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讀者胡某來信說:父母都很注重養生保健,端午節期間,親手用艾葉包粽子,在門頭插艾蒿,剩余的艾葉也不浪費,煮湯、泡腳,并對醫院的艾灸燃起了極大的興致。希望介紹一點關于艾草保健的知識。 答胡某讀者: 在中藥學中,艾草也是一種藥物,又稱艾蒿。許多讀者對用艾草泡腳有一定了解,有疏風散寒、止癢消毒、安神助眠的作用;在一些中醫治療科室,也會用艾做成艾條進行“灸”療,可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消腫散結等。
在保健方法中,艾條灸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種,很好操作。點燃以艾絨為主要成分的圓柱形長條(艾條),借助艾草燃燒時發出的藥力和溫熱刺激,用雀啄灸特定的穴位,達到祛病養生的目的。
臨床上此法用于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的痛經、胃痛、腹瀉等均有很好的療效。正所謂“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熟”,此法可調節止血、散寒除濕。
中醫理論認為,艾草溫服補氣助陽,溫益脾腎,能使人體元氣充足,精力旺盛,抵抗外邪,抗衰延年。家庭可以用艾草制作“艾草茶”“艾草湯”“艾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人們熬湯時總忘不了放上一兩種滋補藥材,艾草便常常用作首選材料。在用量上,建議3~5克,不宜太多。
必須要強調的是,雖然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但艾葉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項。灸用艾草,一般以越陳越好。艾草能治百病,但百利也有害,那就是長期使用艾草做灸,如果揮發油(香味成分)使用過多,會對人的神經系統產生抑制作用,使人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另外,如果用艾草作藥草浴,水溫宜選在30~40度,注意沐浴時間不宜過長;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空腹或者飽餐后不宜使用此浴;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患者也要慎用。雖然《肘后方》有艾葉治療胎動不安,但也可能出現子宮出血及流產。建議使用前咨詢執業中醫師,在其指導下使用。
南京市中醫院李珊主任中藥師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