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龍
核心提示:共享經濟應該更加接地氣,回歸它共享和社交本質,和傳統經濟相互競爭和補充。
2016年的中國商界,最突出的現象之一就是,共享經濟的光環似乎已經褪去。
曾經光芒四射的共享經濟,通過架構高效的信息中介平臺,挖掘社會碎片化時間和閑置資產,以共享的方式提供服務或者使用商品,獲得了巨大成功,也受到了資本的熱捧。在全球獨角獸企業里,共享經濟獨占鰲頭。Uber、滴滴、Airbnb、WeWork等名列前茅的公司,總估值高達14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萬億元。然而,共享經濟在2016年開始發生蛻變,問題重重。
第一個問題是共享經濟企業賬目估值嚴重泡沫化。Uber目前的估值,接近于全球前三大航空公司Delta、Southwest和American的市值總和;滴滴的估值超過中國中鐵的市值;Airbnb的估值和全球最大的飯店集團希爾頓市值不相上下。共享經濟公司雖然風光無限,可是目前還沒有哪家公司,能夠成功地把賬面虛值轉換成貨真價實的市值,而投資界預測,現在獨角獸上市時的估值至少要砍掉三分之一。
通過對2015年全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28家美國上市的高科技企業追蹤分析,這些上市公司一年后(也就是200個交易日后),股價平均跌到上市首日的72%。所以保守估計,獨角獸們特別是領頭的共享經濟公司,其真正價值僅有估值的一半左右。
第二個問題是共享經濟已經喪失其本質。“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這句歌詞道出共享經濟除了經濟屬性外的社會屬性,就是共享者的精神愉悅,這也是共享經濟的獨特魅力所在。
共享經濟體系下,消費者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社交也被看成共享經濟被用戶簇擁的重要原因。共享經濟一開始都打這張“感情牌”來取悅消費者和監管,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滴滴壯大以后組建職業司機隊伍,訂單優先派給自己人,產生了大量全職的滴滴司機。如果滴滴失去社交屬性,和出租車公司還有區別嗎?
第三個問題是監管。共享經濟披上新經濟和互聯網+的華麗外衣,游走在監管的灰色地帶,產生不公平競爭。
不可否認共享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監管的套利。相比正規酒店,Airbnb不需要到政府注冊,沒有正規酒店那樣明確的防火安全標準和衛生標準,對鄰居和社區權益的侵犯也處于監管空白中。特別是景區附近,專業出租者大量買入房產用于Airbnb出租,大量短期租戶擾亂當地人的生活,讓居民怨聲載道。這些對于酒店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合規成本。
針對共享經濟的監管空白,各國也相繼推出一系列的監管措施。比如網約車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這種填補監管空白的努力有值得認可之處。只是在實施細則方面引起了眾多非議,期望監管者能真正傾聽各界的呼聲,既填補監管空白,又能讓消費者享受到真正的共享經濟福利,不要矯枉過正,適得其反。
共享經濟應該更加接地氣,同時回歸它共享和社交本質,在公平和合規的前提下,和傳統經濟相互競爭和補充,這才是共享經濟未來健康發展的道路。(支點雜志2016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