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李
核心提示:云計算創業企業聚焦點不應是數據中心這類基礎服務,應該是在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等垂直應用上。
11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公布了2017財年第二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第二季度阿里云收入為14.93億元,同比增長130%。這已是阿里云連續六個季度實現營收增幅超過100%。
“目前,云計算基礎服務窗口期已過。”阿里巴巴集團公共事務部副總裁兼阿里云事業群業務總經理劉松向《支點》記者表示,云計算基礎服務的研發、資源、建立服務體系起碼要花兩三年時間,起步者很難趕上巨頭。
劉松建議,云計算創業企業聚焦點不應在數據中心這類基礎服務方面,而是要放在垂直應用上,如基于云的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等。
從經濟轉型中挖掘產業潛力
《支點》:目前阿里云在國內的主要應用場景有哪些?
劉松:產業互聯網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云計算等新技術會給各個產業帶來巨大提升機會,并將成為經濟轉型重要爆發點,公共云服務將成為產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
過去一兩年里,阿里云已應用到大型制造的實踐中。對于這些產業,我們更加關注針對生產設備使用、維護管理的應用。
比如與中國老牌鋼琴制造廠商珠江鋼琴的合作中,通過阿里云服務平臺,珠江鋼琴將了解客戶使用產品的全程信息,反向提升產品設計、生產以及后續服務等,為業務轉型打下用戶基礎,并發掘用戶潛在需求。
此外,金融行業在國內IT需求中一直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未來金融企業的云應用一定會呈現上升趨勢。
為解決金融客戶對于安全的一些顧慮,阿里云早就將金融云集群與其他業務云完全隔離。這兩年來,我們的金融云業務增長幾十倍,基于此,我判斷金融行業將要進入用戶云計算的快車道。
政府采購思維正逐步開放
《支點》:我觀察到部分政府部門和國企在IT服務采購過程中,依然習慣于實物預算、實物采購及固定資產管理等傳統程序,這是否會阻礙云計算在這些領域的應用?
劉松 :這是體制慣性形成的思維所導致的現象,但我認為這是云計算需要且能夠解決的問題。
以往,個體用戶在IT設備購置及運維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實際效果并不令人滿意。而云計算特點就是使用而不擁有,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而且擴容起來更加方便,云服務的商業本質是普惠科技的分享經濟。
通過云計算,用戶需要的計算、存儲服務都能成為按需付費的“租用”資源。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如蘋果、谷歌、微軟等,都紛紛將IT系統遷到云平臺上,與此同時,美國CIA以及各大政府機構也在往云上走。最根本原因,就是云計算帶來的成本、效能的提升,并且能做之前傳統IT不能做的事情。
據我觀察,近年來政府及國企對IT服務資源的采購,也呈上升趨勢。
前幾年,不少地方政府“政務云”建設招投標時,我們見到的多是傳統IT商。去年開始,各類云計算服務公司就多了起來。我想,這種現象也標志著政府開始以服務的方式來購買產品。
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想要全面建立這種相對超前的采購模式尚需時日,但云計算肯定會被包括政府采購在內的眾多用戶接納和肯定。
《支點》:一些企業過去已建立了基于IOE(IBM、Oracle、EMC)架構的商用數據庫的IT體系,他們應用云計算是否意味著要關閉老機房?
劉松:在很多行業中,IOE架構還是有很大的存量市場。針對這些客戶,我們不會一上來就說“你應該關掉機房,把所有東西搬到云上”,而是從業務增量角度給他提出建議。廣義看,云服務首先是幫助產業互聯網的增量崛起。企業不用太糾結于一個用了十幾年的系統要不要搬到云上,這主要還是取決于企業是不是有創新的業務增量。我們會建議這些新增的互聯網業務、新增的數據分析,以及廣義的數字經濟等業務,從一開始就不要再走原來的老路。
公有云好還是私有云好
《支點》:有不少企業推出私有云服務,并指出相對公有云,私有云在數據安全性、系統可用性更具優勢。但據我觀察,阿里云并非是私有云業務,這是為什么?
劉松:云計算的真正價值在于近乎無限的彈性伸縮能力,以及“計算”代替“計算機”,“服務”代替“服務器”。因此客戶幾乎無需去關注硬件,只要將精力集中在發揮自己的業務特長和創新上。IOE及部分本土廠商提出的私有云,本質仍然是以云計算為名來賣硬件,即推銷服務器、網絡設備,這種其實是比較落后的思維。
就安全性而言,私有云私有的只是硬件設備+虛擬化軟件+管理,數據仍然無法保證安全。只有在大規模的公共云服務平臺上實現網絡、存儲、安全、硬件的軟硬件一體化,才能真正實現互聯網時代的安全。
公共云從服務根本上講是規模經濟,是共享經濟。私有云提供的云計算基礎設施并未形成統一標準,無法互聯互通、共享數據,這就背離了公共云服務的初衷。
一個典型案例是余額寶。傳統基金直銷系統只能夠處理每天幾萬到幾十萬用戶,但余額寶面對的是數以億計的互聯網用戶,這種數量級的計算差異已無法用傳統IT思路解決。而采取公有云,使天弘基金一躍成為國內領先的基金公司。
正因如此,業界關于“公有云、私有云”的概念從兩年前就開始了,但大家現在都不再討論了。為什么?因為結論已經產生——現在大部分創新企業想的是如何基于公共云服務來開展創新業務,而不是糾結于用公共云好還是用私有云好。
《支點》:那么,我們如何滿足更多個性化需求的大型企業?
