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菁 危佳 丁一
[提要] 贛州市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期,特色產業集群已成為加快贛州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特色產業集群水平大幅提升。本文全面分析贛州市特色產業形成機制,剖析目前特色產業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贛州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18日
國外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產業集群在推動區域經濟乃至國家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產業集群以“塊狀經濟”的形式出現在我國以來,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產業集群已被國內外理論和實踐證明,是一種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背景下行之有效的發展方式,是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正是由于產業集群自身所具備的競爭優勢,從而使得有集群特征的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要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而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往往也存在大量產業集群。
贛州市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期,特色產業集群已成為加快贛州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贛州市正通過產業集群水平的大幅提升,把特色產業基地打造成為支撐地方財稅增長、擴大就業、提升區域競爭優勢的新平臺。
一、贛州市特色產業發展總體態勢
區域優勢和集聚效應是贛州市特色產業集群形成的基本動因。在立足贛州市各縣市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基礎上,突出區域經濟的差異化,讓產業結構由多元化向特色化發展,贛州市政府根據各縣市的實際經濟情況,為每個縣市量身定做了各自的特色產業,正在抓緊建成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較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鎢硬質合金和刀鉆具、有色金屬綜合利用、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銅材加工、稀土新光源、LED、氟化工、鹽化工、生物制藥、家具等省級以上特色產業園(基地)12個以上。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稀土產業方面上已有贛州虔東實業(集團)公司、江西南方稀土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龍南龍釔得稀土材料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業,能生產氧化稀土、稀土金屬及合金、發光材料、永磁材料等產品,形成了礦山開采、分離冶煉、加工貿易等稀土產業體系。
在有色金屬產業方面,有崇義章源、大余偉良等知名深加工企業,形成了地質勘探、礦山開采、冶煉加工、科研教育、工程設計等較為完整的鎢產業體系,以及鎢精礦、APT、氧化鎢、鎢鐵、鎢粉、碳化鎢粉、鎢條、鎢絲、硬質合金等較為齊全的產品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鎢及鎢制品生產基地。
南康家具產業集群已初步成效,截至2015年9月,南康區有7,453戶家具及配套企業,其中家具生產企業6,229戶,油漆銷售企業200多戶,五金配件生產銷售企業100多戶,木工機械生產銷售企業50多戶。2013年南康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授予“全國實木家具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榮譽稱號,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家具產業集群。
二、贛州市特色產業集群形成機制
(一)自然資源的豐富和差異性。產業的區位選擇內在原因往往是圍繞著自然資源的分布,自然資源的地域性和差異性是導致產業集群的重要原因。贛州地處中亞熱帶,氣候溫暖,熱量充沛,濕潤多雨,天時、地利兼而有之,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具有較大的經濟優勢,是中國商品林基地和重點開發的林區之一;同時獨特的地質結構和有利的成礦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全國重點有色金屬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美譽。已發現礦產62種,其中經勘查探明有工業儲量的為鎢、錫、稀土、鈮、鉭、鈹、鉬、鉍等20余種。全市有大小礦床80余處,礦點1,060余處,礦化點80余處。全市保有礦產儲量的潛在經濟價值達3,000多億元。這些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為贛州特色產業集群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的內在誘因。
(二)人力資源的充裕。產業的集群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支撐,特別是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贛州市人力資源的充裕不僅體現在數量上,同時也反映在質量上。首先,贛州市下轄18個縣級政區,人口眾多,人口密度大,保障了各產業充足的勞動力供應。同時,政府還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養高素質人才,大力引進科技人才。2014年通過國家和省市鑒定的科技成果51項,其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15項。獲省級科技成果獎6項,地區科技成果獎21項。受理專利申請3,652項,批準授權專利2,164項,這些都反映了贛州的高端人才力量不斷提升。另外,轄區內的各大高校,如江西理工大學、贛南醫學院、贛南師范大學等都為贛州市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培養基地。
(三)地理區位優勢明顯。贛州市位于贛江上游,江西南部。東鄰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巖市,南毗廣東省梅州市、韶關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連本省吉安市和撫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的腹地,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連接長江經濟區與華南經濟區的紐帶。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公路、鐵路、水路、航空運輸網絡更趨完善,“四省通衢”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使得區域范圍內各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加強了不同企業間的交流和合作,提升了特色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
