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東軍
綠色,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國有企業大多擁有事關全局或一域的重要工程,作為企業報,如何提升環保新聞的質量,拓展企業的綠色效應呢?隸屬中國三峽集團的《中國三峽工程報》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以游動的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中華鱘、靜謐的三峽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蕨等為突破口,拿捏住了社會、個人、企業發展的時代命脈,“動”與“靜”結合,相得益彰,著重宣傳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在生態環保報道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條魚”——“國寶”中華鱘: 立體呈現,“動”中出奇
“少小離家老大回”。中華鱘,這種以巍巍“中華”命名的魚,為我國特有種,屬于大型溯河洄游性魚類,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中國三峽工程報》在報道中華鱘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育鱘:以現代科技作支撐,展示科研成果。
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樞紐的興建,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之路。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物種,中華鱘研究所應運而生。該所先后解決了催產、孵化、培育等技術難題,為中華鱘物種保護和資源的持續利用開辟了新途徑。《中國三峽工程報》圍繞中華鱘的科研、培育繁殖,進行大力宣傳。作為以“建設三峽,開發長江”為使命的央企,中國三峽集團始終以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投入專項資金,支持所屬中華鱘研究所開展中華鱘的科研與保護工作。2009年,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2014年10月,記者獲悉當月中旬啟動的2014年度的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曾經參與過往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華鱘雌魚再次成熟并產卵出苗的消息后,撰寫了報道《三峽集團中華鱘繁殖研究再獲突破 雌性子一代中華鱘實現連續繁殖》、通訊《三峽集團“數字長江”平臺護航生態放流 中華鱘的“互聯網+”新生活 》。2014年,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為了收集信號,還免不了追著聲吶標記的“子二代”沿江跑。2015年,由于采用自動實時傳輸技術和地理信息平臺,科研人員省去了往年的舟車勞頓,坐在辦公室便知道“子二代”到哪兒去了。以上兩篇文章均獲得年度湖北新聞獎。《追“鱘”的博士——記中華鱘研究所水生態修復研究室副主任姜偉》、《堅守:陪伴中華鱘過年的人們》、《撰一部讓江河不老的生態史詩》、《魚苗入水 友誼入心》、《中華鱘研究所喜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第五批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出苗 全人工繁殖保障中華鱘永續生存》等,均及時報道了中華鱘的研究成果。
2.放鱘:精心策劃,全員參與,重磅報道。
成熟的全人工繁殖技術,為中國三峽集團持續不間斷向長江增殖放流中華鱘魚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每年春季,中國三峽集團和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都要共同主辦中華鱘放流活動。33年來,共放流58次,且放流質量和規模逐年提升,總放流量超過500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17000余尾。大規格的放流群體對提升放流成活率、維持種群優勢具有現實意義。我們精心策劃,全員參與采訪報道,在版面上重磅報道。有放流消息《8000余尾中華鱘 開始回歸之旅》、《2000尾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3000尾大規格、高品質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 》,也有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許智宏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項目官員、大自然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項目官員的專訪,還開辟了“動態”、“視界”、“特別報道”等專版,介紹“被動整合雷達(PIT)”標記、聲吶標記、背鰭基部懸掛T型外標等3種標記方法的技術,通過文字、圖片、表格、示意圖等方式進行立體化的呈現,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肯定。
