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鳴
每到夏季,你是否經常感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這就是“濕”在作怪。濕氣積聚在體內,不僅讓人食欲不振,甚至大便也總是黏膩不爽。其實只要認準人體的“排濕口”,“濕因”問題多能迎刃而解。
老人夏季多“濕困”
夏季除了驕陽似火之外,還伴有連綿的陰雨和臺風,加之地氣蒸騰,使空氣中濕度加大,所以說“濕”是長夏的主氣,《理虛元鑒》特別指出“長夏防濕”。
老人在夏季難逃“濕困”,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夏季氣候濕熱,氣溫居高不下,老人在淋雨后若不能及時擦干身體,很容易使濕氣困于體內;另一方面,老人本身陽氣虧虛,加上在夏季吃過多的生冷水果,更易損傷脾臟功能,濕邪困脾。中醫認為,“濕邪”有重濁、黏滯等特點,令人頭重身困、關節酸痛、身熱不揚。
“濕”對健康有影響
中醫認為,脾臟有運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還能夠向上、向外輸布營養精微物質,協助管理氣血的生成和統攝,然而它卻最容易被“濕”困住,造成諸多的表現。
濕阻最常見的表現是全身乏力、肢體困重、胸悶腹滿、口淡、胃口不佳、腹瀉便溏、小便不利、水腫、舌苔厚膩等。由于五臟六腑密切相關,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脾臟被濕所困還可引起體內各大系統的病變,臨床表現因人而異。以下征象有助于診斷。
舌苔厚膩正常舌苔應該是薄白的,當舌苔顆粒細膩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舌面上有一層油膩狀黏液的苔質時,為膩苔;苔質較厚,望之不能見底,為厚苔。晨起漱口對鏡看一下舌苔,或許會讓你看到身體是否有異常。
全身乏力濕阻的乏力帶有“困重”的特點,身體好像被濕毛巾裹住,沉重而無力。中醫還有“因于濕,首如裹”之說,意指頭部脹滿沉重,如有物裹住,亦為濕阻表現之一。
納呆便溏指容易胸口悶,胃口不好,稍微吃一點就覺得飽脹。濕邪還有“濁”的特點,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黏膩不爽之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比如小便混濁不清、婦女白帶增多、濕疹等。
口苦口膩有的朋友到了夏季就感到口中膩膩的,帶點苦味,即使美味佳肴,食之也索然無味,不妨注意自己是不是有“濕”。
身體酸重關節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難以轉側,尤在夏季或陰雨天出現。
面對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夾擊”,老人在夏季要注意適當運動,以促進身體器官特別是脾臟的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認準四個“排濕口”
相對于以食療或藥療祛濕,利用按摩祛濕的方法更適合老年人。因為按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體的相關穴位,不需要通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可以大大縮短起效時間。而且老人單憑一雙手就可以在家自行按摩,操作簡單、方便,更符合經濟原則。
臨床上,有四個常用的排濕穴位,分別是陰陵泉穴、豐隆穴、大橫穴以及足三里穴,老人只要認準這四個“排濕口”,就可以做到輕松祛濕。
陰陵泉穴陰陵泉穴是屬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后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有排滲脾濕的功效,是常用的“祛濕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點按為主,每次按摩3~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10~15分鐘。
豐隆穴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主治脾經及胃經的疾病,有沉降胃濁、化痰濕的功效,是“祛濕化痰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著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持續5~10分鐘為宜。
大橫穴大橫穴是足太陰脾經之穴,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左右各一,有運轉脾經水濕之功效,全身的濕氣都能由它驅除,同樣是“祛濕大穴”。
按摩方法:用兩拇指同時點按左右兩側的大橫穴,持續3~5分鐘。或用手掌以順時針的方向摩腹20~30圈,同樣有助通便祛濕。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位于髕骨下緣3寸(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寬度即為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拇指指關節橫度)處,有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的功效,是“強身健體大穴”。
按摩方法:一是每天用拇指按壓足三里穴5~10分鐘,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脹、發熱的感覺。二是可用艾條灸療,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