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家常說現在的年輕人“生在福中不知?!?。其實這很正常,因為年輕人畢竟生活在當下,沒有經歷過老年人過去的貧苦日子。即便你嘮嘮叨叨地給他講早年的艱辛,他一句話就打發了你:“那都是過去的事了,說它做什么?”
鄭碹,字漢奉,號昨非庵居士,閩縣(今福州)下渡人。自幼天資聰慧,讀書過目不忘。祖父、父親都游學北京,教授學生數百人,鄭碹因而遍交海內名士。崇禎四年進士,歷任南京戶部主事,浙江嘉興府知府,應天(今南京)巡撫。他為官清廉,重視教育,興修水利,深受百姓愛戴;一芥不取,生活清苦,妻子常年荊釵布裙。后因不滿朝廷加稅而辭官。“昨非庵”是鄭碹官署中的書室,其義正如鄭碹在《昨非庵日纂·自序》中說:“使余而知昨之非也?!?/p>
說到“當樂境而不能享受者,畢竟薄福之人;當苦境而反覺甘者,才是真修之士”這段話,不能不提到《昨非庵日纂》中記述的一件軼事。吏部尚書劉麟退休后,以前的一個門下做了直指使(官名),在飲食方面苛求挑剔,下屬官吏都為此感到害怕。劉麟聽說后,就請他來吃飯。自早至午,飯都未好,直指使饑餓難耐。待到飯好,只有糙米飯和一盤豆腐。直指使連吃了三碗。這時,劉麟又命人擺上了佳肴美醞,羅列盈前。但直指使此時已飽,不能下箸。劉麟笑著說:“可見飲饌原無精細,饑時易為食,飽時難為味,時使然耳?!敝敝甘刽鋈唬撕笸锤那胺?。
由此可見,幸福只是人在比較中產生的一種感覺。饑腸轆轆時,糙食也能使人感到幸福;困倦不已時,倒頭睡一會兒也是享受。古人說“得一日閑方是福”,前提是在百忙之中不得閑;倘若無所事事,日日清閑,未必能使人感到幸福。
其實,說年輕人“生在福中不知?!钡睦夏耆?,有些人卻真是“生在福中不知?!?。他們總是把比較的目光投向比自己收入高、生活好的人,對眼下的生活總是感到不如意,不滿足,因而事事抱怨,牢騷不斷。孰不知“人出一百,形形色色”,十個指頭伸出來不一般齊,別人總有比你強的地方,倘若要樣樣都比別人好,是不可能的;但可惜的是,幸福感也就在這種不恰當的比較和牢騷抱怨中湮滅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韓布新研究組的研究表明,“對生活感到滿意”的老人死亡風險更低??梢娦腋8信c延年益壽息息相關。中國長壽老人的調查也表明,百歲老人們的生活水平不一定比那些整天抱怨的老年人高,但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對眼下的生活非常滿意,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好時代。因此奉勸老人們,生活上要和低于自己的人比,和以前比;平時不要怕辛苦,勞碌之后才能體會閑暇的可貴。如此,幸福感就會萌生于心田,健康長壽也就隱然可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