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航空筑夢利劍擎空
文/本刊評論員
期望中國航空工業以及整個軍工產業的干部職工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和發展責任。
2017年7月30日,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運20、殲20、殲16、空警500等一批新型航空武器裝備以威武的雄姿雷霆萬鈞般掠過基地上空,向世界宣示人民空軍建設成果的同時,也集中展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成就,令世人矚目、國人振奮。
擁有制空權,才能贏得現代戰爭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是時代賦予人民空軍的重大使命,是新形勢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必然要求。” 毫無疑問,建設新型戰略空軍,必須建立在強大的工業基礎之上,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40多萬員工就是這一戰略使命的承載者和實踐者。
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國防建設的支柱性產業,航空工業發展的每一步,都牽動著黨中央、中央軍委和億萬人民的心;作為現代戰爭的核心裝備,航空武器研制的每一項突破,都關系著戰爭的勝負和軍隊整體戰斗力的提升;作為國家工業革命和科技創新的重要產業,航空工業發展的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數十萬科技工作者和產業工人的心血和汗水。當我們為國防建設和航空工業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興奮、歡呼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數十萬航空人為之而付出的智慧、奉獻,甚至犧牲。
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萬航空人肩負強國強軍使命,從一窮二白起家,堅持自力更生,不懈攻堅克難,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不斷探索發展路徑,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航空工業科研生產體系,研制生產了種類齊全的航空武器裝備,為維護國家安全、推進國防建設、保障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航空工業適應我軍戰略轉型需求,緊盯世界航空武器裝備發展前沿,聚焦航空主業,擔負強軍首責,立足自主創新,注重人才培養,強化科研攻關,推動管理提升,航空武器裝備取得重大成果,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航空武器裝備呈井噴之勢:運20飛機裝備部隊,殲20飛機高調亮相,殲15、殲10B以及武直10等一批重點型號批量交付部隊,無人機實現系列化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建設和軍隊體系化作戰能力的提升。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這些成果標志著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已經實現了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進而“并駕齊驅”的巨大跨越,引起了世界軍事界和航空界高度關注,形成了強大的戰斗力和震懾力,推動了大國地位的確立和國民信心的提振。
探究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之路,我們可以自豪地宣示我們的經驗和成果。
其一,堅定不移地擔當航空報國使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數十萬航空人貫徹黨的強軍思想,擔當發展航空事業的政治責任,落實裝備建設的各項任務,在新型航空武器裝備研制的種種困難面前,不畏艱辛,敢于挑戰,密切協同,默默奉獻,表現出了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我國政治優勢和航空人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
其二,堅定不移地貫徹自主創新方針。面對裝備貿易的層層封鎖和科學技術的種種壁壘,廣大航空科技工作者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盯科技前沿,追求技術創新,取得了大量研究和應用成果,突破了一系列數字化設計、制造和試驗難題,培養了眾多領域的專業化人才,有力地保障了新型裝備的研制生產,為航空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帶動國家整體工業體系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其三,堅定不移地推進管理創新。面對現代航空武器裝備研制的復雜系統和眾多專業協作的考驗,航空工業貫徹落實國家軍民融合、兩化融合戰略部署,學習運用現代飛機研制項目管理理念和方法,運用信息網絡技術,統籌行業內外資源,大力推進并行工程、流程管理、精益制造等科學管理工具的運用,促進運營管理體系革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大大加快了型號研制進度,提升了裝備研制質量,增強了企業核心能力。
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成就,是我國軍工產業發展進步的縮影,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標志。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差距。近年來,航空武器裝備研制雖然進步顯著、成績斐然,但一切都已屬于過去,未來的產品研制、改革發展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面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發展變革的復雜局面,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落實中央關于國企改革和國防建設的戰略任務,是中央企業必須牢記的政治使命。期望中國航空工業以及整個軍工產業的干部職工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和發展責任,貫徹中央關于軍民融合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目標實施,不斷提升武器裝備研制水平和軍隊協同作戰能力,為國家安全、人民福祉提供更加堅強的保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