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彥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農村金融市場借貸行為的博弈分析
——基于二元結構的視角
宋彥彥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運用博弈論方法,對比分析了農村金融市場上農戶與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資金借貸的過程。引入政府,建立多方博弈模型,發現在政府干預機制作用下,非正規金融機構能夠成為正規金融的補充,有利于農村金融良性發展。
農村金融;博弈分析;農村二元金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實現了快速的增長,到2015年為止,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統計值為10772元,突破了萬元的大關。但是城鄉差距依然存在,農村經濟仍然是經濟發展的短板。在中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的過程中,農村經濟也進入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資金需求增加。農村金融機構作為農村資本要素配置的核心,對解決三農問題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二元結構的特征。一方面,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合作性組織等正式金融中介機構在政府監管范圍之內運行,另一方面,非正規金融內生于農村長期積淀形成的鄉土文化中,能夠有效解決信息部隊稱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與正規金融并存,對農村發展資金支持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的運行機制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信息不能順利流通,農戶與正規金融機構間的借貸過程,屬于不完美信息動態博弈過程,而非正規金融機構占有信息優勢,博弈過程為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2.1 農戶貸款審查的博弈分析
(1)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貸款審查的博弈分析。模型假設如下:假設1:博弈參與人為正規金融機構和農戶,雙方都符合理性人的特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設2:農戶分為兩種類型:誠信的農戶(G),會按期用一部分投資收益償還銀行貸款(履約),誠信的借款者概率為PG;不誠信的農戶(B),獲得銀行貸款,不會按期償還(違約)。假設3:農戶向正規金融借款本金為L利率為r,投資收益為I正規金融對貸款的審核成本為v,正規金融機構正確判斷出農戶類型的概率為Pr。
根據上述假設,得到以下博弈模型。
第一階段,由自然選擇借款者的類型,第二階段農戶選擇是否申請貸款,若選擇不申請,博弈結束雙方受益為零,選擇申請,博弈進入第三階段,正規金融機構在不知道農戶類別的情況下選擇是否對貸款進行審查,選擇審查,按照正確判斷和錯誤判斷的概率計算期望收益,若選擇不審查,則直接貸款。

圖1 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的貸款審查博弈
正規金融選擇審核的約束條件為:
(pr×Lr-v)×pG+[(1-pr)(-L)-v](1-pG)≥pG×Lr+(1-pG)×(-L)
正規金融要采取審核的策略,要求正確判斷農戶誠信、不誠信的概率最小值為:
審查成本與要求判別出農戶資信狀況的準確率成反比,貸款金額與要求判別出農戶資信狀況的準確率成正比。在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正規金融機構要進行貸款審核對審核準確率要求較高,而金融機構審核的準確率不會隨著審核成本增加而增加,所以正規金融機構對在農村金融市場的貸款傾向于不審查。
在直接篩選低效的情況下,正規金融機構就會更加偏好于間接篩選機制,即通過抵押品實現對農戶的自動篩選,一方面減少審查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審核的準確度,農戶缺少抵押擔保品而不得不退出貸款的隊伍,最終相對富裕的農戶成為正規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主體。
(2)非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戶貸款審查的分析
非正規金融機構一方面距離貸款者較近,對借款人的資金狀況、個人品質、投資項目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獲得信息的方式、渠道更加多樣、靈活,比正規金融具有更大的信息優勢。即在獲得信息成本小,準確率較高的情況下,非正規金融機構可以直接尋找合適的借款人,而不需要額外的抵押擔保品,沒有嚴格的風險審查和管理制度。因此,討論中,不考慮貸款的審查成本。
2.2 農戶貸款的博弈分析
(1)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的貸款博弈分析。模型假設如下:假設1:博弈參與人為正規金融機構和農戶,雙方都符合理性人的特征。假設2:借款本金為L,利率為r,農戶投資收益為I。假設3:農業投資項目分為好項目和差項目,好項目的概率為PS,差項目的概率為1-PS,農戶類別分為有好的農業投資項目的農戶(G)和沒有好的農業投資項目的農戶(B)。假設4:好項目成功農戶選擇還款或不還款,還款的概率為PK差項目失敗,農戶不還款,屬于非意愿違約。

圖2 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的貸款博弈
金融機構采取貸款策略需要滿足
PS((PK(Lr)+(1-PK)(-L)+1-PS(-L)≥0

在前的農村金融市場上貸款違約率較高的條件下,正規金融機構需要采取高利率政策進行放貸。同時為了避免高利率帶來的逆向選擇風險,信貸配給現象產生,在所有貸款申請人中,只有部分貸款人的需求得到滿足。
(2)非規金融機構與農戶的貸款博弈
模型假設如下:
假設1:博弈參與人為非正規金融機構和農戶,雙方都符合理性人的特征。
假設2:農戶類別分為有能力還款的農戶(G),沒有能力還款的農戶(B)。
假設3:借款本金為L,利率為r,農戶投資收益為I。

圖3 非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的貸款博弈
非正規金融機構憑借其信息優勢和特殊的貸款追繳機制能夠有效區分貸款人的類別,并保證較高的還款率,農戶的還款能力與其自身投資項目的選擇好壞,努力程度有關。
根據逆向歸納法得到均衡結果為有能力還款的農戶選擇申請,沒有能力還款的農戶選擇不申請。非正規金融機構能夠高效地發放貸款。
2.3 農戶還款的博弈分析
模型假設如下:
假設1:參與人是理性的。
假設2:貸款本金為L,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為r1,農戶投資收益為I。
假設3:正規金融機構貸款追繳成本為C1,罰金為P1。

