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核心提示:商會想要長久發展,必須根據企業需求,走出一條個性化之路,并不斷創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組織。
在市場經濟時代,商人的組織便成了商會。
春秋時期,行業之間需要集合交流便有了“肆”;隋唐時期,同行商人們為了限制競爭組成了“行”;明代中期以后,同鄉商人們要“相親相助”形成了“商幫”;近代以來,商人們希望同外商競爭,振興中國商業,產生了商會。
如今的商會,是在市場經濟的共性需求下,商人們需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以促進工商業的繁榮發展,進而在以往商會基礎上不斷發展和進化出來的新型商業組織。
近年來,各種行業協會、異地商會、國際商會、私董會等紛紛出現,中國的商會組織蓬勃發展。
規范企業無序發展
較早出現的是行業協會。較具代表性的要數溫州市服裝商會,至今已成立22年,70%以上的溫州服裝企業都是此商會會員,高達1800多家。
溫州服裝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服裝大多是家庭小作坊制作,質量低劣。到了90年代初,服裝企業之間更是相互仿冒、競相壓價,假冒偽劣成了溫州服裝的代名詞。
當我國在1992年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溫州一些服裝企業家意識到,依靠低劣產品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需要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于是,1994年,多位企業家自發成立了溫州市服裝商會,提出要提高產品質量,規范同行競爭,一起做大市場。這一年,溫州市服裝商會有金三角服裝公司等10家會員,都是溫州較早成立的服裝企業。
改變從商會開始,會員們紛紛引進當時國際最先進的服裝設備四大件:意大利邁埤自動定型、法國力克服裝CAD、德國杜克普自動開袋、日本面料預縮。同時,對流水線和生產工藝進行了改造,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為了督促全行業從質量抓起,溫州市服裝商會特地聘請國家、省級服裝質量檢測站,對溫州服裝產品進行定期檢測,后期還與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合作成立了檢測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測服裝質量。
1999年底,溫州市已有35個服裝品牌達到國家質量等級標準。2002年,多個品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
產品質量的提升,帶動了溫州服裝業的飛速發展。溫州服裝業總產值從1993年的不足20億元,增加到了2002年的302億元。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品質量上去了,溫州服裝產業又遇到了新問題——設計沒有跟上。廣大中小企業幾乎沒有設計能力,大企業雖有設計工作室,但投入成本較高。
在這種背景下,2004年溫州市服裝商會又成立了服裝設計研究開發中心,并聘請中國知名服裝設計師章小卉擔任設計總監。企業確定產品定位、種類和需求后,服裝設計研究開發中心便著手設計、選面料、打樣。設計帶動溫州服裝產業走上了一個新臺階。2010年,溫州服裝產業產值約達600億元。
產業發展總會不斷遇到問題。這之后,面對成本上漲、電商沖擊,很多企業又陷入了迷茫。
按照同樣的思路,溫州市服裝商會又于2012年成立了服裝電商同盟,將一些企業品牌集聚在一起辦公,共享庫存分銷、物流集散,并引入電商服務外包公司,為他們提供整合服務。
如今,美特斯邦威、森馬等企業網上年銷售額已過億元,服裝產業成了溫州市的支柱產業之一。
為企業發掘投資機會
如果說行業協會是應某一產業的發展需求而產生,那么在商幫基礎上,以地緣為特征的異地商會,則順應著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
成立于2005年、目前擁有600多家會員的湖北省廣東商會,其秘書長張建忠告訴《支點》記者,粵商很早就走出廣東,在全國各地經商,湖北便是粵商的重要集中地。湖北省廣東商會的成立,主要是服務在湖北的粵商,并促進湖北、廣東兩省的經濟發展。
粵商自古以來就在商界叱咤風云,是古代十大商幫之一,如今也是新五大商幫之一。在2016年中國胡潤百富榜上,粵商上榜人數排名第二,共有232人。
“在一個地方發展時,企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張建忠說,“比如稅收、土地、政策等,如果他們自己向政府反映這些問題,會非常費時費力。我們為會員提供的首要服務,就是幫助他們優化經營環境。”
“除了政策層面上的問題,企業還會遇到經營層面上的問題。”張建忠補充說,“融資難、融資貴是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湖北省廣東商會先后與多個銀行簽訂了合作協議,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不過,張建忠坦言,后來發現僅僅做這些遠遠不能滿足企業需求。于是,溝通后,幾家條件較好的會員企業,又一起成立了一家擔保公司,以非營利性質為會員拓展融資渠道。
“起碼為會員企業提供了10億元的資金。”張建忠較為得意地說道。
更讓張建忠引以為豪的,是這些年湖北省廣東商會為湖北招商引資所取得的成績。
由粵商創辦的武漢雅都包裝印刷有限公司,因公司擴展需要,一直在尋求投資機會,在湖北省廣東商會的牽線下,總投資1.4億元的仙桃工廠落地。
以生產蒸蛋糕等產品為主的廣東揭陽市港榮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同樣因公司拓展需要,在中部尋求投資機會的過程中,由湖北省廣東商會對接,今年與孝感市簽約即將落戶孝南區。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十多年來,廣東企業在湖北投資項目超過3033個,投資總金額超過2560億元。
在張建忠看來,在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廣東商會能為企業和湖北經濟做出更多貢獻。他同時表示,湖北省廣東商會也要創新更多模式,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為企業國際化“保駕護航”
