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部隊當前最緊要、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轉型,而轉型最直接、最根本目的在于更好適應未來戰場的需要。在與此相關的一系列需要中,首要一條是“精確”。戰場最講精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精確是轉瞬即逝的戰機,是影響戰局的須臾,是積少成多的勝算。習主席敏銳提出,將來打仗精確性要求上更加突出,信息時代、大數據時代更需要深算細算。在視察陸軍機關時,圍繞提高陸軍部隊的11種能力,習主席專門強調了要抓好“感知、指揮、打擊、評估、保障”五種能力的精確化。要實現這些作戰能力的精確化,重點是以轉型建設為契機,突出解決好作戰理念、行動、管理、協同相對粗放的問題,以不斷提高未來戰場的打贏勝算。
要對照打贏現代化戰爭的實際要求,強化四個意識:一是強化量的意識。伴隨新軍事革命,軍兵種合成、陸海空跨域、核電磁并用等趨勢日益明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更加繁雜。能否高效統籌和準確用好作戰力量,是左右戰場勝負的關鍵。作為指揮員,必須充分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把作戰要素進行逐一分解、具體量化,并用參數指標評價其對戰斗力的影響程度,為作戰指揮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依據。二是強化準的意識。什么是“準”,就是“要把在什么時機、什么地域、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力量、采取什么方式、誰來組織指揮、怎么搞好協同等問題搞得很具體很精準”。“準”是提升戰斗力的關鍵,是世界主要軍事強國軍事發展的主流導向。在經歷了近年來一系列信息化局部戰爭的檢驗后,軍事發展“精準化”趨勢日益明顯,已成為各國軍事實力角逐的重要參照。對旅團部隊而言,當務之急是深入研究制勝機理、高效運用現有手段,切實把精準理念融入作戰行動的每個細節。三是強化效能意識。效能意識強不強,是訓練能否向實戰聚焦的關鍵內因。有的部隊對抗演習,絕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指揮員定下決心和機關作業上,可以說作戰效能低到了一定程度。如此低的效能,置于實戰必然要付出血的代價。作為指揮員,必須時時刻刻把效能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杜絕重形式、走過場、求效應等形式主義問題。四是強化聯動意識。必須清醒看到,信息化戰爭已經不再是作戰單元的簡單組合,也不是單一行動的機械拼接,更不是戰場空間的直觀疊加,而是基于體系系統的全方位、全縱深的聯合對抗。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之所以能在近幾次局部戰爭中“所向披靡”,除了其本身具有的高性能外,還要得益于其領先的高空預警和定位技術。這就要求我們切實強化聯動意識,高度重視作戰要素的系統性、聯系性,由抓關鍵指標向抓作戰體系拓展延伸,從整體上改進和提升戰斗力。
提高作戰行動的精確性,重在抓好以下三個環節:一要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指揮能力。從陸軍當前來看,要突出抓好各類指揮信息系統的綜合運用,注重發揮好信息系統的融合、共享、聯動功能,加強互聯互通條件下的指揮對抗訓練,提高指揮員基于信息系統指揮“偵、控、打、評、保”等作戰行動的能力素質。二要提高基于戰術養成的應變能力。戰場上的應變能力,源于過硬的戰術養成。某旅參加跨區演習,接到空襲預警后,個別人員和車輛沒有自覺拉大間距、隱蔽疏散,部分車輛甚至直接在道路上偽裝,嚴重違背了基本戰術原則,很輕易地就被藍軍發現并“摧毀”了。還有一個連隊在進攻戰斗中,一味地“猛打猛沖”,而不是利用地形地物、隱蔽接敵,沒到警戒陣地,人員裝備就損失近三分之一。三要提高基于現有裝備的操控能力。雖然陸軍部隊現有裝備距離世界領先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通過摸清性能底數、進行高效整合,也能最大限度地彌補武器裝備的缺陷,甚至能成為左右戰場勝負的關鍵。