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明
[摘要]當前的媒體融合之中,民生新聞是重頭戲。讀者對民生新聞的反饋也極多,不僅在媒體融合中占據極大的份量,也在傳統媒體自身質量的提升中有很高的位置。《恩施晚報》以“擔當責任,關注民生”為立報之本,逐漸探索出媒體融合之中的民生新聞,讓讀者位置眼前一亮。
[關鍵詞]民生新聞 特色 探索
民生新聞,是時下新聞媒體慣用的新聞表達手段。民生新聞的出現改變了報社新聞常態,它以其貼近式的報道、互動式的傳播、個性化的寫法使民生新聞欄目成為報社焦點。但隨著民生新聞的遍地開花,競爭不斷升級,出現了內容同質化、瑣碎化等現象。打造有溫度、有品質的民生新聞,成為當前民生新聞的特點,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探索民生新聞與新媒體融合,讓民生新聞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顯得至關重要。本文以《恩施晚報》為例,做了一些總結和分析。
在當前新媒體融合中,如何讓民生新聞打造具有溫度和有品質的民生新聞?成為恩施晚報編輯部重點思考的問題。通過實踐和探索,筆者認為:從“品質、深度、服務、融合”四個方面入手,在新聞“思想、深度、服務和融合”上尋求突破,提升和完善民生新聞的品質。
一、有思想的新聞才能正確引導輿論
思想性,是媒體、記者、新聞報道所體現的思想觀點和政治傾向。新聞作品必須具有思想性。因為思想性是新聞媒體的立身之本。《恩施晚報》以“擔當責任,關注民生”為立報之本。新聞媒體不能沒有觀點、沒有思想。如何賦予新聞“思想”?筆者認為,可以從新聞品質上做文章。打造具有品質和內涵的民生新聞,應堅持市民化的定位,講好有溫度的故事、做出有溫度的報道、傳遞出有溫度的觀點;同時,要確立新聞評論地位,增加評論分量,讓新聞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觀眾。
2015年,恩施州利川市謀道鎮(湖北最西部)通過10多年的發展,迎來了16萬多人在此地定居買房。他們為什么來?怎么來?來做什么?許多人紛紛在微信上對此地發表兩種不同的聲音,人太多,基礎服務跟不上等;風景太美,不來可惜等。
恩施日報傳媒集團派出采訪團,策劃推出探秘蘇馬蕩產城融合之路四篇系列報道,通過一個山村的變化,發展,困惑以及希望等,分析了蘇馬蕩偏遠山村發展的現實情況,文章以人物故事為起點,以蘇馬蕩發展為主線,對蘇馬蕩發展中的問題釋疑解惑。
系列文章對蘇馬蕩的變化認識客觀,對發展認識深刻,對問題釋疑,對未來展望清晰。采訪以當地居民,外來人定居,當地政府,還有部分專家和學者,全面的解釋了蘇馬蕩發展的“迷”,引起了當地讀者的強烈反響,也引起了州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系列文章體現了思想的力度,給人啟迪和智慧,只有全面的認識蘇馬蕩的發展,才能正確認識此地的價值,也才能給讀者釋疑解惑,也才能破解“兩種聲音”,更好的引導輿論。
通過以小見大,言人所未言,這樣的報道才能啟迪人們的思想。只有對人們的思想啟蒙、輿論引導和觀點整合,這樣的新聞媒體才能獲得永恒的生命力。
二、有深度的新聞,才能引起讀者共鳴
民生新聞要有持久的“魅力”,需要編輯部不斷加強策劃,加強引導,報社合力凸顯民生新聞優點。如何凸顯“優點”?筆者認為可以在強化選題策劃和采訪深度上做文章。有專家認為,“新聞策劃是使新聞不斷出新的魔法棒”;新聞要有深度離不開策劃,策劃的核心是選題;在實際執行中,選題策劃要緊跟中心抓重點、直面現實抓熱點。
新聞策劃的人文情懷,更多的是關注當下社會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要求,新聞采訪學上有一個公式:平常人+不平常事=新聞。將新聞策劃的視點下移到普通民眾身上,挖掘平凡人不平凡的經歷,反映普通人的聲音。 新聞策劃必須打破陳規,走出新路。
2015年12月24日上午,《恩施晚報》欄目接到市民熱線反映,一個年輕小伙子無錢治病,面臨生命危險。對于這樣的求助新聞,許多記者都“見多了”,當天許多記者都不愿意前往采訪。記者覺得,也許能挖掘出新聞,也許能救人一命。
下著大雨,記者帶著傘就到醫院采訪當事人。意外的發現年輕人是一個剛退伍的大學生,成就了報道《90后退伍軍人大學生徒手接住跳樓女子》,稿件第二天見報后,通過微信轉發,不到一小時閱讀量就突破10萬+,甚至有市民主動到醫院捐款捐物,醫院立即行動,主動表示對馮寧進行免費治療。微信里不少網友發表評論,并希望了解馮寧的過去。
第二天,本報記者深入一線,采訪馮寧就讀的學校、服役的部隊以及他身邊的親屬,詳細了解他生活的過去,寫成了《“舍身接人”的恩施老兵馮寧,原來也有叛逆的青春》的報道,報道客觀深入仔細,并沒有塑造高大上的人物,引發讀者好評。不到3天時間,社會各界捐款超過50萬元。
