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云鋒
摘要:所謂的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就是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創設;趣味
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孩子對某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他才會主動、全身心投入的去研究它。孩子的全部學習活動,都伴隨著他們情感的參與,積極的情感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在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中,創設一個趣味性較強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使學生快樂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如實的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習慣等各方面特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積極給學生創設趣味情境,引導其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位置與順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趣味性的活動“貓和老鼠”。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中有一人是“貓”,其余的幾個人為“老鼠”,“貓”在抓“老鼠”的時候,“老鼠”要不斷的變換位置和調整順序,在歡快的游戲中使小學生加深對于位置與順序的理解。通過創設這樣趣味情境的方式,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在傳授了學生知識的同時,也帶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率極高。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課程改革以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并極其的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轉變為不斷提出問題、問題的探索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學生的思維活動也都是隨著問題的變化而轉變,一個好的、有利于學生思考的問題,能對學生的各方面發展起重要作用。當學生面臨有挑戰性的問題時,才會引起積極思維,才會情緒激昂,從而釋放更多的學習能量。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好動愛玩是他們的本性,并且求知欲強,好奇心強。教學過程中,我要充分的把握好小學生的這一顯著特點,如實的發揮好課程改革指導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積極的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使其充分經歷問題的發現、探究、總結等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我設計了如下一系列矛盾沖突:要求圓柱體容器里水的體積該怎么辦?(生: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測量計算。)要求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呢,該怎么辦?(生:把它捏成長方體再求。)要求圓柱體鐵塊的體積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體積。)要求商場門口圓柱體柱子的體積呢?(生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這樣,有了一連串的問題指引學生思考,學生的思維都是處于高度集中、活躍狀態,能有效的促使學生探究、吸收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創設沖突式情境,使學生在“悱”中“問”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識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我設計了如下一系列矛盾沖突:要求圓柱體容器里水的體積該怎么辦?(生: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測量計算。)要求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呢,該怎么辦?(生:把它捏成長方體再求。)要求圓柱體鐵塊的體積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體積。)要求商場門口圓柱體柱子的體積呢?(生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這樣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誘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產生探求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強烈愿望。
四、創設生活情趣,讓學生“趣”中“思”
有道是:“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如,在教“按比分配”時,一上課,我就把學生帶入了幫體育老師分球的情境中。“體育老師想請你們幫幫他的忙,給三年級的學生分籃球,王老師有12個球,要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看怎么分?”學生聽到題,紛紛議論起來,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個。這時,我說:“你們這種分法王老師試過,可三年級的男同學非常不滿,說這樣不合理。他們說,我們16個人,怎么和她們8個人分的一樣多呢?老師太偏向了。那你們覺得怎樣分才算公平呢?”學生們又陷入了沉思,經過討論,有學生提出建議:按男、女學生人數的多少來分,多的多分點,少的少分點。有的學生起來爭議: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時抓住時機:“對,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沒有一定的依據呢?”又經過一番思考后,學生們自己總結出“應按人數的比來分配,就比較合理了”。可見,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多么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總之,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學設計正是觸及到了小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因此,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相信,隨著義務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郭紅娟.淺談小學數學情境教學[J].學周刊.2013.
[2] 李雁.新課標下的農村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探析[J].新課程(教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