圖4 農戶還款博弈
對正規金融機構,如果Lr1-C1+P1≥-L,正規金融機構將選擇追繳,但由于農戶貸款金額L一般較小,并且通過訴訟手段追償成本C1較高,不能滿足上述不等式,正規金融機構對違約貸款的追繳為不可置信的威脅。均衡結果為{不貸款,不還款,不追繳},如果正規金融機構認為一筆貸款不值得追繳,就會選擇不貸,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的貸款博弈就會陷入囚徒困境。

農戶選擇違約的收益現值為:I+Lr

非正規金融機構的抵押擔保形式靈活,并且非正規金融機構對違約貸款的追繳一定程度上繞過了法律途徑,存在暴力追繳,所以非正規金融的追繳成本相對較低,追繳策略成為可置信的威脅。同時農戶一旦違約不僅要承擔經濟上的損失,還要面對輿論譴責,從而從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更傾向于還款。
當農戶不打算還款,并且有可能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時,農戶會選擇正規金融機構貸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正規金融機構的高貸款違約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引入政府作為第四方參與博弈。
2.4 政府參與的博弈分析
就農村金融供求關系來說,政府的職能在于糾正農村金融市場上供求關系中的市場失靈。農村金融的產生及發展很大程度上遵從政府的效用,因此引入政府參與博弈,模型假設如下:
假設1:參與人符合理性人特征
假設2:政府選擇是否干預,干預的方式為提供補貼或進行懲罰。政府對金融機構補貼為hL,對農戶補貼為SL,懲罰為fL。
假設3:政府在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貸款能夠回收時的收益為R1、R2,R2 假設4:貸款本金為L,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貸款利率分別為r1、r2,農戶的投資收益為I,向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申請成本分別為C1、C2,C2 假設5:非正規金融機構會對違約貸款進行追繳,罰金為P。 圖5 政府與正規或非正規金融機構、農戶博弈模型 (a1,b2,c3):[R1-hL-sL,r1L+hL,I-Lr1+sL-C1] (a2,b3,c2):[-hL+fL,-L+hL,I+L-fL-C1] (a3,b3,c3):[R1,Lr1,I-Lr1-C1] (a4,b4,c4):[0,-L,I+L-C1] (d1,e1,f1):[R2-hL-sL,r2L+hL,I-Lr2+sL-C2] (d2,e3,f2):[-hL+fL,-L+hL+P,I+L-fL-C2-P] (d3,e3,f3):[R2,Lr2,I-Lr2-C2](d4,e4,f4):[0,-L+P,I+L-C2-P] 政府與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博弈中,均衡結果為{不干預,貸款,履約},非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的貸款中存在有力的個人約束和社會約束機制,保證貸款的回收,政府的最優選擇為不補貼,因此模型簡化為圖6 圖6 政府-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農戶博弈模型 (a1,b1,c1):[R1-hL-sL,r1L+hL,I-Lr1+sL-C1] (a2,b2,c2):[-hL+fL,-L+hL,I+L-fL-C1] (a3,b3,c3):[R2,Lr2,I-Lr2-C2] (a4,b4,c4):[0,-L+P,I+L-C2-P] 理想狀態下,非正規金融機構成為正規金融機構的補充,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無法取得貸款時,選擇非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戶本身貧困又無法獲得貸款時,由政府提供補助。要滿足農戶愿意還款時選擇正規金融機構,違約時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的收益小于從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收益。 在政府提供補貼和實施懲罰措施時,農戶的還款意愿得到提高,發生道德風險的可能行降低,正規金融機構更愿意提供貸款。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門檻較低,無法從正規金融獲得貸款的農戶可以向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從而降低了農戶受到信貸約,保證還款率。對政府而言在無法獲得R1的社會效益時,仍然能夠獲得R2的社會效益,各方需求的到滿足。 在農村特殊的熟人社會中,非正規金融貸款模式比城市中在成熟工商業經濟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正規金融模式更具信息優勢。信息劣勢導致匹配對象混同和信貸配給的產生,降低了正規金融對資源配置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均,不能使大量貸款需得到滿足。在缺乏抵押品的情況下,農業項目的投資成功率得到保證,能夠提高農戶的還款能力和意愿,進而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意愿。正規金融因其規范性、低利率有利金融市場的穩定,能夠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在政府干預的條件下允許非正規金融發展,規范和引導非正規金融正規化,有利于利用正規、非正規金融機構優勢,滿足農戶資金需求,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 [1] 李喆.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金融供需體系的博弈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4):34-40. [2] 李建軍.中國地下金融調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52. [3] 魯強,黃蕓.中國農村金融供求體系的動態博弈研究——基于雙重二元結構的視角[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第101至111頁. [4] 單海東,劉亞相.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供給問題博弈分析[J].浙江農業學報.2014年第2期第510至516頁. [5] 徐媛媛,李芳琴.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供需博弈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5(9):107-111. [6] 楊兆廷.中國農村金融供給創新的路徑選擇[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65. 宋彥彥(1993-),女,漢族,湖北十堰人,研究生,經濟學碩士,中南民族大學當代學生公寓經濟學院區域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博弈論。 F323.9 A 1671-1602(2016)22-0079-03



3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