企業有對內投資的需求,也有“走出去”的需求。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國際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致力于為企業搭建國際平臺、代表企業利益、反映企業呼聲的中國國際商會應運而生。
1988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同時使用中國國際商會名稱,以“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方式對外開展工作。
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發現,一個由企業主導的獨立商會,能夠更加深入地促進企業參與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
于是,2005年,中國國際商會變為獨立的社團法人,并廣泛邀請符合條件的企業成為創始會員。目前,商會已有5萬多家會員。僅2015年,商會就組織1464家企業參加了23個境外展會。
不過,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中國國際商會的價值,更在于它依靠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60多年來積累的國際資源,能為會員企業聯系到世界各地的政府和商界,幫助企業在海外落地項目。
今年,蘇寧拿下東盟跨境電商平臺便是案例。
2015年9月19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與東盟七國,在第12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期間,正式簽署了《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平臺合作建設備忘錄》,就啟動共建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平臺達成共識。
今年6月,蘇寧被委托作為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平臺獨家平臺技術、運營承辦方。
目前,該平臺已上線試運營,主要經營東盟國家的進口產品。后期將協助中國國際商會會員搭建產品出口平臺。
對很多企業來說,中國國際商會能提供的服務并不止于此。
在中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同時,各類貿易糾紛也讓企業頭疼不已,好在中國國際商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他們的煩惱。
河北某進出口有限公司,與韓國某公司簽署了一項采購30噸55%含鋁量廢舊鋁線及45 噸廢舊馬達的合同,前者將貨款電匯給后者,貨物到港并經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后發現,后者僅發運了25.4噸廢舊鋁線,其中廢舊鋁線的含鋁量僅為25%,而且廢馬達也只有25.27噸,雙方交涉一年都協商未果。
于是,這家河北公司向中國國際商會反映了相關情況。中國國際商會隨后向韓國公司發出了敦促履約函,要求按照合同賠償解決,否則將通報韓國工商會,同時將其列入“不良資信企業名單”。很快,韓國公司便承認違約,并進行了相關賠償。
業內人士評價,這只是貿易摩擦的冰山一角,中國國際商會應在解決貿易摩擦方面有更多作為。
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僅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產品就遭遇了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65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達85.44億美元。
對此,中國國際商會已著手建立綜合法律服務平臺,提供商事調解、貿易仲裁和海事仲裁服務,為企業國際化“保駕護航”。
企業合作的“秘密花園”
有一種說法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企業家們需要的不是開放的組織,而是一種更加封閉、私密的組織。
柳傳志親任會長的泰山會,便是其中之一。成立于1993年的泰山會,掛靠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多年來一直只有16位會員,幾乎沒有變過,包括聯想控股、阿里巴巴、四通集團、泛海集團、復星集團等。
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等人對泰山會的定位是,資產過億的、達到某種量級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私人圈子。
雖然泰山會的日常活動以娛樂為主,但正因為站在同一高度互相欣賞和認可,這種私交聯系卻總能讓他們相互幫扶并深入合作。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于史玉柱。
1994年,他將原本18層的巨人大廈改建為78層,導致巨人集團因資金鏈斷裂而轟然倒塌。同為會員的段永基向史玉柱伸出援手,支持其靠腦白金東山再起。
相對于早期的這種互相幫扶,發展到后期的泰山會,成員之間則有了更深的戰略合作。
2009年,在股權改革的背景下,泛海集團以27.55億元的價格接手國科控股,占聯想控股29%的股份,成為聯想控股第三大股東。之后,泛海集團又主動轉讓9%的股份給聯想控股的高管和員工。2015年,聯想控股上市后,泛海集團還持有其17%左右的股份。
2015年,由泛海集團牽頭,聯手新華聯不動產股份有限公司(新華聯集團控股子公司)、巨人投資有限公司、重慶三峽果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等,成立了亞太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三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傅軍、史玉柱、朱新禮,均是泰山會成員。
今年9月,樂視汽車獲得了10.8億美元的首輪融資,投資方有聯想控股、新華聯集團,以及泛海集團旗下的民生信托。同樣,這三家企業也都是泰山會會員。
多位業內人士對《支點》記者表示,泰山會這種促成會員間深度合作和投資的方式,是商會發展到較高層次的一種狀態,值得其他商會借鑒學習。他們同時也表示,任何商會想要長久發展,必須根據企業需求,走出一條個性化之路并不斷創新。(支點雜志2016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