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銘 裴淑波
【摘要】通過地圖一章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在地圖上如何判定方向,而且讓學生掌握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判定方向,最后讓學生能繪制簡易校園平面圖,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
【關鍵詞】地圖 學生 方向 測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177-01
地圖是使用各種符號、文字、顏色、把地球表面上的海洋、陸地、山脈、河流、城鎮、鐵路等各種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數量法則縮繪于平面上的圖。它是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具體而又形象的反映。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日常生活的指南。學習地理如果不會閱讀使用地圖,就不能把所學的地理事物和地圖聯系起來,就很難形成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概念。學習地理如果不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去,那也是紙上談兵。因此在地圖之部分內容中要加強訓練,結合實際反復講解,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地圖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地圖上的一般判定方法: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弄清有指向標地圖上的判定方法,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利用經緯線判定方向的方法并在南極洲地圖上判定方向:
1.以南極點為中心,所有南極點周圍任何一點都在南極點的北方。若果想蓋一棟房子讓所有的得門窗朝向都朝北這棟房子應該蓋在什么地方,答案當然是蓋在南極點上了。
2.以經線為基準,只要兩點位置在同一經線上或在同一經線附近,靠近南極點那點為南方。
3.以緯線為基準,由于地球自轉,始終是自西向東旋轉,面對以南極點為中心的地圖其旋轉方向是順時針的。要辨別兩點方位可在兩點之間暗示一條順時針的箭頭,南那么箭頭所指方向為東,箭尾所指方向為西。假如兩點不在同一條緯線上,那么箭頭一方靠近南極點的是東南方,箭尾一方距離南極點遠的一點是西北;又箭頭一點離南極點遠,箭尾一點離南極點近,那么,箭頭一方的點是東北,箭尾一方的點是西南。
同時,在教學中還可以聯系實際加以引伸,把地圖教學上的方向引入到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掌握在實際生活中怎樣判定方向。這樣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學生很感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很活躍,改變了照書本講解枯燥無味的局面。比如:
1.在晴朗的夜間可以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教給學生野外發現北極星的方法。
2.可以利用指南針判定方向教給學生使用指南針的方法。
3.利用景物判定方向(就北半球而言)
這種方法是根據當地的一些景物特征辨別方向,對日常生活很有意義。不過,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有些地區這些景物特征可能不顯著,甚至會出現例外。因此,用這種方法應提醒學生注意,應進行綜合處理。
(1)利用民房定方向
一般的農村家庭住房從采光的角度看基本上是“正房”(基本上是南北向的)。到野外或者到一個生疏的地方,就可以利用這種方向判定大致方向。
(2)利用廟宇定方向
一般的廟宇都是南北向的。
(3)利用單獨生長的樹木判定方向
植物多有向光性,因為沒有其它物體遮住陽光,所以樹上的枝葉朝北的一面較稀疏,朝南的一面較茂密。這樣也能找出大致的方向。
(4)觀察被鋸斷的樹樁
樹木年輪密集的一面為北,稀疏的一面為南,也就是說,樹心靠近朝北的一面。因為樹木生長靠南的一面得到的光、營養充足,靠北的一面就差一些。
(5)冬季可以觀察地面的積雪判定方向
坡地上的積雪,北坡多、南坡少,北坡融化慢,南坡融化快。
4.利用手表(機械表)判定方向
這種方法實際上是根據太陽定方向的一種形式。
早晨太陽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后,以每小時15°的速度向西運行。到正午時刻,太陽運轉角度為90°,而手表上的時針從6點到12點一共旋轉180°。由此可知,太陽運轉角度為時針旋轉角度的二分之一。我們把手表水平放置,以時針所指時數(整點)對半的位置朝向太陽,這時表盤上的“12”字所對應的方向即為北方。如現在是8點其對半時間就是4點,便以“4”字朝向太陽,手表上的“12”字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這種方法雖不夠精確,但簡便易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意義。學生很感興趣。
地圖上的比例尺也是本章重點內容之一,要求學生掌握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以及在地圖上量算距離,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換算等。這一部分內容也需要結合實際講述。讓學生在大比例尺地圖上找出自己家鄉所在地,量出它與學校所在地的圖上距離,再換算成實地距離。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也把課本知識用于實踐中去,同時符合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法。
校園平面圖的繪制是地圖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對本章教學的一個檢驗。它不僅使學生了解了學校的地理環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把課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繪制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確定適當的比例尺,判定方向,并在平面圖上反映出來。選擇以主教學樓為基點,同時選擇測量方法,我們要求學生采用步測法進行測量。
首先讓學生學會步測距離的方法。這種方法不需要任何工具,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況下,適應性很強,也很容易掌握。學生可以到百米跑道上以正常步伐走完百米距離,記住步數,重復3-5次,求出3-5次步數的平均值,再以平均步數去除距離,得出本人的平均步長。
最后,學生按規定的比例尺,利用步測距離的方法,根據自己所學方法測得方向,以主教學樓為基點,用各種圖例把校園內的各種地理事物都填繪在相應的位置上。學生還可以發揮自己的美術才能,為了美觀、醒目,著上各種各樣的顏色,填寫上文字、比例尺和圖例,畫好圖框,寫上圖名,形成一幅較適用的校園平面圖。
總之,在這一章里結合實際,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繪圖能力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識,還加強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通過這一章的教學實踐及學生的反饋信息,在地理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秉德主編:《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