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華


[摘要]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是最古老的經濟理論研究體系的一部分,從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到新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內容在發生變化,研究的前提也在不斷演進。通過對國際貿易理論中市場選擇的變化,分析一國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如何增進本國福利水平,重點對新貿易理論的兩種市場類型進行剖析,從中尋求一國福利改進的路徑,從而為我國在貿易中由大國走向強國提出對策。傳統貿易理論強調了互補性,而從新貿易理論的兩種市場格局來看,壟斷競爭的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重點強調互補,是競爭中的互補,而寡頭壟斷的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重點強調競爭,是互補中的競爭。一國的國際貿易必然是在互補和競爭中逐步提高國民福利水平,提升一國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
國際貿易理論;市場選擇;差異產品;同質產品
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從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到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再到新貿易理論,市場類型從完全競爭走向了不完全競爭,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和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我們統稱為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都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到新貿易理論我們假設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即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的市場類型。這種市場選擇的變化與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之間是什么樣的邏輯關系呢?一國要在國際貿易中獲勝需要符合市場的什么要素呢?
一、市場類型與國際貿易各主體的福利水平
在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中,我們研究的主體是國家,即國際貿易理論之下制定的政策是以一國是否福利增加作為最主要的衡量標準,國家福利的增加是各主體福利的加總,國家只有所有主體福利加總起來凈福利大于零,制定政策才是可行的。
(一)完全競爭市場與國際貿易各主體的福利變化
完全競爭市場的主要特點是:產品是無差別的;每個生產者和每個消費者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價格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生產者進入和退出這個行業很容易,成本很低,即存在利潤時有生產者不斷加入直到利潤消失,存在虧損時不斷有生產者退出直到虧損消失,所以是一個盈虧平衡的市場類型;信息是完全的。
通常我們會認為消費者在完全競爭市場實現效用最大化,我們知道消費者的福利增加主要取決于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數量增加,這取決于價格是否降低。同時消費者的偏好各異,就要求市場提供不同類型的產品,增加消費者的選擇。而完全競爭的市場無法滿足消費者福利增加的兩個途徑,產品的無差別和價格的不變讓消費者無法提高其效用。
對于生產者來說,要實現利益最大化一方面盡可能減少競爭對手獲取規模經濟的好處,另一方面為了在競爭中獲取優勢,力求產品有所差別,減少替代的可能性。這兩個方面在完全競爭市場上都無法實現。
最后我們看一下國家的福利變化,國家從長期來看追求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是技術進步,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生產者無法獲得更多的利潤,也不可能實現資本的積累用于技術創新,從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我們知道不同類型國家之間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決定的。
完全競爭市場上國際貿易各主體都無法實現福利改進,因而市場的最終選擇不會是完全競爭市場。
(二)壟斷競爭市場與國際貿易各主體的福利變化
在壟斷競爭市場上,產品的差異性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這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相互之間具有較高的替代性;消費者的效用取決于產品的價格和多樣性;廠商在提供多樣性產品和實現規模經濟之間尋求平衡;大量廠商的存在,市場是競爭的,單個廠商在單個品種上又區別于其他廠商的其他品種,所以又是壟斷的。
