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S816.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2-0046-02
家畜患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飼養、管理和護理條件失調,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以及誘發疾病遺傳學的預置因素。其中,飼料尤其是飼料的質量在病因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違反飼料生產工藝和飼料儲藏條件,飼料中的營養物質損失、衛生品質降低。其結果,導致飼料污染有真菌毒素和引起傳染性疾病的細菌和寄生蟲。
據文獻資料,約有40%~89.9%的飼料感染真菌,而在21%~69.7%飼料中發現有危害家畜健康濃度的霉菌毒素。在家畜發病率高的農場里,在被檢樣品中,微生物指標未達到安全性要求的占42.1%;查出霉菌毒素超過最大容許量的占10.4%;而在17.2%飼料樣品中,同時檢查出2~3種霉菌毒素低于最大容許量。
考慮到飼料受到真菌和霉菌毒素的普遍污染,其毒性有致癌、致畸和致胚胎毒作用,以及飼料污染有致病微生物而發生流行病的可能性,因而研究飼料中毒病因的多樣性是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
1 研究目的
確定家畜飼料被致病微生物、真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程度,從而提出防治飼料生物性污染的措施。
2 材料和方法
在2006-2012年期間,由俄羅斯聯邦不同地區175個農場采集16種畜禽飼料、3 620份樣品進行生物性毒物污染分析,樣品包括大麥、小麥、玉米、豌豆、燕麥、麩皮、油餅、油粕、魚粉、肉骨粉和不同年齡豬、禽與奶牛的配合飼料、飼料添加劑和預混料。在對2 546份樣品檢測中,其中有680份樣品污染有細菌,450份樣品污染有真菌;在對3 620份樣品檢測中發現污染有以下霉菌毒素:黃曲霉毒素B1(n=2 723)、赭曲霉毒素A1(n=2 675)、T-2毒素(n=3 566)、玉米赤霉烯酮(n=3 566)、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n=2 479)。飼料樣品的選擇與檢測方法是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的關于細菌學、微生物學和霉菌毒素進行。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3.1 微生物學檢驗
在572份飼料樣品中查出致病微生物(20.1%)。同時,微生物的安全性未能達到對不同飼料樣品的如下要求:谷類36.3%,大麥17.1%,肉骨粉26.7%,玉米5.6%,豬配合飼料14.1%和禽配合飼料12.3%。不同年份檢測致病微生物水平達10.1%~12.3%。在1 089份分離的培養物中有219份引起小白鼠致病(表1)。
3.2 真菌學檢測
對谷類飼料(大麥、小麥、玉米、燕麥、豌豆)進行真菌學檢測時,確定谷類樣品中外皮污染真菌高達100%,而外皮下籽實污染真菌達84.5%。最后的檢測結果顯示:谷類樣品污染真菌達100%的占43.1%;污染真菌達50%~99%的占31.4%;而污染真菌低于31.4%的占25.5%。
谷類樣品真菌總數超過指標5×104繁殖體/g的占42.6%,其余的樣品低于5×104繁殖體/g的占57.4%;而在豬的顆粒飼料和非顆粒配合飼料沒有查出真菌的樣品占40.7%,真菌總數低于5×104繁殖體/g的占48.7%,而高于5×104繁殖體/g的占10.6%;在禽的配合飼料中,上述指標分別為:6.9%,86.2%和6.9%。谷類外皮下籽實污染程度高的事實表明,飼料營養價值降低;同時會有谷類顏色或其味道變化。配合飼料污染真菌的程度比谷類輕些,其原因是與在加工配合飼料時向其中添加了制霉菌劑有關。
