做了大量細致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專業師生提供了完善的教學、科研、實訓的基本條件,在行業內有顯著的引領與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海澄. 武漢新港物流管理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管理機制初步研究[J].2013(11):89-91.
[2]童衛軍. 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12):86-87.
[3]周勁松.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實現途徑[J].中國電力教育,2009(1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