3.追鱘:全程跟蹤,回應社會關切。
只有把心埋進沃土,才能感受地心的溫度,打磨出的新聞作品才帶著生活的體溫。2016年,《中國三峽工程報》專門組建追鱘特別報道組,在一名副總編輯的帶領下,與中華鱘研究所工作人員一道,順江而下,在宜昌、荊州、武漢站、蕪湖站、九江、南京站、上海等8個城市,持續兩個多月,全程跟蹤中華鱘的入海之路。《“我與中華鱘 共護長江美” 沿江大型護鱘活動在荊州啟動》、《放流中華鱘“先頭部隊”過境武漢》、 《大寶中寶和小寶 江城攜手護鱘寶》、《 護鱘洞庭湖 岳陽很給力》、 《“我與中華鱘 共護長江美”活動來到合肥》、《鐘山之下 鱘夢金陵——南京九高校攜手共護中華鱘》、《蕪湖市民學子齊出動 護航中華鱘再掀高潮》、《潯陽江頭護鱘熱——九江志愿者綠色健步護航中華鱘》等一系列報道。《中華鱘保護救助聯盟在上海成立 致力中華鱘自然資源恢復》、《留住中華鱘 我們努力一定能做到——專訪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等報道,回答了人們關心的問題,報道三峽工程對長江魚類資源的生態學效應、長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物種保護及水電工程運行區魚類生境保護與恢復方面的成果,提出了建立水電開發與魚類保護協調發展的模式,以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生態協調發展。
目前,中華鱘人工繁育放流技術已臻成熟,分子保護技術和野生資源保護研究工作正在深入研究中。除了以“一條魚”中華鱘為重點外, 《中國三峽工程報》還及時報道了三峽水庫針對“四大家魚”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報道圓口銅魚、胭脂魚、巖原鯉、厚頜魴、達氏鱘、長薄鰍等一批長江珍稀特有魚種在人工馴養、繁殖放流、種質保存、疾病防治技術等方面的突破性進展,如《向家壩放流珍稀特有魚苗累計突破百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圓口銅魚人工馴養繁殖成功》等,營造了人魚和諧的氛圍。
“一棵樹”——“死而復生”的疏花水柏枝:展現成果,“靜”中出新
風光旖旎的三峽庫區,素有“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的美譽,有各類植物近6000種。三峽地區生長的208科1428屬近6088種維管植物中,有資源植物2500多種。三峽工程蓄水后,在庫區淹沒線下和移民遷建區內的特有植物如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蕨等急需保護。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疏花水柏枝因像柏樹嫩葉而得名,夏天休眠,冬季生長,為三峽地區特有的極度瀕危滅絕物種。
為了不讓任何一個物種因為興建三峽工程而消失,在三峽工程上馬、百萬大移民的同時,一場珍稀瀕危植物遷移也在悄無聲息地進行。三峽集團把生態價值與環境保護放在與工程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三峽壩區右岸秭歸縣茅坪副壩下方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研究中心是不對外開放的地方,常人難以見到,所以《中國三峽工程報》面向“三科”:植物的科普、植物的科研攻關、植物的科技工作者,注重對科普精髓的闡述、對科研精彩的捕捉、對人物精神的提煉,展現最新成果,力求“靜”中出新,弘揚時代的主題、思想的導向。
1.精髓的闡述——三峽特有植物的科普。
《中國三峽工程報》開辟了在移民生態版、生態環保版、三峽庫區版等,對三峽特有植物進行科普宣傳。2014年, 我們在生態環保版連續刊登10余期《三峽集團環境保護年報》,宣傳“植物界大熊貓”珙桐、擁有46片花瓣的紅花玉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紅豆杉、香果樹及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連香樹、厚樸、杜仲等,宣傳植物生長需要的光照、水質、溫度、濕度、土壤酸堿度等,宣傳育苗蔭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溫室、智能化PC陽光板大棚、光照培養室、恒溫恒濕光照培養箱、植物病毒檢測儀等科研設備設施的功用。注意科技知識的準確性。用通俗的語言,準確地表達科學知識,即所寫的內容既能為廣大讀者易于接受,又要為專家們認可。這就要求作者本身對科技知識有正確的了解,才能做到準確、通俗的反映。我們注意正確使用科學專業術語。對于廣大非專業的讀者群來說,這些術語往往使文章變得深奧、枯燥,難以接受,因而失去了可讀性。但是,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當今時代,新術語也會隨之增加。使用科學術語,講究“量體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讀者對象和宣傳目的來決定。在引用科學術語時,我們注意從它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內容含義,多加解釋和說明,多采用描述、形象、比喻的方法,進行闡述。同時,術語引用不宜太多,突出重點,通俗敘述,突出新科技的實用性、現實性,多聯系實際生活,以免文章枯燥、單調。2016年8月10日《三峽珍稀植物掛上二維碼》指出:在植物掛牌工作中,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將現階段“互聯網+”概念應用于植物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為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引種的87科356種植物建立信息資源庫,結合權威資料《中國植物志》為每種植物制作二維碼,并將二維碼識別技術應用到此次植物標識牌上,成為掛牌工作創新的點睛之筆。這些植物中,有“植物界大熊貓”珙桐、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紅豆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連香、厚樸及三峽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蕨等。