在谷類樣品中分離出真菌達100%,而在豬與禽配合飼料中分離出真菌分別為59.3%和83.1%。由精料和粗料、干草和青貯分離出真菌分別為:曲霉菌屬(Aspergilium spp)26.5%~60.7%;青霉屬(Penicilinum)25.0%~48.7%;鐮刀菌屬(Fusarium)10.7%~15.4%;鏈孢霉屬(Alternatia)6.8%~35.7%;毛霉屬(Mucor spp)40.2%~50.0%;葡萄穗霉菌屬(Stachybotris)0.0~3.4%;以及類酵母菌蠕孢屬(Helmintosporum)、支孢屬(Cladosporum)等10.4%~28.6%;同時存在兩種和多種真菌41.0%~78.6%。同時,在粗料和多汁飼料中檢出黃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1、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分別為2.0%、22.6%、70.2%、66.0%和100%;在配合飼料中檢出上述毒素分別為1.3%、14.8%、76.4%、55.2%和95.0%;在谷類中檢出上述毒素分別為1.7%、23.1%、42.8%、48.6%和91.9%;在谷類和食品工業副產品中檢出上述毒素分別為1.5%、15.2%、38.8%、46.5%和89.5%;飼料污染毒素總水平分別為:1.3%、17.6%、59.8%、53.2%和93.3%。
3.3 霉菌毒素檢測
據對不同種類飼料3 620份樣品的檢測確定,飼料被霉菌污染的濃度很高,結果如下:飼料樣品中黃曲霉毒素B1含量在10 μg/kg以上的占1.1%,低于10 μg/kg的占98.9%;赭曲霉毒素A1含量在10 μg/kg以上的占10.6%,低于10 μg/kg的占89.4%;T-2毒素含量在100 μg/kg以上的占28.9%,低于100 μg/kg的占71.1%;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在35 μg/kg以上的占16.4%,低于35 μg/kg的占83.6%;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含量在10 μg/kg以上的占8.0%,低于10 μg/kg的占92.0%。同時查出,飼料污染有一種霉菌毒素的占22.8%;污染有兩種霉菌毒素的占43.5%;污染有3種霉菌毒素的占26.8%;污染有4種霉菌毒素的占6.9%。另外,在污染的樣品中查出,與黃曲霉毒素B1同時存在的案例占100%;與赭曲霉毒素A1同時存在的案例占96.8%;與T-2毒素同時存在的案例占81.6%;與玉米赤霉烯酮同時存在的案例占83.8%;與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同時存在的案例占72.5%。
在用于制作配合飼料的原料以及粗料、多汁飼料中,檢測出真菌率達100%,其中,已查明該真菌是霉菌毒素的制造者、真菌病和霉菌中毒的病原體。近年來,在俄國中央黑土區條件下,查出16種飼料污染霉菌毒素達75%~78%:其中,不同作物谷類污染69.9%,粗料、多汁飼料污染69.9%,配合飼料和谷粒飼料88.2%。這其中又以真菌的代謝物污染占優勢,包括: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93.2%)、T-2毒素(59.8%)、玉米赤霉烯酮(53.2%),隨后為赭曲霉毒素A1(17.6%)和黃曲霉毒素B1(1.5%)。在不同種類飼料樣品的霉菌毒素濃度中,僅一種霉菌毒素超過最大容許量的占9.6%,然而,同時檢出2~4種霉菌毒素的占76.8%。由此對家畜健康尤其是高產家畜和幼畜造成嚴重的危害。
3.4 飼料污染細菌、真菌、霉菌毒素的防治措施
(1)針對上述病因,定期對環境客體、飼料、農業加工和食品工業進行系統的監控;
(2)專業化牧場應定期對植物性飼料、配合飼料進行微生物學、真菌學和霉菌毒素的檢測;
(3)為使飼料脫毒,可利用不同類型的腸道吸附劑(鋁硅酸鹽、活性炭、毒素生物轉化劑)和綜合制劑,包括抑制真菌藥(Fungistat K),Ecofiltrum,益生菌先泌素(Lacture Probiotic);
(4)為了消毒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飼料,建議進行熱處理、照射以及應用化學藥品(甲酸、乙酸、丙酸、中和解毒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