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6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并發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講話三周年。三年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之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了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之路。
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應該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審議通過,“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被確定為京津冀的整體定位。
京津冀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主動融入到協同發展的大舞臺。
交通成了先行者,伴隨著軌道、公路等多種交通網的織密,京津冀三地之間的時空距離被拉近了,當“說走就走無障礙”的通達已不再是夢想之時,越來越多的生活在這片地域上的人們愈加堅信,未來,子女教育、醫療保險、養老等“隱形壁壘”也將漸漸消融。
生態和產業,也在用力地拉動著京津冀這一城市群的發展。在生態污染聯防聯治方面,三地構建了標本兼治的生態保障機制,藍天、清水、綠化、環首都國家公園……成為京津冀三地的共同向往與追求。流動、碰撞、聚合、再生……京津冀一體化下的產業經過三年的協同發展,產業升級轉移碩果累累。
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三年來,北京市祭出了放棄“大而全”、聚焦“高精尖”等法寶,一邊瘦身,一邊提質,以此來對抗“大城市病”。按照產業發展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相一致、相協調的要求,2014年北京市制定實施了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從源頭上把不符合首都功能的產業加以禁止。除此之外,更大的動作當屬向河北和天津進行產業疏解,要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而且要著眼于京津冀更大空間來疏解功能謀發展,這是唯一正確的良方,也是治本之策。
這并不意味著北京在“丟包袱”。北京沒有把所謂的低端企業丟給河北、天津,在疏解過程中,也包括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在2015年基礎上,2016年北京向津冀的技術輸出額高達154億元,同比增長38.7%。京津冀三地一直都在力求實現“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交出了一份可觀的成績單:北京經濟增速達到6.7%,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0.3%;天津經濟增速達9%,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河北省經濟增速6.8%,產業實現“健身增效”。
毋庸置疑,三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實現了良好開局,從“一群城市”到“一個城市群”,京津冀的“朋友圈”,正被激活;京津冀這一城市群,如今已成為中國地圖上閃亮的明珠。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十三五”時期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而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正是京津冀整體四大定位中的首要目標。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大城市病的治理、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以及縣域經濟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三地一體化的進程能夠跑得更快、更好。未來,京津冀,這塊本就地域上融合連接的土地,新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將可期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