三、贛州市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一)贛州市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1、產業層次較低,產業鏈較短。贛州市目前特色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初步加工階段,多數企業屬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還停留在單純的資源買賣,對資源的深加工及較高的附加價值的產業鏈還未完整形成。產業層次的較低發展及產業鏈的短促,導致產業聚集的整體競爭力不夠強勁,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非常有限;同時,對資源的利用率不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未充分利用,極易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
2、產業規模經濟效益不高。贛州市形成的特色產業的產業規模較小,規模效應有限,導致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有限。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較少,缺少知名品牌,大多數企業集中為手工作坊式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民營企業,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和協作化水平不高。往往容易盲目地去追求自身的短期經濟利益,簡單地模仿別人的產品和生產工藝,導致企業間同質化競爭,最終將導致惡性競爭,不利于產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3、社會配套體系不健全。一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必然離不開相關社會配套設施提供的便利。目前,贛州市的基礎設施和社會配套服務體系的建設還不是非常完善,如物流、道路運輸等方面。產業發展所需的配套服務企業還不夠健全、政府的相關規范還未完善等都制約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4、創新意識不夠。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不斷創新才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動力。多數企業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在知識產權保護、品牌開發力度方面重視不夠,導致產品不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企業的自主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由于大多數企業為手工作坊式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民營企業,為節約短期成本,企業對于人才的培養往往不夠重視,甚至不愿引入高端人才。
(二)贛州市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的對策
1、延長特色產業鏈,提升產業層次。各地區要根據各自特色產業的實際情況及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產業的上游及下游的相關產業,大力發掘資源的附加價值,提高資源利用率,延長特色產業鏈,提升產業的層次,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2、培育龍頭企業,帶動集群快速發展。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龍頭企業具有輻射力大、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等特征,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助推器。龍頭企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和衍生一大批中小企業的發展,提高集群的產業配套率。因此,特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對已有的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另一方面對于已具備雛形的龍頭企業,政府要建立相關的政策支持體系,鼓勵龍頭企業繼續朝做強、做大、做專、做精的方向發展;另外,對于缺乏龍頭企業的產業集群,政府可通過相關的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加大引進力度,吸引相關的龍頭企業入駐。
3、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完善社會配套體系。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引導同一產業的相關企業入駐產業園區,形成產業集群地理空間上的集聚,保持各企業間的相關聯性,形成專業化的分工布局。同時,加大對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配套設施的投入,加快完善信息、技術、創業、培訓、融資、產品展覽展示等公共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的社會配套體系,為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便捷。
4、注重人才培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贛州市特色產業集群應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自主創新體系。一方面企業自身要樹立自主創新意識,構建大眾創新的氛圍,可通過參觀學習、深造培訓等形式,使得企業的不同主體參與到企業的創新活動中,增加企業的創造力。再者,增加對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引入體系,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企業的自主創新中,鼓勵引進、吸納先進技術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升企業創新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加強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合作和技術交流,展開多方位聯合攻關。可通過在高校建立科研基地,加快創新的步伐。
四、結語
贛州市的經濟高速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人們對發展特色產業集群也越來越重視。在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的過程中,應加強對產業園區的建設,完善社會配套體系,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充分發揮其吸附和帶動效應,同時企業也要加大對人才的投入,注重人才培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區域的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群化發展結合起來,必會提升贛州市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推動贛州市的經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宇煥新等.江西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6.
[2]王麗敏.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J].企業活力,2007.11.
[3]任延風.吉林省產業集群的識別和培育[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畢亮亮等.基于特色產業集群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考[J].創新論壇,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