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陽
[提要]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從建國初期的物質匱乏、基礎薄弱到現在21世紀的全方位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了我國不斷追求新發展的動力,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制度基礎是引導和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體制基礎,二是法制基礎。體制為我國經濟運行提供基礎,法制為我國經濟有序穩定運行提供保障。我國根據國情以及對經濟認識先后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且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認識到市場經濟也是法制經濟,經濟體制和法制的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制度基礎;體制;法制;實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22日
一、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及其實現形式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從1953年開始實行,到1992年在黨的十四大上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了長達39年。由于一些內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影響,我國在建國初期選擇了計劃經濟體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新中國成立之時,國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物質極為匱乏,私人資本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財政面臨巨額赤字,這一時期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奠定重工業、國防工業的基礎,要改變我國落后的政治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求集中發展我國的重工業,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較快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從而保證戰爭勝利、恢復生產、安定民心。那么,這個時期就要運用行政手段把全國的經濟資源集中化,然后分配到重工業部門,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只有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走社會主義道路后,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為我們提供借鑒的可靠經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由于計劃經濟的特點適合我國建國初期的國情,并受前蘇聯的一些影響,我國在“一五”期間選擇并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的特征決定了它的實現形式,由于認識的不同以及經濟條件的差異,計劃經濟不同階段又有不同的實現形式,根據計劃經濟表現的不同特征,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4年以前的計劃經濟市場,這個階段的市場:(1)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劃的范圍內開展,企業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從上級部門的指令安排,企業生產的原材料由誰供應,生產多少產品,產品銷售給誰,這些都是由國家事先規定好的,這樣就消滅了競爭,消滅了勞動者的工作動力;(2)市場結構比較單一,不存在要素市場,商品市場單一,不能滿足社會成員的多樣化需求;(3)產品的價位由各級政府規定,認定計劃可以調節生產,價位的高低要服從計劃,價位的高低完全不反映商品的價值,更不會隨著市場供求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就使得經濟過度受政府控制,不能達到自主調節;(4)我國計劃經濟階段的調節方式主要是計劃調節,計劃調節包括指令性調節和指導性調節,這個階段國家主要是運用指令性調節,即強制性規定執行單位必須完成。雖然這種體制存在嚴重的弊端,但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指令性計劃是計劃調節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形式,在實行社會主義開始的階段,社會需要的物品尤其是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品,還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那就要運用一些強制命令性的計劃進行管理。第二個階段是1984年以后的計劃經濟市場。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時期計劃和市場機制同時存在,但計劃機制仍占主導地位,這一階段主要的計劃調節方式是指導性調節,主要客觀依據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生產企業作為獨立的或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經濟活動按照價值規律要求進行,政府機構主要是加強宏觀控制與協調,使整個國民經濟有計劃地協調發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及其實現形式
我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內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影響兩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一方面雖然計劃經濟體制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生產力水平方面進行了一些提高,促進了工業的發展。但我國生產力水平仍然較低,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改革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另一方面在國際帝國主義的迅速發展及對我國的沖擊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發展我國經濟的必然選擇,我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成果成了必然要求。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始了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歷程,1979年鄧小平提出“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是我國深化經濟體制變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有效并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到2000年底可以說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初創階段”。
1992年正式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中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經濟較高速度的增長。中國經濟從1992~2011年的20年間,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0.2%,增長的最多的一年是1992年,這一年的中國GDP增長率為14.2%,這也正是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經濟帶來的發展。中國在2001年底加入WTO后,經濟也保持了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2003~2007年的5年間,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超過了10%。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的成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三個方面完成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聯系: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從私有制經濟轉變為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完善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我國現實和所處的時間特征給予的明確的具有特點的中國;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種分配方式適應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同時考慮效率與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觀調控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過去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比之前更注意發揮市場的作用,與此同時更有力地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這意味著資源的分配問題上,市場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對于市場調節所具有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弱點和市場無法起調節作用的領域,政府的作用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但這時的政府只可通過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的職能,來影響和引導資源配置,而不可以直接決定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這是市場經濟的一般性。
三、法制的地位及實現形式
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給我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市場經濟要想長遠、穩定、長久治安地發展,就要依靠依法治國。當經濟改革的步伐加進,并且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要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就要求建立和完善一些相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增強黨對法制建設方面的引領,經濟才能夠有效持續有序地運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為我們更好地認識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制的地位和重要性提供了有力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法制來實現的。與市場經濟比較符合的法律體系有市場主體法律、市場體系法律、市場運行規則及管理法律、市場宏觀調控法律等。法制對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主要表現為三個層次:一是法律的調節面覆蓋市場經濟的主要過程,從而保證市場經濟的運行始終在法律的控制之中,市場主體的平等性、市場經濟運行的順暢性、自律性都需要借助法律手段;二是法律在運作上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背景;三是法律與市場經濟都是把效益確立為自己的基本價值,并以此當作法制建設的重要依據。
法制對市場經濟的適應性,以及法制與經濟的內在聯系,決定了法制在經濟運行中的實現形式,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法制是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強有力手段,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經濟關系為法制原則提供基礎,法制原則提供經濟關系的表現形式,經濟體之間的聯系可以經由法的途徑獲得守法的確認和保護。二是法制是作為調節經濟關系,維護經濟運行秩序的有力支撐點,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商品經濟,其中商品交換和市場交易這種權利和義務的讓渡就需要有維護正常交易秩序的規則來約束和衡量雙方的行為,否則市場秩序就會一片混亂;在市場經濟過程中,各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行為準則,都需要法律的保護和確認才能使得社會資源的配置是有效有序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平等性、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各個經濟主體只有遵循法律所確認應當遵守的規則才能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三是法律所具有的引導性、公平性決定了法制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的多層次性和全方位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主要參考文獻:
[1]強亞萍.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的特征[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1.10.
[2]翁賀凱.“國家社會主義下之計劃經濟”——張君勱1930年代的社會主義思想論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8.
[3]常修澤.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的基本判斷及思考[J].改革,2002.4.
[4]于光遠.從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并存到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經濟[J].經濟體制改革,1992.4.
[5]崔朝棟,崔翀.要深化對基本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關系問題的認識[J].管理學刊,2014.27.6.
[6]何世明.論我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發展及特征[D].遼寧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