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芳
【教學片斷】
案例A:
師:小朋友我們已經學習了千以內數的認識。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
師:哪位小朋友會一百一百地從0數到1000?
師:五十、五十從500數到900呢?
生:500、550、600、650、……、900
師:十個、十個地從280數到420
生:280、290、300、……、420
師:一個一個地從985數到1000
生:985、986、987、988、……、1000
案例B:
師:小朋友你們會不會數數?你能從0數到1000嗎?
生:會!
師:你能用10秒鐘從0數到1000嗎?
大多數學生說不能,有一個學生說能呢。
師:那么就請你來試一試?
生:0、100、200、……、1000.
師:真不錯是不是還有不同的方法呢?
又有幾個學生舉起了手。
生1:可以二百、二百地數0、200、400、600、800、1000.
生2:還可以五百、五百地數,0、500、1000.
師:同學們太聰明了,你能不能接著老師的往下數呢?985、986、987___、_____、______
學生齊聲數988、……、999、1000
出示:950、900、850、_____、______、______
師:你能接著往下數嗎?
生:800、750、700
師:你是怎么知道下面是800、750、700的呢?
生:因為我看出950、900、850是五十、五十倒著數的。
師:你觀察地真仔細,那么大家來看看這一組數又有什么規律呢?
出示:919、828、737、_____、______、_______
生:十位上1、2、3是越來越大,百位和個位上的數相同越來越小。
師:那么737后面是多少呢?
生:646(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646)
……
思考:由于教師不同的設計以上相同的教學內容體現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理念和風格,顯然案例B不論教學氣氛還是效果都優于案例A,值得我們揣摩思考和學習。
一、巧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
發散性思維又稱求異思維,輻射思維。其具有無一定的方向和范圍,不墨守成規,不受傳統方法束縛的優點。案例A教師每一個問題都給學生的回答設置好了條條框框,答案無疑是唯一的,從而無益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案例B中教師通過問題:“小朋友你們會不會數數?你能從0數到1000嗎?”使學生的思路開闊,讓其處于主動探索的心理狀態,并通過活躍的思維達到求異求新的目標,找出了多個答案。
二、對教材重新整合,體現課堂的張力
案例A就教學內容來說,單純復習了千以內數的順序,內容簡單,形式單一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B中教師通過對教材的重新整合,把根據規律填數和數數有機的整合起來,使得本節課容量更大,結構更緊湊,較案例A單純數數整節課更具有張力。
三、重視細節處理,展現教師教學個人魅力
教學細節是一個包含著現實的或潛在的師生互動的語言和行為單位,具有獨立的教育學價值和意義。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學細節處理不當,必然會浪費時間,影響到40分鐘的效率。在案例B中我們看到通過教師語言鼓勵,師生間對話、以及教師的及時板書幫助學生化解了難點,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展現了教師教學的個人魅力。
四、相信學生,承認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數學教學大綱已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就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相信學生,承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反對把學生看作被動的客體,接受知識的“容器”。總的來說案例A教師還是課前經過精心準備的,一個簡單地數數環節,教師設計了四種不同的數法。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讓人覺得課堂氣氛過于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不夠,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沒有體現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著眼于學生“人的發展”,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培養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要求。
五、結束語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日益呈現出多元的教學模式,更呈現出課堂的開放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同樣的一節課,在不同老師的課堂則有著不同的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通過對比、交流和總結,能夠提升教師的教研水平,尋找一條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之路,實現真正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畢曉霞.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J].黑龍江教育(小學)2014年04期
[2]黃惠娟.把數學思想方法的種子播種在學生心田[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25期
[3]陳凱明.讓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到課堂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年22期
[4]滕云飛.淺析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引入思維導圖的重要作用和實施對策[J].文理導航(下旬)2015年10期
[5]丁鳳芝.新課標下打造小學數學復習課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5年19期
[6]楊國祖.淺議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5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