特別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人和武器的結合也會發生很大變化,但不論怎么變,人仍然是決定因素。當前看,陸軍的信息化程度還不是很高,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升級和普及還不夠,一方面需要官兵從理論和知識層面,加強對信息化戰爭的理解和認知;另一方面,要練熟、練精、用好手頭現有的信息化、機械化裝備,決不能出現“實兵演習就是用信息化裝備打‘機械化仗’”的問題。
改革調整以來,主戰和主建職能相分離取得的階段成效正逐步顯現。伴隨改革的不斷深入,與作戰息息相關的部隊管理機制也將面臨深刻調整。當前,我們重點要抓好體制對接,特別是做好“統”“分”“融”的工作。一要建立“統”的機制。要緊緊圍繞打仗需要,把現有法規制度有效“統”起來,通過合并“同類項”、去除“冗余項”,真正讓黨委決策向打仗精準聚焦、演訓活動向打仗精準對表、官兵思想向打仗精準看齊、基層建設向打仗精準發力、人力物力財力向打仗精準投放,有效提升部隊各項工作對戰斗力建設的貢獻率。二要完善“分”的機制。“分”就是在統好制度機制的前提下,根據各自領域的特點規律,進一步抓好任務分解和責任細化。比如,軍種、戰區成立后,各自的職能使命都會有所拓展,而又各有不同,建設管理不能像以往體制下的“一刀切”模式,而要由各自的領導機關結合自身實際,配套制定相應的戰備訓練、教育管理、后裝保障等工作機制,真正通過壓減政策法規的“彈性”,強化制度落實的“剛性”。三要深化“融”的機制。主要是靠有效機制把“練”和“戰”對接起來,讓平時和戰時融在一起。從近幾年陸軍部隊參加實戰化演練的情況看,還或多或少存在“平時練得準、上場就跑偏”的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戰脫離,對接機制還不夠完善。比如,訓考演工作機制與實戰對接還不夠緊,以至于訓風漂浮、考風粗疏、演風虛假,官兵“練為看”“演為看”的問題比較嚴重,部隊實戰能力也大打折扣。實戰化訓練必須同未來戰場緊密對接,要嚴格遵循“抓訓向戰、以戰領訓”的正確方向,不斷健全平戰對接的工作機制,切實達到“思想向戰、組訓為戰、機制利戰、全員練戰”的效果。這樣才能讓實戰化訓練成為未來戰爭的預演,才能讓官兵看到敵人“心不慌”、打起槍來“手有準”。
“兵之勝負,不在眾寡,而在分合”。“分合”即有序的協同和配合。再多精銳力量組成的軍隊,如果缺少有效的協同,也只是“烏合之眾”。特別在以聯合為主要作戰樣式的今天,協同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作戰企圖能否準確實現,是決定作戰行動精確性的重要因素。要解決作戰協同相對粗放的問題,主要是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在信息共享上下功夫。信息化戰爭首先是“信息的戰爭”,誰占有的信息更及時、更全面、更準確,并能將這些信息實時交互到每個作戰單元,誰就能多一分勝算。從當前來看,陸軍信息化建設還剛剛起步,要實現戰場信息的全覆蓋,特別是實現到單兵單裝的實時通信,還比較困難。其中涉及到許多技術問題、裝備問題和人才問題等等,都需要我們結合轉型發展一道解決。二是在行動同步上下功夫。要圍繞實戰任務,詳細制定協同方案計劃,周密組織兵力調動、火力打擊、指揮控制、綜合保障等協同訓練,不斷提高協同時機、內容、形式、標準的具體化和精準化,切實減少戰時協同的行動誤差,實現各指揮機構和作戰力量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充分發揮聯合作戰的整體效能。三是在力量整合上下功夫。網絡信息時代,作戰能力的基本形態是體系能力,各平臺、要素、系統只有嵌入體系、融入體系,才能形成強大的信息作戰能力。要根據作戰對手、作戰任務和作戰地域等實際,準確整合各軍兵種、各專業力量的規模、比例和層級,特別是要把新型作戰力量作為整合的重要考慮,力求達到使戰斗力倍增甚至是質變的效果,實現戰場“感知、指揮、打擊、評估、保障”五種能力的有效聚集和精準釋放。
【作者系北部戰區陸軍某步兵旅旅長】
在提高精確作戰能力中不斷積累打贏勝算
趙善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