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要】語文是一科主要以語言運用的學科,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和媒介。所以說,教師教學的好壞,不僅僅與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有關,同時還與教師教學手段相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根據教學內容恰當的巧妙合適的表達方法,我們不僅可以增強語文課堂的感染力,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語言的藝術魅力。那么,教師應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用語言藝術魅力建立高效課堂,本文從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用語言藝術的措施,這兩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語言藝術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47-02
一、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首當其沖的便是教師的專業素質。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我們一再強調將課堂歸還學生,但是在這期間,我們不可忽視教師引導作用,教師的專業素質的高低,在某一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程的質量高低。想要在教學中,充分展示語言藝術,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能夠將自己的所學,采用簡單化、通俗化的表達方式進行呈現,這需要一定的功底。其次便是教學方式單一。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教師也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跟著教案走,亦或者是,根據之前的教案走。當然了,一份好的教案是經過實踐不斷檢驗的,但是我們不乏一些教師,直接照搬之前的教案,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何談展現語言藝術魅力,整堂課為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討厭巧用“語言藝術”這朵花,也未能做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用語言藝術的措施
(一)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歷越高的教師不一定能夠教出高質量的學生。產生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識較高的老師,雖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但是在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水平,讓學生云里霧里,反而不容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說我們在利用語言藝術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一個需求以及理解能力,切不可照本宣科。同時將一些晦澀難懂知識點通俗化、簡單化。當然了,通俗化簡單化語言應該把握好尺度,切不可廢話連篇。
(二)充分利用修辭,展現語言藝術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的運用語言,需要教師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使說話內容避深就淺,形象易懂。教師充分利用修辭能幫助學生通過聯想、想象把握形象、領悟含義。同時,巧妙使用修辭,也能增強語言的趣味性,使授課語言更具感染性。在點點滴滴當中,小學生展現語言的藝術魅力,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興趣。當然了,我們在利用修辭手法展現語言魅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不可以牽強的使用,因為這會造成學生的迷茫,同時也不可過多地使用,因為修辭手法畢竟是一種媒介來展示語言魅力,切不可喧賓奪主。
(三)善于啟發學生,引導學生
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我們一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說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切忌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課堂中,教師每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都會影響學生學習情緒和發言勇氣。所以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效果。有些時候,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評語,會使學生信心大增,特別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學生。教師較為中肯的評價,也是展示語言魅力的方式。而這種方式也在某一種程度上,敦促著學生學習,從中感受語言魅力。當然了,如何采用高質量的評價,還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做出有針對性的評價。
(四)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語文是極富人文魅力的一門學科。所以說,語言教學也應該是傳遞美的語言的過程。而教師的語言文采飛揚,飽含感情,必將會使使陶醉其中,自然而然變便受到情感的熏陶。二如果教師語言平淡,缺少感情,那么課堂將變得如一潭死水,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感染,何談學生從中感受語言的藝術。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充分利用表情、動作、聲調來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帶領學生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總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巧用語言藝術感染學生,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去利用自己的聲音,表情等一系列媒介,向學生傳遞語言藝術,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到的便不再是單一的小學,而是立體的教學,所有的教學內容經過教師的處理,躍然紙上。學生所接受的知識也會更加的多樣化,也能夠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這種興趣的催促下,學生的學習必將事半功倍。當然了,如何在實際的教學中將語言藝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還需要教師根據實踐的經驗不斷探索,以求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學生語言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藺冬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用語言藝術》,《鴨綠江(下半月版)》,2015(12)
[2]楊天武.《淺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用語言藝術》,《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