壟斷競爭市場上消費者最大的滿足來源于多樣化的產品選擇,壟斷競爭市場有很多的生產者,每個生產者(包括國內和國外的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既有差別又相互可以部分替代,消費者在壟斷競爭市場中可以通過多種選擇實現個性化的偏好的滿足。就這點來說,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但消費者同時也希望消費的產品價格可以不斷降低,增加消費的數量組合從而增加效用,但壟斷競爭的市場因為每個生產者生產數量有限,難以實現最大程度的規模經濟,價格因產品的特性高低不一,所以消費者效用的增加有部分受限。
對于生產者來說,力求在規模經濟和提供多樣性產品之間尋求平衡點,國際貿易解決了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的問題,讓生產者可以追求一定程度的規模經濟,隨著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生產者全球擴張的同時也意味著各生產者擁有的市場份額有了明顯差距,少數生產者逐漸在競爭中擁有了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這樣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下少數生產者追求走向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所以長期動態來看,成熟產品成熟市場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不是生產者的最終選擇。
國家在壟斷競爭市場中向消費者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產品選擇,讓更多生產者在市場中擁有各自的生產空間和少量的市場份額,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市場呈現一定的活力,這是國家提高福利水平可以選擇的市場。只是在國家層面競爭中,這樣的市場規模和競爭力無法轉變成競爭優勢,國際貿易更需要規模大,競爭力強,具備多種因素(比如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的六因素)的產業才能成為一國的支柱產業,而支柱產業的主體是少數幾個寡頭企業的支撐。
(三)寡頭壟斷市場與國際貿易各主體的變化
寡頭壟斷市場的主要特點:少數生產者控制著市場的絕大部分,每個寡頭進行決策時都要考慮其他寡頭可能做出的反應,不管是產量的變化和價格的調整都會引起其他的寡頭的反應,從而給作出決策一方又帶來新的變化;生產者提供的產品差別較小,技術條件相同,更多的差別來源于外觀設計方面。
消費者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可以消費相對信息公開透明的產品,因為寡頭企業比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更多,寡頭企業更注重品牌的良好塑造,寡頭的規模經濟讓產品價格不斷降低,讓消費者可以消費更多的產品從而提高福利水平,但寡頭企業對市場的壟斷也讓消費者的選擇減少,減少部分福利水平。
活躍的市場應該有新的生產者不斷加入,不斷有生產者被淘汰。但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幾個寡頭會形成一定時間的均衡壟斷,幾個寡頭擁有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其他生產者很難在同一平臺形成競爭的壓力,所以對寡頭來說他們獲取了規模經濟的好處,但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市場的競爭。
對國家而言,重大革新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基本是在公司層面完成的,這些公司是具有一定壟斷能力的跨國公司,國家與國家在國際貿易的競爭其實就是公司與公司的競爭,所以國家在國際貿易格局中依托這些寡頭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國家出臺的保護貿易政策會更大程度地有利于寡頭企業的利益。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說明寡頭企業如何得到政府的補貼等等。
寡頭壟斷市場一方面有利于少數幾個生產者獲取最大程度的規模經濟,通過資金積累不斷技術創新,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也為國家在國際貿易競爭中把產品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國家層面的競爭優勢,但另一方面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對其他生產者形成不利的競爭格局,新的生產者和規模小的生產者很難在競爭中得到良好的發展空間,同時消費者的選擇也有所限制。
二、新貿易理論下的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市場
新貿易理論研究市場類型從完全競爭市場演變為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市場,綜上分析,完全競爭市場各福利主體的總和是最小的,而針對不同的國際貿易主體在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的福利總和因產品特性和市場格局不盡相同,兩種市場的同時存在產生了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和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
