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梅
[提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資本的逐利性,一味追求高的收益率。企業為獲取短期利益不考慮環境成本從而造成的環境惡化時刻提醒著我們,在市場失靈的形勢下需要政府的干預,政府的干預往往是企業進行環保投資的最初動力。那么,政府的干預如何影響企業的環保投資呢?本文著重探討政府和企業環保投資的關系。
關鍵詞:政府干預;環保投資;市場失靈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政府干預對上市公司環保投資影響研究——以化工行業為例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21日
一、政府干預概述
(一)政府干預的必要性。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人類在向大自然不斷索取開采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三友化工污染門事件、山西長治苯胺泄漏導致河水污染事件、廣西鎘污染事件、云南曲靖5,000噸鉻渣污染水庫、福建紫金礦業有毒廢水泄漏事件……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無時無刻不提醒我們為了只追求利益的他們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種代價不僅需要我們更是需要子孫后代來為之承擔的。而“導致環境問題的制度根源是市場失靈”,由于企業本身追求資本逐利性、高資本收益率的特點,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自覺意識和市場無形的手的推動作用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這時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政府主要環保投資干預方式
1、政府通過出臺政策進行環境管制。企業所有的投資決策,包括投資資本的配置、生產技術的選擇、污染治理設備的購買等,都會受到環境管制強度的影響。我國更是一直把環境保護放在和發展經濟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原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強調: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共同形成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和制度架構。更出臺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配套文件,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組合拳”。
2、嚴格環保執法監管。據國家環保部門出具的2015年環境狀況公告中信息顯示,國家執法監管會以偷排、偷放等惡意違法排污行為和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為重點,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案件8,000余件,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近3,800件。各地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9.7萬余份,罰款42.5億元,比2014年增長34%。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全國共檢查企業177萬家次,查處各類違法企業19.1萬家,責令關停取締2萬家、停產3.4萬家、限期整改8.9萬家。
二、政府干預對上市公司環保投資的影響
(一)政府環境政策頒布數量影響著上市公司環保投資行為。政府制定的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對企業的環境保護投資行為可以產生直接的影響。李建發和肖華的研究結果表明:絕大部分企業自發的環保投資行為最主要還是為了遵循環境法律法規對環境保護必要支出方面的要求,并且對于未來即將發生的環保投資行為也同樣是為了遵循環境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此可以說明,我國企業的環保投資較大地受到環境法律的影響,我國有關環境的立法在不斷完善,各種環境保護的法規體系也在不斷更新創新中,企業遵守環境法律法規從而增加的環保投入也必將越來越多。政府環保政策的頒布和環境監管力度越來越強通常是企業主動進行投資的最原始動力。環境政策具有強制性,并且包括政府的各項環境保護法規的頒布和實施,企業會被逼著進行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也就是說在政府的環境管制壓力下企業“不得不”采取并實施環境治理方案,從而避免可能會存在的環境處罰成本和政治風險。
(二)政府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影響著上市公司環保投資額。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近幾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占比重最大,這是由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對城鎮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政府只有不斷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才能滿足人們對環境健康的要求,才能持續穩定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同時,新項目“三同時”建設所占投資額比重也較大,這是由于為了維持生態環境穩定,規定在新建是將項目投資額總額的7%用到“三同時”中。而本文主要是對政府環保投資額中對新項目“三同時”建設和工業污染源治理兩部分進行分析,因為這部分投資一部分會流入工業企業,另一部分會進入建筑行業企業。政府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會給這類企業更大的主動性進行環境保護,原因主要在于企業自主的環境保護會構成企業產品的成本,考慮到市場上多數企業會規避這一環保投資行為,因此大多數上市公司會選擇不進行投資進而來降低產品成本。如果政府對上市公司進行了環境保護投資,企業的產品中就不會加入這一成本,進而就能夠促使企業主動地進行環境保護投資,因此政府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是促使上市公司進行環境保護投資的原因之一。(表1)
(三)政府排污費征收力度影響著上市公司環保投資。政府環境監管力度與上市公司環境保護投資的關系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想解決由市場失靈引起的環境問題必須要通過政府的強制調解來實現。而排污費作為一種市場環境污染調節的手段,就成為了政府實現環境監管的重要途徑之一;另一方面庇古稅和科斯定理是政府環境監管手段的經濟學理論依據,而排污費征收的理論也是依據這一理論,排污費的征收有助于上市公司主動進行環境保護投資。由此可見,政府環境監管手段之一的排污費征收與上市公司環保投資存在必然的聯系。
(四)政府對環境的處罰力度影響上市公司環保投資。政府對環保法規的處罰越高,意味著企業不僅需要支付更多的費用,更有可能面臨嚴重的行政處罰,因而公司不僅會面臨收入減少的風險,更有可能會使公司信譽受損,因此在政府嚴格的環境處罰威逼下,企業為了避免環境污染行為帶來的不利影響,上市公司一般都會依照國家法律的規定,增加環保投資,實現節能減排。
(五)政府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影響上市公司環保投資。政府環境保護宣傳部門通過環保宣傳、環保教育、環保技能培訓,通過利用電影、電視、公益宣傳片等傳播媒介,組織和開展針對企業、學校、社區和其他公眾環保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旨在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促使社會各界參與到環保行列中來。一方面政府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利用媒體宣傳組織環境保護方面的活動,使企業的環保行為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敦促企業采用環保投資決策,從而起到很好的激勵效果;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各種渠道,向消費者、投資者管理層傳遞和宣傳政府有關環保方面的政策和態度,促使消費者選擇環保的產品,更使潛在的投資者更傾向于投資環境風險較低的公司,企業作為這一行為的利益相關者從而間接地影響了企業的環境保護投資規模。
三、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環保法律法規,做到企業和政府的各種行為都有法可依;其次,政府需要在政府職能和市場本身機制之間進行投資主體的角色平衡,要有環境污染治理不是單靠政府一人行為就能解決的意識,要把原本作為環境污染主體的企業逐步推向環境保護投資主體地位中來;再次,任何制度的頒布如果脫離了監管的體系都是一張廢紙,政府要大力加強環保的監管力度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基礎上,還要有法必依,充分發揮“污染者付費”的導向作用;最后,政府要大力進行環保宣傳,營造環保氛圍,不僅讓企業在利益壓迫下被迫進行環保行為,還要讓企業管理者深刻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從被動變主動的進行環保投資。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建發,肖華.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現狀、需求與未來[J].會計研究,2002.
[2]唐國平,李龍會,吳德軍.環境管制、行業屬性與企業環保投資[J].會計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