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核心提示:產能過剩和去產能,必須放在開放經濟環境和中長期跨度上考察。
許多人在討論一門制造業過剩與否時,既沒有考慮這門制造業打開出口市場以緩解過剩的可能,也沒有著眼于中長期維持、提升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地位的需要,而僅僅盯著當前的問題,其可行性自然受到影響。
首先,對于存在產能過剩的行業,關停企業代價主要體現為失業和相應的人力資本損失、稅收損失和銀行債權懸空三大問題。僅就銀行債權懸空問題而言,不少產能過剩行業屬于資本密集產業,其最優負債率天然較高。因為有形資產在破產后容易轉讓,技術、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則難以轉賣,因此資本密集企業破產成本低,擁有巨額無形資產的企業破產成本高,導致前者的最優負債率高于后者。
那么,其它條件相同,我們應當優先選擇關停什么行業的過剩產能呢?我認為是單純的資源開發初級產品行業,包括礦產資源和一些農產品行業,而并非制造業。因為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看,中國的很多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有著相當強勁的競爭力。
在礦產資源領域,我國不少礦產資源品位不高,開采難度大,成本高;初級產品在牛市時尚可盈利,到了熊市期間就難以為繼了。另一方面,為了維持下游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不應該為了保護上游原料采掘業,而人為強迫下游制造業使用高成本、低品位的國內原料,削弱自己的競爭力。
與資源開發初級產品行業和簡單的農產品加工業相反,我國一些產能過剩的制造業表現出了強勁的國際競爭力,突出表現在出口持續大幅度增長。如煉油產業,2013年全國煉油能力利用率為67%,有權威人士按照當時已經在建的煉油廠計算,判斷2020年我國煉油能力將達到9.1億噸,平均開工率67%。國內淘汰低水平、高污染不達標煉油廠是正確的,但更應該做的恐怕是與產油國協商,增加其原油在中國煉制的數量,開展和擴大石油加工貿易,那樣對我們更有利。中國鋼鐵行業也在相當程度上存在類似問題。
盡管許多后發國家希望引進中國制造業產能,我國政府也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特別是在非洲設立了多處中國經貿合作區,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但在產業轉移的競爭中,不是所有后發國家的良好意愿都能實現,制造業發展需要相應的環境:基礎設施、產業配套、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宏觀經濟穩定性……越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度高的產業,對這些要素的要求越高。
即使從保護銀行債權安全的角度出發,關停資源企業產能也優于關停制造業企業產能。因為前者抵押資產價值主要在于地下的資源,不受關停產能影響;在未來重新進入牛市時,這部分資產的市值和能夠帶來的現金流量,還會大幅度上升。
從保護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關停資源企業產能同樣優于關停制造業企業產能。蕭條產業下崗員工跨行業再就業,最大的損失在于人力資本損失,包括在原來行業積累的專業知識、技能、人際關系等;而與礦山企業相比,下游制造業企業員工所需專業知識、技能更多,人力資本價值顯然更高。(支點雜志2016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