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容
【摘要】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數據分析驗證了《文體與修辭》的授課實踐中,闡釋課程意義的必要性,以及舉例法、講故事、設置懸念等手段是有效的。
【關鍵詞】英語文體學 課程意義 舉例法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94-01
一、引言
關于闡釋課程意義,吳曉在《民間文學概論:課程意義的多維闡釋》中指出其所授課程有著多維的課程功能意義,可從多個角度剖析課程意義(Wu, 2010)。教師通過對課程的解釋或釋義把握課程意義的過程即教師對課程的理解(Xu, 2012),課程理解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如何向學生詳述所修課程的意義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有必要在課程初始,開宗明義地指出學習該課程的意義,在語言學習和應用中能起到何種作用,引起學生的重視。
二、課程意義的闡釋方式
講述《文體與修辭》課程的作用時,需應用通俗的方式闡釋以下作用:首先,有助于學習如何正確應用英語,在特定語境下不冒犯聽話人;其次,有助于講話或寫作中創造性地駕馭語言;再次,有助于培養批判辯證的的思維方式。
在講授之前,可與學生互動,通過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筆者在實踐中,發現能夠補充要點,提出文體學的學習對于翻譯有很大幫助,這是筆者所樂見的積極的互動與學生反饋。
在提問互動之后,筆者逐條闡釋學習該門課程的意義。運用了舉例子、對比、講故事、設置懸念等方法來使抽象的知識要點變得具體、生動,易于理解。
首先,講述文體學有助于學習如何正確應用語言,選擇適合的詞匯表達,以使得聽話人不被冒犯,用了一個真實的例子,以講故事、設置懸念的方式展開。
筆者曾就職于某國際學院,部門新任主任來自于美國,由于原主任調職,新主任作為新員工,兼任管理者,其為人敏感、內向,對于上下級有較重的地位尊卑觀。一日,筆者與新主任一同等校車,遇一位南非籍的教師,筆者為顯友好,主動介紹“This is our new director.” 發現新主任極為愕然,顯出不悅。筆者反思,基于新主任的個性特點,用new這一詞匯極為危險,不自覺地冒犯到被介紹的主任。
筆者將這一實例介紹給學生,以提問的方式,分析該句語言表達效果。這一做法符合舉例法教學的參與性原則(Cui, 1997)。實踐中,學生能說出new有多種意思,筆者追問,是哪一個意思冒犯到聽話人。學生未能回答。筆者趁機進一步解釋,new有green, not skillful等意思,在以上語境中,結合聽話人的個性特點,容易產生不愉悅的表達效果。經過分析,學生對于文體學重點研究語言表達效果的內容有了極大重視。
其次,解釋文體學啟發創造性地應用語言時,用中文例子說明。中文例子能夠將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聯系,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中文例子“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講述中,筆者亦用提問,懸念式講述這一典故,分析了不同語序有不同的表達效果。曾國藩帶領湘軍與太平軍作戰,節節敗退,欲上書匯報,先用“屢戰屢敗”,幕僚建議改成“屢敗屢戰”,皇帝閱畢不但不罪責,還嘉獎曾勇氣有加。(Yan,1992)真實的歷史典故比較有說服力,較好地解釋了文體學這一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未來語言應用的幫助。
再次,解釋了該課程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筆者請學生定義批判性思維,并解釋critical thinking的意思,聯系criticize這一單詞,解釋了critical的意思。還介紹了文體學有助于區分話語與客觀事實的差別。筆者推薦《羅生門》、《警察故事》給學生,要求預先觀看這兩部電影,為后續課程埋下伏筆,即應用了設置懸念的教學手法。
三、問卷調查
為調查該環節的教學效果,筆者設計了問卷,于實施教學的第三周發放,考察并收集了相關數據。問題如下:
1.是否清楚學習該課程的意義?
2.有沒有必要在學期初由教師詳盡闡述該課程的意義?
3.教師闡釋學習該課程的意義后,是否對該課程的意義有更清楚的認識?
4.闡釋該課程意義時,教師應用了哪些手段說明?(舉例、類比、講故事、設置懸念等)
5.哪一種闡釋方法最容易接受?
6.教師所闡述的課程意義對學習該課程有哪些方面的幫助?
7.對于教師闡釋課程意義,有哪些其它方法可以有效地實施?
四、數據分析
有效收集了8份男生回答的問卷,30份女生回答的問卷。在回答以上問題中,性別對數據結果的影響沒有顯著的差異。
前三個問題的數據如下:
從表格看出,課程設置中增加闡釋課程意義這一環節是有必要的,對學生更好地展開該門課程的后續學習有顯著的幫助。還存在個別學生由于態度、方法、基礎薄弱等其它客觀因素,無法在這三個問題中做出積極正面的回答。
對于第4個問題,所有同學都自覺地發現教師采用了舉例說明的闡釋方法,個別學生能夠察覺教師使用的其它方法,如講故事,設置懸念等。
第5個問題,幾乎所有學生都認為舉例子是最容易接受的方法。舉例子的方法是該學生群體最易于接受的方法,符合本科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
第6個問題,數據表明闡釋課程意義對學生在提高對課程的興趣、認識課程的功能、學習該課程的方法等方面有幫助。
第7個問題,學生在其它的方法方面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如在增加視頻,多舉例子等方面有強烈的訴求。這與本科階段該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有關,英語專業學習的本科階段,學生更能夠接受具體、生動、簡單、直接的教學方法。
五、結束語
在課程開設之初,有必要設置闡釋課程意義的環節,引起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并啟發其學習該課程的正確方法。舉例子、講故事、設置懸念等皆為有效的闡釋方法。
參考文獻:
[1]崔禮山.試論英語教學的舉例原則[J].大同:晉東南師專學報,1997.
[2]吳曉.“民間文學概論”課程意義的多維闡釋[J].湖南:民族教育研究,2010.
[3]徐繼存.課程理解的意義之維[J].濟南:教育研究,2012.
[4]閻玉才.從曾國藩改詞談起[J].西安:新聞知識,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