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磊
[提要] 近年來,傳統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問題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因面臨諸多問題和缺乏系統有效的傳承,傳承形勢依然非常嚴峻。當前傳統農耕文化主要面臨小農經營者缺乏對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傳統農耕文化傳承主體存在“結構性缺失”、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存基礎發生巨大變化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小農經營者、新型經營主體、政府三方主體考慮,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問題;對策
項目基金:2016年河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60601);通訊作者:路劍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研究——基于河北省1000戶農民的調研
收錄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一、傳統農耕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
(一)小農經營者缺乏對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保護與傳承意識的強弱制約著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順利開展與否。目前,通過對河北省唐山市、保定市、石家莊、承德市、邯鄲市等地域的不同年齡、不同學歷層次、不同收入層次的小農經營者的調查發現,人們對河北省傳統農耕文化了解不多,對有些農耕文化根本沒有聽說過,大部分人對傳統農耕文化的概念十分陌生。在問卷調查中選擇對傳統農耕文化概念“非常了解”的人只有6.94%,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人們不知道傳承和保護”,筆者選取河北省耳熟能詳的傳統農耕文化中,人們對這些傳統農耕文化的了解只有50%,其中以“承德避暑山莊”為代表的農耕文化之所以得票多,可能很多人只是聽說過其物質載體罷了。在調查“目前有很多傳統的農耕習俗都已經消失,您認為有必要將它們恢復、保留并傳承下來嗎”中,有38.89%的農民選擇“有,但意義不大”。這充分反映了人們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十分淡薄,有些人認識不到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對于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和保護任務的緊迫性也認識不足。
(二)傳統農耕文化傳承主體存在“結構性缺失”。小農經營者作為傳統農耕文化的創造者、使用者、守護者,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近十年來,大部分農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已經不再是從事農業生產,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和就業,其生活方式、娛樂方式以及審美情趣都逐漸發生了變化,從而對農業生產和農耕文化缺乏認同感,對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意識普遍不高。因此,當前小農經營者對傳承農耕文化缺乏積極性,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政府作為傳統農耕文化的管理者,是傳承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責任主體。而目前地方政府一般認為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占用政府資源拖累經濟建設,不愿將其納入工作范疇,大多數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并沒有落到實處。大多數職能部門存在職能重疊、權責不夠清晰的現象,管理規則和標準不盡相同,而且各部門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這使得各部門之間互相掣肘和產生利益沖突,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新型經營主體作為傳統農耕文化的開發者,其作用不可忽視。而當前,河北省大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對于農耕文化的開發和利用還停留在較低層次,缺乏創新設計和深度加工,綜合性開發項目較少,鮮有根據本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實際狀況進行深層次文化資源挖掘的,地方特色農作物的收割、農產品的加工等體驗性與參與性的旅游活動較少,這樣既缺乏傳統農耕文化特色,又缺乏創意和創新,從而使得農耕文化難以得到有效開發與利用,這種結果直接導致農耕文化不能得到實質的傳承和發展。
(三)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傳統農耕技術、手工藝以及戲曲等的新傳承人難尋,導致了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在調查問卷中對于“您認為當前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面臨的危機有哪些?”(可多選)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其中“沒人傳承,尤其是年輕人不愿繼承”在所有選項中所占比例最高,這是傳統農耕文化傳承面臨的重大危機之一。其原因在于人們在學習傳統農耕技術和手工藝的過程中要經受難度大、耗時長、收入低的考驗。而且我們對“本地傳承人(如老手藝人、老藝人)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44.44%的農民認為“一般,從事老本行無固定收入”,這也反映了長期以來傳統農耕技術和手工藝傳承人沒有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而且大多數傳統農耕技術和手工藝主要靠師傅的口傳心授,言傳身教,且有的傳統農耕技術和手工藝屬于獨門絕技,傳承人是其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如果沒有新的傳承人,一些傳統農耕技術和手工藝,就可能隨著老藝人的去世而消失。
(四)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存基礎發生巨大變化
1、工業化、城鎮化的沖擊。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土地、人力等資源的需求使城市不斷向農村地區擴展,占用農業耕地,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鎮流動,新生代農民多數已不會干農活,甚至沒有務農經驗,許多農村出現空洞化、空心化,農耕傳統和農耕文化無人傳承。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必然會使農耕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被侵蝕,導致部分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大量珍貴的農耕文化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近幾十年來,許多不可再生文化遺產都在不斷地消失,農耕文明正發生著基礎性的動搖,失去農耕文化存在的基礎將會對農耕文化的傳承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帶來的沖突。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伴隨著日益密切的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普及流入中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及其衍生產品充斥著中國各個角落,人們對于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接觸越來越多,同時人們也潛移默化的受其影響,逐漸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尤其是成長在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的年輕人,對于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尤為青睞甚至是盲目追捧,而對于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農耕文化從思想上本能地認為傳統農耕文化是舊事物,代表著封建、落后。以風俗節日為例,年輕人對于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的追捧熱點遠高于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中秋節等,許多商家也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也對西方的節日進行炒作,從而導致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觀念發生變化,農耕文化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悄然地發生變化。
