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卓藝
【摘要】作為未來科技工作者的理工科大學生若要成為復合型人才在社會上立足,必須具備較高的英語綜合水平。目前大學生的翻譯能力仍與行業需求及社會實踐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學生的翻譯能力令人擔憂。而單靠外語學院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特別是合格的科技類翻譯人才既不大可能也不現實,這樣一來,理工科的翻譯課就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翻譯技能 翻譯課程群 科技英語翻譯
【課題項目】本文是大連工業大學2014年度校級教改項目最終成果,課題編號JGLX1406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235-02
作為未來科技工作者的理工科大學生若要成為復合型人才在社會上立足,較高的英語綜合水平是必須具備的能力。目前大學生的翻譯能力仍與行業需求及社會實踐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學生的翻譯能力令人擔憂。單靠外語學院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特別是合格的科技類翻譯人才既不大可能也不現實。這樣一來,理工科的翻譯課就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翻譯課一直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眾多的思考把關注的焦點更多地放在了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等方面。大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仍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極大地影響了廣大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技能的提高。
目前很多高校針對理工科學生的專門英語翻譯教學課程是處于缺失狀態的,若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就應該重視將理工科學生的專業與外語相結合,利用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的綜合翻譯能力,就能使畢業生具備復合能力,更適應國際社會的挑戰。
一、課程設置目標
理工科的翻譯客場設置應基于“專業+外語”學科融合的視角,使理工科學生不僅僅掌握英語基本聽說讀寫技能和與其專業相關的專業英語,而是旨在讓學生將英語與自身專業相融合,提升自身科技英語翻譯能力。
二、課程設置模式
1.課程設置
理工科的翻譯課程不應僅僅是設置孤立的一門科技英語翻譯選修課,而應是構建一個培養理工科學生科技翻譯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目前很多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所使用的教材雖然涉及多個領域,具有普適性,但是忽略了專業針對性,與學生自身學習專業結合不夠密切,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因此翻譯的課程設置應該在增加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課時的同時,增添實用性課程比例。即在精讀、聽說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翻譯課程,構建重實踐、重實用的翻譯課程群。
在大學英語學習基礎階段即增加翻譯教學環節,從大一上學期開始直至大一結束,每兩個星期用一個學時滲透基本的翻譯觀念和翻譯技巧形成“聽說讀寫譯”完整的語言技能訓練模式。進入大二上學期,各高校理工類學生陸續進入專業課的學習中,此時可采取單雙周模式,擬用單周一學時,雙周二學時的課時教授學生掌握翻譯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英語知識詞匯和專業英語翻譯技巧,科技英語翻譯選修課可放在二年級下半學期進行,以銜接二年級的專業學習。可以通過開設校級通選課和輔修課幫助學生掌握翻譯基礎知識和技能系統培養學生實用科技翻譯能力,確保翻譯教學不斷線,設置翻譯選修課程群,系統培養學生復合翻譯能力。其中科技英語閱讀課程擴充學生的科技詞匯,提高閱讀技巧;科技英語寫作課程使學生熟悉科技英語文體特征;在此基礎上開設科技英語翻譯課程,綜合訓練學生的科技翻譯能力。
2.教學內容
一方面可以編寫針對理工類學生的翻譯訓練教材,可以開發針對各個專業的翻譯講義,包括課文,習題庫等電子版網絡學習平臺。由專業老師和英語教師共同制作,既保證其專業針對性,又加強專業英語翻譯能力特色培訓。
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也有所不同:前三個學期的翻譯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注重基本翻譯理論的講解和簡單翻譯技巧的訓練。第一學期介紹翻譯的定義、翻譯標準等翻譯基本知識;第二學期通過語言文化異同等方面介紹翻譯的用詞、句法等;第三學期介紹科技文體的特點,針對不同專業的英語詞匯、語法及行文特點讓學生了解自己專業的專業英語特點。第四個學期的翻譯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則是設置翻譯課程群,旨在讓學生感受到外語與其專業的密切聯系從識到翻譯能力培養對其專業素養養成的重要性,通過翻譯課程群著重鍛煉理工類學生的科技翻譯能力。
3.教學模式
應當改變現有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參與性、教師作用的指導性,將多樣的課堂活動將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手段引入翻譯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用講評式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并與互動自主學習模式相結合。課上教師起到的角色是講評者,通過講評讓學生知道譯文的優劣及原因而不是單純的記錄正確譯文。在一套系統的翻譯理論的指導下讓學生發現自己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翻譯水平提高。
三、課程評價手段
翻譯課更應注重形成性評價,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有意識地適當融入翻譯知識內容的講解,訓練學生的翻譯能力,也可設計一定的課外翻譯作業,讓學生合作完成翻譯任務,隨后讓各組之間互相進行譯文比較,提高綜合翻譯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形成性評價給予學生平時成績。每學年還可以組織一到兩次大型的翻譯競賽,鼓勵學生參與,以此激發他們對翻譯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翻譯能力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鄭群. 從關聯理論看理工科翻譯教學的認知取向[J].上海科技翻譯,2000.1(47-49)
[2]孟臻,邵星華. 高校科技英語翻譯課程設置探討[J].外語界,2005.1(50-53)
[3]劉金龍,劉曉民. 關于理工科院校翻譯選修課教學的思考[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