劉松:今年4月,我們發布了專有云(ApsaraStack)解決方案,服務于一些大型企業。我們認為私有云所謂的私有僅是硬件設備私有,而專有云則更貼近服務本質——它不是以機器來劃分,而是以服務劃分。
專有云針對企業市場進行了二次優化,使之易交付、易管理,同時滿足了政企市場的安全合規和可靠性要求。舉個例子,私有云可以看作是固定電話,專有云則好比手機,手機除打電話外,還有拍照、上網等應用。
具體而言,客戶只需要用最小體量自建最小規模的專有云,其他部分可以通過“專有云+公共云”服務來滿足多樣性需求。
目前,海關總署、云上貴州、浙江政務服務網、網商銀行、貴州交警等政企客戶,都使用專有云構建了新一代IT系統。
公有云IaaS大局已定
《支點》:云計算分為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三個層面。過去兩年來,國內冠以“云”的產品層出不窮,但大部分都集中于IaaS層面,為什么?
劉松:現狀的確如此。不少互聯網巨頭都在產品下邊掛上“某某云”的名字,其實大部分都是在切一個已成熟、被定義的IaaS領域蛋糕。
但美國公司很少直接提“云”,而是聚焦于在云上構建的SaaS、PaaS垂直生態應用,譬如CRM(客戶關系管理)、房屋共享、智能語音交互等等。
其實國內公有云IaaS大局已定,大家不必都去搶這塊蛋糕,應該去發展基于云計算的人工智能、互聯網醫療、基因科學、智慧家居等產業。
舉個例子,去年雙11當天,螞蟻金服94%以上電話咨詢都通過虛擬客服解決,只有自助解答不了的問題才會轉到人工咨詢,而且會分到特定技能群。
這個技術如果得到廣泛應用,代表金融行業或政府領域呼叫中心95%的從業者都可以被替代。
《支點》:為何您提出國內公有云IaaS大局已定?
劉松:IaaS服務有個特點,當共享資源池規模越來越大,每個用戶分擔的研發和技術成本都在下降。因此,服務提供商集中度會逐步提高。
此外,IaaS最終還是需要硬件架構來做基礎設施。憑借大規模采購,實力越強的云服務商更有可能獲得硬件采購的成本優勢及優先供貨權。
在較為成熟的歐美云計算市場,亞馬遜、微軟就是憑借一輪洗牌,實現對云計算基礎服務市場的占領。而之前中國云計算IaaS市場百云齊放的和諧場面,其實與我們IaaS市場并沒有真正形成,整個云服務產業還處于萌芽期有關。
但如今,國內IaaS跑道基本關閉,即便有新玩家帶著資本進入,也錯過了窗口期——技術研發、資源布局和建立服務體系起碼要花兩三年時間,這段時間差,領先者早已甩后來者幾條街了。
阿里云不會做垂直行業
《支點》:阿里云是以IaaS為主的公司,如何形成產業生態?
劉松:目前在云計算技術穩步演進的發展進程下,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上層應用也在阿里云上持續生發。
阿里云生態中有個重要平臺叫做云市場,這是一個阿里云客戶間資源對接交付平臺,類似于云計算的“App Store”。
目前云市場已匯集眾多知名軟件服務商的數千款在售商品,他們借助阿里云的基礎設施和云市場平臺,為企業客戶提供深度定制的PaaS或SaaS產品和服務,全面覆蓋個人用戶、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的軟件需求。
產品方面,云市場上架在售商品超3000個,支持鏡像、容器、編排、API、SaaS、服務、下載等7種類型的軟件與服務接入。
通過云市場,230萬阿里云用戶只需線上購買訂閱,就可以通過網絡快速交付所需軟件,這也完全改變了以往軟件交易與交付方式。可以想象,未來一家公司需要任何客戶管理、人力管理、財務管理、項目管理等軟件,都能到云市場找到。
《支點》:阿里云是否也會涉足云計算的垂直行業?
劉松:與很多互聯網公司不同,相對于建造閉合生態圈,吞下市場大蛋糕,我們更想搭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
阿里云不會做垂直行業,更多商業空間我們希望留給合作伙伴。(支點雜志2016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