二、促進我國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的建議
(一)小農經營者。提高小農經營者傳承和保護意識,發揮主體作用。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需要經歷一個漸進的、不斷被推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做的是喚醒小農經營者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使其實現“文化自覺”。首先,遵循知識傳習規律,與農業教育單位合作,實施針對農村小農經營者的思想意識干預,開辦農村小農經營者培訓班,讓其從中學到一些實用的農業生產技能和致富本領。同時,相關部門可以在取得傳承人同意的前提下,組織學習班,或者是組織人員系統學習,使得農耕技藝能夠傳承下來,讓更多的民眾體會到傳統農耕藝術的魅力。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堅持鄉土化開發、保持農耕文化自身的獨特性和魅力的前提下,進行品牌化建設是深化農耕文化開發利用的必然途徑,也是實施差異化競爭、避免重復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首先,要進行鄉土化開發,就需要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村傳統聚落、農村民俗風情、農業特色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深度挖掘當地農耕文化特色元素,并將這些元素應用于特色食品、文化用品和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中,同時運用現代設計理念,以情境化、娛樂化、體驗化等手法開發設計獨具地方特色的農耕文化項目和服務,提供純真原始農耕生活感知;其次,要實施品牌化戰略,將農耕文化資源作為品牌符號,開發出特色農耕文化產品系列,進行品牌運營和打造,增強消費者對農耕文化產品的認可度和忠誠度,帶動多次消費,形成“以品牌強農業,以品牌富農民,以品牌帶農村”的發展格局。
(三)政府
1、加大對農耕文化傳承的投入力度。(1)加大資金投入。傳統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充足、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一方面國家和各級政府應撥付充足的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配套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特色鮮明,具有生命力,但又因缺乏資金支持而面臨傳承危機的傳統手工藝、傳統戲曲、民間文學等農耕文化,需要政府進行政策傾斜與資金扶持,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對于掌握農耕文化技術和工藝的傳承人發放國家津貼,給予其應有的社會定位;另一方面政府主導投資的同時也應開辟多種融資渠道,可以采取多方合作開發的方式,引導包括農業龍頭企業、文化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投資農耕文化相關產業,從而帶動小農經營者從事傳統農耕勞作和服務。(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文化人才是傳統農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流砥柱。首先,針對代表性傳承人,政府應該提供優待政策,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覆蓋范圍,資助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等活動;加強對傳承人的理論培訓,增強其對自己所掌握技藝的認識,更新其傳承理念和思路;制定合理的繼承人培養制度,政府要適當給予自愿學習和傳承農耕文化技藝的人員生活補貼和適當的物質獎勵,創造良好的學藝氛圍和條件;與職業類學校合作,設立非遺技藝課程,進行專業化人才培養為農耕文化傳承人搭建更多展示平臺和創造更多展示機會,提高傳承人收入。其次,加大基層農耕文化隊伍建設,通過科學的培訓、指導和管理,培養一批基層農耕文化隊伍,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的作用,提供符合不同文化層次、各個年齡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藝節目等,從而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傳統農事民俗活動,促進農事民俗的傳承。最后,要加強文化部門傳統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方面的人員隊伍建設,培養專業才人,選拔優秀文化干部,提高研究和管理水平。
2、建立保護與傳承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1)建立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的利益共享機制。傳統農耕文化屬于社會整體的一部分,農耕文化的傳承和開發最終也是為了服務社會,謀福于社會,所以農耕文化所帶來的利益也必須普惠于大眾。因此,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政府大力倡導,發動新型經營主體、小農經營者等共同參與,從而構建一個利益共享體。通過建立合理、動態的利益協調機制,從而協調利益各方的利益關系。首先,鼓勵當地從事與農耕文化相關的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其對小農經營者的帶動作用,采取“新型經營主體+小農經營者”的組織形式,從而促進農戶收益的增長;其次,可以對采用傳統技術和工藝的小農經營者所生產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等,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以及對市場地位給予認可。(2)完善與農耕文化相關的政策法規。政策法規是保護與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制度基礎,能夠為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權威的保障和依據。參考日本、韓國等國家或地區的先進經驗,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農耕文化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制定關于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專門性立法,制定具體完善的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規劃,如加強農耕文化非遺的知識產權制度,制定相關的商標、專利法規,完善農耕文化保護、扶持、補貼等工作的監督體系,盡快出臺有關保護和傳承傳統農耕文化的政策法規,使農耕文化受到保護。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明,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鄧蓉.從農耕文化到創意農業[A].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論壇,2009.
[3]夏學禹.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4]鄭文俊.鄉村景觀吸引力及其形成機制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