隨后,記者繼續追蹤相關部門,對于馮寧的見義勇為行為繼續采訪,恩施市相關部門特事特辦,及時授予馮寧“見義勇為”稱號。馮寧服役的天津市也授予他“天津好人”榮譽稱號。
每天,報社都有新聞發布,成了讀者“瘋追”的新聞。普通的社會民生新聞,報社加強策劃,和新媒體聯動,以深度的方式呈現,增添了新聞的魅力,也是輿論正能量的引導。同時中央、省級等多媒體的介入,也不斷讓新聞發酵。該新聞被評為湖北新聞獎。
三、增強新聞的服務性,才能提升新聞“含金量”
民生新聞目標受眾群體多是心理預期可為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的觀眾,甚至是在解決某些問題中涉及到的相關政府部門。監督是手段,服務是目的。所有新聞傳播活動都是為一定對象服務的,只有在服務中去影響受眾,吸引受眾,才能達到既定的傳播目的。因此,服務性的核心問題是為受眾提供有用的信息,為受眾解決實際問題。
提升民生新聞服務水平,增加節目“含金量”。筆者認為,要注重監督類新聞的遴選,從中發現具有挖掘價值的線索,使民生新聞節目真正成為市民實現幸福生活的有力推手。同時,注重“廣度和深度”的挖掘,讓新聞接地氣。
現在城市居民的不斷增多,居民的維權意識也逐步增強。《恩施晚報》推出策劃系列報道《物業小區的那些事兒》,多個記者深入小區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晚報編輯部以小區業主、物業、業主委員會、房地產管理等多個角度,針對市民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形成系列報道。記者在挖掘中發現,某小區為了成立業主委員會把恩施市房地產管理局和恩施市舞陽辦事處告上了法庭。記者參與了庭審,并形成了通訊報道 《成立業主委員會犯難 施州大廈業主狀告兩家單位維權》,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許多讀者認為,新聞媒體就是要站在群眾的角度,以此開展選題服務,才能提升新聞的服務型和含金量。
在此類民生新聞中,由于前期對新聞線索的判斷和挖掘,新聞報道具有較高程度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報道中,記者牢牢把握主動權,對報道做到問題有提出、有反饋、有解決。這樣才能提升新聞的“含金量”,也才能更吸引讀者的關注。
四、媒體融合,提升新聞的“延伸力”
民生新聞,涉及的就是民生。作為傳統媒體,新聞更多的局限在報紙和網站上。受眾的閱讀習慣已經從報紙轉移到手機微信和客戶端上。新媒體不但能夠細分受眾,還可面向個人,增強受眾自主性。兩者間的融合,為民生新聞帶來生機和活力,提升新聞的“延伸力”:
首先,兩者融合提升傳播速度、增強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新媒體的加入,讓民生新聞報道手段更加多樣化,傳播速度更快,重大新聞事件馬上就可以傳遞給公眾;同時,改變了以往單向傳播模式,向雙向傳播的方式發展,增強受眾參與互動的積極性。
恩施舉辦硒博會,如何有效全方位傳播,成了編輯部思考的問題。多方思考得出的結論是,媒體融合,讓讀者參與互動,信息共享,提升新聞的“延伸力”。
恩施晚報以細節入手,以官方發布內容為主線,以廠家布展為細節,以市民需求為內容,以花絮為故事,每天推出兩個版面,重點寫硒博會的精彩故事和吸引力。通過報社恩施發布、恩施新聞網、恩施晚報等微信平臺現場推送,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微信互動中,針對市民的訴求,晚報記者多次探訪,形成服務型稿件,有效提升了新聞的“延伸力”。
有人在微信圈里發布習總書記出訪塞爾維亞,其中帶了兩棵植物“鴿子樹”。記者聞訊后,立即聯系相關部門。意外的得知,恩施的確是“鴿子樹”的產地,但是“鴿子樹”珙桐并不是來自恩施的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是州林業局林木種苗站,這個消息連州林業局局長當時都不知情。記者多方核實后,了解到這一獨家信息,形成了通訊報道《彭麗媛塞爾維亞種“中國鴿子樹”珙桐 兩棵取自湖北恩施》。這一信息,讓恩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升。
兩者融合讓線索來源多樣化。傳統媒體新聞線索來源主要靠市民爆料、投訴、記者采訪等方式獲得線索。而網絡平臺中,記者可以通過看微信、刷微博等方式獲得線索;二者結合可為全方位、多角度報道新聞提供服務。
在民生新聞的獲取中,不要錯過每一個線索,記者更應該在民生中獲取每一個有價值的線索,在民生新聞中注重“思想性、深度性、服務型、融合性”等方面加以努力,才能更好的做好民生新聞,才能更好的提升報紙新聞品質,做有溫度的、有品質的新聞,才能更好的推動媒體融合,推動媒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