2.精彩的捕捉——三峽特有植物的科研攻關。
珙桐、紅花玉蘭、紅花木蓮、巴東木蓮、三峽槭等植物,生長于海拔800至1800米的高山地區。為使這些植物適應三峽壩區生長環境,科研團隊將它們從高山地區先移植到半高山地區栽植馴化,再從半高山地區移栽到低山丘陵地區栽植馴化,最后移植于苗圃內栽植。研究中心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從光、水、氣、熱等小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海拔高度以及周邊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比對,將生境差異控制在樹種可適宜生長的區間內。2014年6月17日,《中國三峽工程報》發表了我撰寫的《150多種三峽特有植物生機盎然 三峽集團建成 珍稀植物“博物館”》,介紹了研究中心近7年間,已引種珙桐、紅豆杉等150多種三峽特有珍稀植物,成為三峽地區種類較齊全的珍稀特有植物“博物館”。2015年5月1日,發表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攻克技術難題,使得15種庫區珍稀、特有植物——走出溫室 回歸自然》,指出:三峽珍稀、特有植物走出舒適的實驗室和苗圃培育大棚,到大自然去“經歷風雨見彩虹”,讓其種群回歸到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態系統中去繁殖擴大,15種植物保育并回歸自然的成功,不僅挽救了一些物種,也為我國珍稀、特有野生植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護提供了有益啟示。還宣傳了“一種百合試管小鱗莖誘導方法”、“一種橡皮樹水培生根技術”、“一種香果樹葉片培養直接誘導叢生芽的方法”、“一種朱頂紅變溫處理誘導鱗莖的快繁方法”等5種國家專利。消息《三峽庫區珍稀瀕危植物就地保育中心創建》指出:在湖北、重慶等部分庫區縣市區,相關部門和社會人士還相繼開展了疏花水柏枝種植等治理消落帶難題的試驗,對于改善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均有一定成效。 這篇消息獲得2013年度湖北新聞獎一等獎。
3.精神的提煉——三峽特有植物的科研工作者。
每一種植物的移栽、組培、回歸自然的成功,都離不開科研人員白天黑夜、成百上千的科研攻關。以三峽集團湖北區域職工勞模黃桂云命名的“創新工作室”科研團隊平均年齡35歲,他們根據每種植物生長特性,對它們進行模擬植物野外生長環境,開展批量繁殖。夏季,三峽壩區普遍高溫,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珙桐、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巴東木蓮等不適應壩區生長環境,科研人員就給這些植物搭建遮蔭網,防止太陽直射灼傷樹干,同時,通過安裝迷霧系統、打透氣孔等措施,增大空氣濕度,減少樹木蒸騰,并在地面撒播金雞菊、白三葉草籽,形成種質資源圃小氣候環境,使植物適宜生長。科研人員因樹而異,調制配方,為樹木注射營養,給每株種苗建立了生長檔案。中心引進的150多種植物,歷經近7年的馴化、種植,已基本適應壩區的生長環境。通過組培和傳統方式繁殖的珙桐、紅豆杉及145米淹沒線以下的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植物,如今長勢喜人。很多植物還在三峽壩區的綠化工程中亮相,為美化壩區添綠增色。“最美三峽人”專版中的《三峽珍稀植物的“保護神”——記實業公司三峽苗圃研究中心主任黃桂云》及通訊《壩下花開壩上紅——記三峽苗圃研究中心科研團隊》等文章介紹說 ,對疏花水柏枝的遷地保護,黃桂云及其團隊費了一番腦筋,先是在壩下江灘進行了多次移栽,都沒能成活;后來精心模擬它的生長環境,在苗圃植物園水濱找了最接近它原生態的地方,好不容易才栽活了它。黃桂云通過向“土專家”請教,刻苦鉆研,采用扦插方法培育了500余株種苗,成活率達85%以上,填補了疏花水柏枝無性繁殖的技術空白,也為開發庫區消落帶植物提供了研究樣本。為了增強紅豆杉表土的透氣性,黃桂云想到醫院搶救病人時常使用呼吸機,也為它安上了帶透氣孔的PVC管,讓它自由呼吸透氣,成活生長。在黃桂云心目中,這些珍稀植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需要精心呵護、陪伴成長。2016年6月5日 “世界環境日”前,我們又推出了《三峽苗圃:三峽庫區珍稀植物保護的靚麗名片》,文章指出,經由苗圃中心保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學及生態學專家沈國舫說:“三峽苗圃中心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庫區生物的多樣性,確保了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