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核心提示:穩增長壓力已然減輕,但高杠桿持續、房地產資產價格泡沫化、通脹預期隱憂等新現象值得關注。
在前期保增長政策的支持下,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大幅反彈的帶動下,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有明顯企穩的態勢。考慮到微觀經濟指標,如發電量、汽車銷售、重卡車銷售、工業企業利潤等數據,三季度經濟改善明顯,保增長壓力已然減少。
然而,不得不擔心的是,當前經濟運行似乎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不少方面與“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有所背離,值得警惕。
2016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為6.7%,與前兩季度持平。三大需求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6.8%和-7.8%。
投資方面,9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上升8.2%。而得益于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及PPP等民間融資方式的引入,基建則保持了19.4%的強勁增速,鐵道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資本參與更較去年同期增長17.6%。
展望未來,數據改善后,前景預判存在分歧,即房地產政策調整對經濟影響如何?畢竟房地產關聯消費、投資和地方政府收入,是2016年經濟反彈的重要支撐,對前三季度GDP貢獻達8%。一旦出現反轉,財政空間會受到制約,僅靠基建能否支撐2017年經濟增長,存在不確定性。
再看金融方面,2016年9月新增貸款超出預期,達到1.22萬億元,創下了單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最高紀錄。中長期貸款增長的1.02萬億元中,居民中長期貸款高達5741億元,主要投入房地產市場;企業中長期貸款也大幅提升至4466億元,反映了基建刺激政策效果的顯現。而房地產市場火爆與加杠桿相伴,當前房企整體負債率已達76.9%,各類理財產品繞道進入房地產市場,更進一步推升了居民和房地產企業的杠桿率。因此,也必須警惕巨額新增貸款與去杠桿之間的協調關系。
從傳統國際收支及購買力平價來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貶值基礎。例如,2016年前9月中國貿易順差為3964億美元,其中,9月出口雖同比增速有所下降,美元計價下降10.0%,但很大程度上是全球需求疲軟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所致。同時,美元計價進口同比下降1.9%,這與同期人民幣貶值密切相關。
然而,從金融因素來看,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國內資產價格的高企,都使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短期承壓。而在政策應對方面,面對海外經濟、金融的波動,中國自身可以主動出招的措施實則有限。因此,應注重防范資產泡沫,避免樓市、匯市、債市、股市風險交叉感染,以穩定金融市場及人民幣匯率。
總之,最新的宏觀數據顯示,前期寬松政策對保增長來說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剔除數據的扭曲,2016年三季度經濟運行已遠遠好于去年,穩增長壓力已然減輕,但高杠桿持續、房地產資產價格泡沫化、通脹預期隱憂等新現象值得關注,需要未來政策更加向防風險和推動結構性改革傾斜,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要有所突破。(支點雜志2016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