(一)壟斷競爭: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
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包括壟斷競爭的市場、寡頭壟斷的市場、完全壟斷的市場,由于完全壟斷市場的固有特點,其效率的低下和各國反壟斷法的限制,我們排除在外,那么新貿易理論就剩下了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更接近壟斷競爭市場類型。
壟斷競爭形成的關鍵是產品差別。這種差別不是指不同產品之間形成的差別,而是指同類產品之間存在的某些差別。這種來源于同類產品的差別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主觀差別主要來源于生產者內在品質即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等方面。客觀差別主要來源于營銷手段比如廣告產生的影響、企業倡導的文化氛圍、產地的不同等方面給消費者帶來感覺的差別。現實當中我們很難準確簽定產品差別是主觀還是客觀的。比如寶沽推出的洗發水包括海飛絲、沙宣、潘婷、伊卡璐和聯合利華的力士、旁氏等之間的區別那些是客觀的,那些是主觀的。它們在功能、包裝、服務、外觀、營銷手段、配方上都存在差別。
我們知道,假如產品是同質的,產品相互之間的替代性是很強的,接近完全可以替代的關系。如果替代彈性介于零與無窮大之間,證明產品已不能完全替代只是部分替代,產品就不再屬于同質產品。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壟斷競爭市場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的格局
現在我們假設兩個國家的所有廠商技術條件相同、需求條件相同、每個廠商只生產4-品種,即廠商數目與品種數目是一樣的,該行業投入要素的總量保持不變,市場總需求完全無彈性,即與價格無關。兩國消費者偏好相同。
在國際貿易之前,兩國國內的市場規模是有差異的。在MR=MC時,形成均衡的條件下,廠商數目和每個廠商的產量固定下來。假設用M表示市場規模,q表示每個廠商即每個品種的產量,所有廠商均分市場份額,n表示品種,那么市場規模M=q×n。市場規模越大的國家,擁有的品種越多,每個品種的產量越高,市場規模小的國家,擁有的品種少,每個品種的產量也少。
現在兩國開展國際貿易,假設A國是小國,B國是大國,A國需要九個品種,每個品種需要188件,市場規模就是1692件,B國需要22個品種,每個品種需要3116件,市場規模就是68552件。現在我們通過圖形1來進行分析。
假設A、B兩國的RE曲線完全相同,從圖1中A國的市場規模我們假設是1692件,B國的是68552件,在國際貿易之前,A國的消費者只能消費來自本國廠商的9個品種,每個廠商只能生產188件,B國的消費者消費來自本國的22個品種,每個生產者可以生產3116件,國際貿易之后,兩個國家變成一個大的市場,市場規模擴大,如圖的w點決定新的市場規模是qW×nW,對A、B兩國來說,每個國家的消費者可以消費來自本國生產者提供的產品,也可以消費來自外國生產者提供的產品。同時,兩國之間會存在部分商品的重疊,兩國重新布局生產,品種將在22個(至少要多于大國的品種,否則大國消費者減少了品種的選擇,不符合國際貿易增加效用的假設)和31個(兩國品種之和)之間確定,假設品種可以相互完全替代的有3個,A國生產者國際貿易之后只生產6個品種,B生產者國際貿易之后只生產19個品種,兩國生產者都減少了品種,從而每個品種的產量都可以增加,同時兩國消費者消費品種的數量A國從9個品種變成25個,B國從22個變成25個,很顯然,國際貿易使小國增加的福利更明顯。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無論大國還是小國,因為進行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兩國消費者都增加對產品的更多選擇,同時因為各自減少廠商(品種)數量,更容易獲取規模經濟,從而帶來成本即價格的降低,生產者和消費者各自實現了均衡和福利的增加。小國因為國內市場規模的小,國際貿易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容量,通過減少品種而實現在少數品種上的規模經濟。
(二)寡頭壟斷: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寡頭壟斷市場上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市場格局。
現在我們把西方經濟學中的古諾模型的分析運用于兩個國家之間如何開展國際貿易的。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A、B,兩個廠商H、F,H是A國廠商,F是B國廠商。在國際貿易之前,A國的某一行業被廠商H完全壟斷,B國的相同行業同樣被F廠商完全壟斷,現在開展國際貿易,兩個廠商擁有相同的技術水平即生產的產品沒有品質差異,兩國的需求條件也完全相同。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A國市場不再是本國廠商H一家,外國廠商F也將進入A國市場,A國市場形成雙寡頭的市場結構,同理B國市場也同樣是本國F廠商和外國H廠商共同瓜分的雙寡頭市場格局。
開放后,B國市場上A國對B國的出口量為qHB,即B國自A國進口同種產品,進口量為qHB。F廠商對本國市場的銷售量是qFB,產生產業內貿易,兩國市場占有率分別為50%,市場價格完全相同。
如果考慮運輸成本,產品是同質的,價格也是一樣的,在外國市場銷售的價格明顯低于國內價格(因為有運輸成本和交易費用的因素),相互之間有傾銷的可能性。那為什么還會有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呢?
