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紙媒必須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打造一批在新媒體領域有話語權的新型媒體,強化媒體與年輕受眾的互動。走出一條傳統媒體在互聯網融合互動下的“走轉改”新路,才能解決當前不少傳統媒體人在互聯網時代的困惑:基層在哪里?作風如何轉?文風如何改?
本文以《武漢晨報》轉型實踐為例,來說明互聯網時代需要賦予“走轉改”新的內涵。揭示在新媒體融合潮中,以武漢年輕一代上班族為讀者主體的《武漢晨報》,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走出“走轉改”新路,引導受眾從讀者到粉絲的嬗變。
[關鍵詞]都市類報紙 轉型
想“地鐵一族”所想
地鐵一族想從地鐵報上看到什么,如何有效地通過互聯網新媒體等多個平臺,組織他們與地鐵報互動,如何針對他們的喜好和興趣,做好服務和引導,讓他們成為地鐵報的忠實讀者(黏合度高的受眾)?這些無疑都是都市報轉型地鐵報的《武漢晨報》必須考慮的問題。
《武漢晨報》(地鐵讀本)第一次改版(2012年7月1日),推出“最新聞”系列,強化深度報道,突出熱點新聞的沖擊力;“大武漢”系列版塊進一步細分本地新聞,強化報網互動,為地鐵讀者提供及時豐富的本地資訊;《尚學堂》《健醫館》《消費控》等版塊,在報網互動中,為地鐵讀者提供貼身服務;《傾訴熱線》《新生活周刊》滿足地鐵讀者情感休閑的需求,追求閱讀性副刊的時尚化品位。
《武漢晨報》(地鐵讀本)第二次改版(2012年10月12日),提出“淺閱讀、深溝通、廣關注、精思考”的辦報理念。版式上,用雜志化大圖大標題替代過去的頭版導讀,強化視覺沖擊力;版面透氣留白、寬松排版,提供人性化和美感閱讀體驗。在內容上,注重有用、有趣、有情、為上班族營造良好的心情,傳遞正能量。在寫作上,提倡記者發現和傳播不一樣的新聞,將同樣的選題和材料寫出不一樣的視覺與文字風格,體現了“速度悅讀”、“易讀樂讀”、“集中傳播”等概念,為武漢本地報業的改革帶來了新風景和推動力。
2014年3月1日,第3次改版。這次改版,突出“年輕態元素”、“地鐵元素”、“新媒體互動元素”等,推出了《群聊》《愛地鐵》《鐵絲圈》《微閱讀》《讀圖志》等新版面,在文體新聞版面上,采取了主體新聞突出、夸張表現的新手法,在2014年世界杯期間,體育版面表現十分精彩奪目,深受地鐵讀者好評。
把讀者變成報紙的“鐵桿粉絲”
編委會有針對性的以8個明星記者的名字推出8個品牌新聞欄目,如“李冀樂購”、“嬋娟問醫”、“張琳追球”、“邱晨探班”、“陳勇出擊”等涉及8條主要戰線,以專欄記者和各領域事件新聞、深度報道、服務新聞等為軸心展開,持續近一年,培育出一批讀者認可的“明星記者”、“明星評論員”、“明星編輯”。
2014年2月24日,武漢晨報開始新媒體大規模融合嘗試,在8個品牌專欄的基礎上,推出8個類型迥異的忠實受眾粉絲圈,報社對外稱某某鐵絲圈(意即鐵桿粉絲圈)。鐵絲圈主均由此前的明星記者(或編輯)擔任,在武漢地區媒體中首次提出了粉絲型受眾的概念,將不同閱讀和社會需求的讀者進行細分,運行6個月后,粉絲量已超過10萬,其中有80%是活躍度極高的核心受眾,他們初步具備了區別于傳統讀者的粉絲特性,通過他們能夠實現幾何倍遞增的傳播效果,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好的新聞品牌能聚攏人氣,粉絲則是人氣構成的主體。如今社會上的活躍粉絲,多生于70-80-90年代的普通人,多有工作,自幼根植于流行文化的土壤,有著時尚的心態,愛偶像勝過愛親人、愛自己,他們為了心中喜愛的明星而瘋狂,花費金錢、精力甚至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他們能成為明星名人的粉絲,同樣也能成為媒體的粉絲,成為某個新聞品牌欄目的粉絲。
實踐證明,傳媒適當引導下,粉絲呈現出的群落性狂歡彰顯了不容小覷的商業價值。粉絲的沉溺性很好的增強了平面媒體受眾的粘度,實現了對原有讀者作為被動信息接收者的突破。
以武漢晨報新聞品牌欄目“李冀樂購”及“血拼圈”為例。江城新老商圈縱橫散布三鎮,市民急需一個能迅速集中知曉最新商情的渠道。“李冀樂購”欄目發揮媒體優勢迅速出擊,將三鎮消費時尚熱點一網打盡,使受眾一報在手時尚無憂。同時,“李冀樂購”欄目精耕細作,根據市民需求的熱點,難點及時做出反饋,引領江城購物潮流,樹立了晨報(地鐵報)在受眾心中的公信力,也培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在這種慣性的驅動下,為而后的粉絲型受眾的產生提供了較有利的基礎土壤。
