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春
【摘要】本文針對高校學籍處理爭議比較大的問題,諸如退學、開除學籍等進行研究。探究了學生與學校爭論的焦點及其產生的原因,分析高校學籍管理制度在法制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從多層面、多視角就該問題進行思考后,重點對于法律爭議的解決途徑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學籍 退學 開除學籍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16-02
一、高校學籍法律爭議的表現與矛盾沖突
高校學籍管理規章制度的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與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下文簡稱《規定》)。而《規定》可以算高校學籍管理的基本法,各高校在此法的基礎上分別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
1.學籍問題的有關概念
學籍是指一個學生屬于某學校的一種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資格,專指作為某校學生的資格。
學籍制度主要有學籍變動與學籍處分。學籍變動包括轉學、休復學、留級、退學等;學籍處分包括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
2.焦點問題:退學與開除學籍
退學主要是《規定》第27條。關于開除學籍的規定見第54條。
退學屬于學籍變動,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學業方面的。開除學籍是學籍處理,屬于學校對學生個人最嚴厲的處分。二者都是學籍方面的 “極刑”。不同之處還在于開除學籍更為嚴厲,退學保留了學籍,學生可以辦理肄業證等。但是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有沒有這一權利都一樣,都無法再繼續留在該學校完成學業了。
圍繞退學與開除學籍產生的法律爭議及矛盾集中在高校有自主處分權的一些條款。
3.從典型案例看學籍法律爭議
2013年,新疆某高校李某因替考被校方開除學籍。但是學校在處理該問題中出現的法律上的瑕疵。先是下屬學院做出 “取消李某申請學士學位資格”的處理,之后教務部門的紀律處分為:開除學籍處理。李某于2014年起訴至當地法院,要求學校撤銷開除學籍的處理決定。法院審理認為,該高校在做出開除處理決定前,學生應有陳述和申辯的權利,且學校應合法向李某送達處理決定。然而該高校并沒有這樣做,屬于未遵循法定程序。同時,該高校就同一事項既取消李某申請學士學位又開除其學籍,違反了一事不再罰原則,故法院判決撤銷了該高校開除李某學籍的處理決定。
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這反映出高校學籍法律爭議中的一個趨勢,無論是退學還是開除學籍,即便學生有違規行為,但因高校未遵循法定程序,也會導致學校敗訴。
二、現存法律體系及學籍爭議問題思考
1.產生爭議的原因
(1)學生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
學生起訴學校,是學生維權意識增強的結果,也是我國公民整體權利意識增強的結果,這是社會文明的進步。同時,信息時代的發展,各種媒體傳播方式的便利度強化了學生的維權行為。
(2)高校管理行為過于行政化
從行業上區分,高校屬于教育行政部門,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的首要原則是合法性,其次是權責統一原則。從行政管理角度,學生與學校是從屬關系。同時,高校行政體系中的教育工作者,其權責對應的是上級機關也易導致管理行為的行政化傾向。
(3)制度建設不足
除了在管理層面,教師育人環節服務意識缺失外,很大程度與高校管理中法律意識淡薄,文件規章制定不嚴謹有關系。
具體執行中也存在問題,可能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2.高校學籍自主權行使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高校是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載體,擁有一定管理自主權也非常有必要。由于近些年高校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在學校管理規定上,根據教育法規的要求已經不斷的完善,但是仍存在不少缺陷。例如,涉及退學等學籍處理中的學業成績認定,在同一所學校內的不同院系不同教師,就可能存在標準上的差異。再有,考核成績本身就是一項主管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很難從法律角度嚴格規范。在一些案例中也出現了針對考試成績不公的起訴,因為,某一科成績事實上構成了學籍處理的關鍵環節。
3.高校對行政程序法規仍重視不夠
實體和程序是依法處理事件的兩大法律要素,程序是實體的載體,是雙方當事人在處理實體問題時必須遵守的規則。具體來講,所謂程序違法,是指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要件,包括方式、步驟,順序、期限等,如違反了期限規定,省略、顛倒行政步驟、缺少必要程序要求等。
《規定》中也有大量的程序條款。學校對學生的處分,應當做到程序正當、證據充分、依據明確、定性準確、處分適當。自第55至62條都是關于學生學籍處理及申訴的程序規定。
針對學校在處分學生過程中存在的程序違法暴露出一些典型問題,很多學校往往忽略了程序的重要性,也因此導致違法處理問題。學校要依法治校,處理問題時處于強勢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從學校全局角度而忽視學生的利益。學校如果忽略了法定程序的問題,在事實中存在錯誤,一旦被告上法庭,即便是學生原告一方有過錯,學校也會因程序違法而導致敗訴。
4.學生與學校的法律關系的新視角
在這些年出現的學籍法律爭議中,對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也開始了新的角度審視。一般而言,學生與高校存在兩種法律關系:行政管理法律與教育服務合同法律關系。在以往更重視前者,但是目前的趨勢是,后者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的招生、審查,學籍變動可以理解為合同變更,退學理解為合同解除。但開除學籍是一種行政管理行為。兩種關系可以適用不同的法律。這種新視角的法律關系審視是否會對學校法制建設帶來新的問題,我們還應持審慎的態度應對。
5.人為因素是學籍法律爭議的突出問題
對于退學處理與開除學籍問題,矛盾方學生對其過錯本身往往并無爭議,但是法律爭議中凸顯的主要是學生的知情權,申訴權、改錯機會權以及高校方的過錯責任問題。另外不同法律關系帶來的角色矛盾問題。一旦高校同時兼具行政法與合同法的主體,將會給高校行政帶來更多的責任與壓力。考慮到教育管理中有很多人為因素的成分。這很容易受到學生的詬病,這些人為因素又容易成為矛盾糾紛的焦點,也應當成為高校管理部門認真思考的重點。
三、學籍法律爭議的解決及政策建議
首先高校應改變教育管理中服務意識缺失的弊端,完善與建立相應的規定。其次應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設立審查部門。再者要加強對學籍處理工作的重視,建立嚴格的分級處分機制。具體如下:
(1)對學籍處理中的最高處分權(退學與開除學籍)從一般的學籍工作中單列區分出來,設立嚴格的逐級處理機制,加強對該責權的重視。將矛盾問題盡量前移。處理前期應在政策規定范圍內,最大限度維護學生的基本權益不受到損害。
(2)建立學校規章制度審查機構(或將其職權明確在各部門中)。涉及學生管理、處理以及其他學校的教育規章都有成體系的上級文件,以及其他關聯文件。
(3)加大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的作用,在申訴會中,可以采取法庭答辯審理的模式,被處理方為申訴方,學院教務部門擔任公訴方,申訴委員會則為評審團。
(4)學生處理在公正同時應保障效率,各方決策應在1個學期內完成,同時要處理好處理期間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殷嘯虎等:“高校處分權”及其法律監督[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3)3-10
[2]解志勇:“退學處理”的法律性質及其救濟途徑探析[J],行政法學研究,2007(1)74-76
[3]謝世平: 高等學校剝奪學生學籍行為的法律思考[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3)35-36
[4]朱玉苗等:高校與學生:兩種法律關系的法理分析[J],學術界,2005(1).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