布蘭德(Brander)和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主要是策略性行為的結果。A國的廠商H不能保住自己不進入B國市場與F廠商瓜分利潤,那么B國的F廠商就一定也不進入自己所在的國家來分享自己的市場份額,在不確定對方行為的前提下,不如自己先主動進入對方的市場去瓜分對方的利潤,從而出現雙方都進入對方市場形成雙寡頭的市場格局。如果寡頭不是兩個,而是三個,這種策略性行為存在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利益來源又如何呢?很顯然,完全壟斷被寡頭壟斷取代后,競爭加劇了,競爭引起的促進效應會讓兩國的福利增加。同時,因為競爭的存在而且勢均力敵,兩個廠商會繼續在創新中力求獲得更多優勢,從而技術進步帶來兩國的經濟增長。
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利益主要來源于規模經濟,而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主要來源于競爭。
三、市場選擇:國際貿易在互補和競爭中前行
傳統貿易理論強調了互補性,而從新貿易理論的兩種市場格局來看,壟斷競爭的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重點強調互補,是競爭中的互補,而寡頭壟斷的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重點強調競爭,是互補中的競爭。一國的國際貿易必然是在互補和競爭中逐步提高國民福利水平,提升一國的國際競爭力。
(一)中國在國際貿易互補中成為貿易大國
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們主要同東歐、前蘇聯進行主要是初級產品和機械裝備之間的交換。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從中國香港、日本、美國等等逐步實現多元化的。1978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只有5.70%,2015年36%左右,之前曾高達70%左右。2015年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依次是歐盟、美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分別是5648億美元、5583億美元、4722億美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綜合司公布的數據)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1356.3億美元,再增加到2015年的3.9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2.27萬億美元,出口額世界第一,進口額1.68萬億美元,世界第二,①貿易更多體現了互補性,在具體項目上,中國的對外貿易從最初的初級產品出口過渡到輕工紡織品,進而再到機電制品的出口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從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來分析,即中國主要用成熟期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交換初始期的技術密集型產品,部分是低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型產品交換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型產品。中國服務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剛剛超過4 0%,遠不及世界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60%-70%的平均水平,2015中國人均GDP達到7990美元,不及2015年世界平均水平10138美元。
從重疊需求來看,中國高收入群體對高端產品的消費主要依賴于發達國家,反之發達國家低收入群體對產品的需求主要來自于發展中國家,如果中國只能在同類產品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需求,不能在高端產品上與發達國家進行競爭,中國就不可能成為貿易強國。
(二)中國只有在國際貿易競爭中才能成為貿易強國
壟斷競爭市場下的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是中國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方向,我們可以從重疊需求理論來加以分析,兩國需求由兩國的人均收入決定,收入相近的群體需求相似,中國有13億人口,不同收入的群體人口總量都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很多收入階段等等。
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產生的競爭催生了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寡頭的形成是市場與政府雙重影響的結果。市場層面包括企業本身創新能力的持續性,管理能力的適應性,在國內競爭中很少幾乎也不可能形成完全壟斷的市場局面,國內不相上下的一批企業的競爭才可能讓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居于競爭優勢,這樣的企業在國際市場有能力與世界上最強的企業競爭,在競爭中國家通過一些隱蔽的貿易保護手段使本國企業獲取先發優勢或者后發優勢,這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要目的。
如果企業在國內首先是通過政府的扶持抑制其他本國企業的競爭而獲得了發展空間,走進國際市場則需要更多的規模經濟和競爭中的創新獲取國際競爭力,這需要對市場中的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進行模仿和創新,在壟斷競爭的市場中勝出,從而與其他跨國公司一起在寡頭壟斷市場上成為市場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