通過“李冀樂購”等欄目聚集的忠實讀者群數量可觀,借助“血拼圈”再次聚集在網絡上,參與到晨報合做的各項商業落地活動中來。實現了讀者的線上線下有效互動,延續了讀者的關注度,為商家帶來了強勁的銷量,也深化了報紙的影響力和品牌力,促進廣告增長。
下一步,編委會還將進一步擴大鐵絲圈的升級換代,形成官微、官博、鐵絲圈、公眾(服務)號、淘寶店微店、APP等為一體的“新媒體矩陣”,革新內容,強化與新媒體的互動,徹底改變傳統紙媒業態,適應互聯網新媒體的變革。
用讀者的話說讀者的事
《讀圖志》《微閱讀》等一批“可視化版面”的出現,多圖片、多表格、多圈示等手段,正深刻影響紙媒今后的文風和編輯生態,成為晨報今后各版改造的標配。
《群聊》話題評論版的推出,讓年輕網友的網絡評論能夠高頻次的登在地鐵報上,編委會從各個部門挑選10多名編輯記者擔任群聊版主,在網絡上挑出網友們議論得最多的話題進行評論,把網絡上的精彩跟貼選擇性地放在評論之后,讓《群聊》版的特色鮮明。版主們與年輕受眾互動,語言輕松活潑,改變了傳統紙媒評論嚴肅刻板、語言僵硬、不接互聯網地氣,或直接用外地評論界名人文章的文風痼疾。這種以互動評論為突破口,引導讀者參與,在互動中影響記者編輯為主的評論員改變以往文風。
由于每個群聊版主的風格各異,已經在網絡中的年輕人中擁有不同的粉絲群跟隨。因版面有限,某天某評論員的評論未見報,就會有大量粉絲在網絡上“抗議”。
以晨報資深編輯周矩為核心,成立了“周矩工作室”,推出的網絡互動版《讀圖志》,選擇在年輕人中流行的話題、大事件背景等,跨領域整合資料,最終在版面上運用圖表、圈示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展示,成為晨報改版“最接互聯網地氣”的新產品?!段㈤喿x》等多圖、篇幅短小,以趣聞為主要內容的版面和表現方式,與《讀圖志》一起正在晨報各版面推廣,準備成為各版改造的“標配”。
《鐵絲圈》等與粉絲互動的版面,語言清新,用的全是年輕人喜聞樂見,口耳相傳的流行語,與傳統版面的表現方式相比,更加活潑、靈動,多用漫畫、卡通照等形式表現,文風一改以往的拘謹、死板,不說人話,讓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
在晨報實踐中,通過各類報道的有機組合,實現了讀者資源的深度挖掘,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競爭格局,呈現出新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傳播效果,也引起了同城媒體的關注。
從古希臘到后現代主義,西方文論研究的焦點主要體現在世界、作者、文本、讀者這四個維度,同樣也能引入到大眾傳播中,打造新聞事實、采編人員、報紙、讀者4D的有機融合與互動。傳統媒體傳播方式注重從事實出發,通過記者整合,借助報紙等載體向受眾灌輸,從而完成整個傳播過程。
武漢晨報的新媒體融合的創新模式,是從單通道傳遞轉向四者之間立體互動與貫通:從讀者需求出發,注重讀者閱讀感受,甄選適合特定讀者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精品整合,創造性的附著在報紙這一媒介上;在地鐵空間中傳播;再及時通過地鐵報網絡平臺獲取讀者反饋信息,或者索性讓讀者線上線下參與到新聞事件和衍生的活動中來,成為事實的一部分;采編人員不僅是信息的整合者,也是受眾的公仆,增強服務意識,打造有深度的觀點引入式閱讀,最終實現4D全方位立體傳播。
只有與讀者(受眾)融為一體,從讀者(受眾)中來,到讀者(受眾)中去,才能增強讀者(受眾)粘合度,從而實現轉型中的傳統紙媒“走轉改”的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匡文波:《新媒體輿論——模型、實證、熱點及展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3]李從軍:《誰能引領現代輿論場》,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楊溟:《媒介融合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5]朱漢華:《從地鐵報看新聞觀的流變》,《新聞前哨》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