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李
核心提示:杭州最值得、也最能被其他地區學習的,是對新興業態的鼓勵與包容。
兩張VIP門票的價錢就能買一部iPhone7,這不是一場演唱會的門票費用,而是一場展覽會的票價。
11月30日,共1000人參加的2017第四屆中國WiFi產業峰會在杭州舉行,最貴的VIP門票定價4200元,普通參會票也是299元。
而在此前10月下旬舉辦的2016杭州·云棲大會,離開幕尚有一周,定價3288元的VIP門票便已售罄,普通的50元門票也早已被搶光,報名提前終止。
兩場盛會,是杭州信息經濟高度集聚與強勢崛起的寫照。
杭州市經信委向《支點》記者提供的材料顯示,在以發展信息經濟為核心的“一號工程”提出后,杭州信息經濟增加值增速持續大幅高于GDP增速,且占比不斷提高。
“一號工程”剛實施的2014年,杭州信息經濟產業增加值達1660億元,次年就實現增加值2313.85億元,增長25%,占全市GDP的23%。
今年上半年,杭州GDP增速位列全國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其中信息經濟產業以1193.76億元的增加值和23.8%的GDP占比,成為杭州GDP增速的“最大功臣”。
阿里帶來的靈感
盡管任何一個年份都有其不可替代性,但在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蘭建平看來,201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9%!2013年初,當杭州公布上一年度經濟發展成績單時,習慣了GDP兩位數增長的蘭建平發現,這項保持21年的記錄已悄然改變。
和許多人預料的一樣,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在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下的杭州,2014年、2015年分別交出了8%、8.2%的“答卷”。
新常態下,杭州如何找到新的發展引擎?有識之士認為,扶持發展新興產業是一條出路,但究竟該選擇什么樣的新興產業,則是一門“藝術”。
阿里巴巴所在的信息產業板塊,給政府部門帶來了靈感。
“阿里巴巴從創立到IPO用了15年,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這是傳統發展模式很難做到的。”蘭建平對《支點》記者說。
彼時,杭州信息產業已有發展基礎,但產業定義不夠清晰,結構也不健全,產業集群尚未形成,且面臨人才、資金、安全等相關要素的新挑戰。
2014年7月,杭州市委通過了《關于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若干意見》,提出發展以信息經濟為核心的“一號工程”。
過去,全國更多使用“電子信息產業、信息產業”等詞匯,信息經濟一詞并不多見。《支點》記者翻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權威資料,只查到“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相關表述。
“當時考慮,這些傳統概念無法覆蓋當下最前沿的信息產業,因此我們將涉及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的產業統稱為信息經濟。”蘭建平說。
2015年,杭州在全國首推信息經濟產業分類體系,分別為電子商務、軟件與信息服務、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文化創意、云計算和大數據、物聯網、智慧物流、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機器人、集成電路、信息安全等12大類。
“為發展信息經濟,杭州構建了統計、考核、法律、人才、政策五大制度保障體系。”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介紹,政府推進的《杭州市智慧經濟促進條例》、“人才新政27條”、市級20億元產業投資基金等措施,都在為信息經濟服務。
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方面的扶持,更起到了引導傳統企業和創業者轉型的作用。
周超群便是“一號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他原是杭州一家傳統制造企業的負責人。2014年,“信息經濟”概念讓周超群獲得靈感,“浙江是制造大省,企業有轉型升級需求,做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將大有可為。”
同年,周超群創立浙江恩大施福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智能制造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服務。目前,橫店東磁集團、西子電梯、萬和熱水器、哈爾斯等企業均成為其客戶。
與此同時,杭州的產業區域規劃,也在無形中“倒逼”企業進入信息經濟領域。
以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濱江)為例,在確定以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為重點后,傳統企業擴容制造車間基本都會被婉拒,而互聯網企業研發基地申請用地則更易批復,如今這里已是杭州信息經濟的“核心區”。
“放任”看不懂的新業態
記者發現,杭州最值得其他地區學習的,就是對新興業態的鼓勵與包容。
阿里巴巴曾將總部放在上海,但最終選擇了杭州,為什么?馬云表示,他創業時北京追捧國有企業、上海青睞跨國公司,只有杭州喜歡具有創業精神、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一位曾在浙江省金融辦工作10多年、后又下海創業的企業家告訴《支點》記者,一直以來,杭州乃至浙江對待暫時看不懂的新興業態,往往會“適當放任”。
早在2008年,很多地方政府認為電子商務“看不見、摸不著、不敢碰、怕有風險”。但當時杭州就已啟動“瞪羚計劃”,拿出5.6億元財政資金,承諾未來3年每年扶持至少50家大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
假冒偽劣橫行、缺乏工商登記、網店偷稅漏稅……作為新生事物,電子商務興起之初,曾遭遇發展的煩惱。
“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一個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政府,不是簡單地打壓、遏制,而是和企業一起探尋解決之道。”阿里巴巴副總裁高紅冰表示,如果沒有主管者的包容,就不會有淘寶網,也不會有杭州電子商務今天的規模。
另一個更具時效性的案例,則是網約車。
國慶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多個城市公布了網約車地方細則征求意見稿,對網約車車輛、司機和平臺設置了嚴格門檻,一時引發大量關注。
最受關注的條款,體現在對司機的準入門檻上。北京、上海等地,要求網約車司機需有本市戶籍。
對此,滴滴在10月8日發布公開信,稱上海已激活的41萬余名司機中,僅有不到1萬名司機具有上海本地戶籍。一旦實施準入條款,車輛供給將會驟減。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網約車戶籍限制,直接違反了這一規定。”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向《支點》記者分析。
與之相比,曾經培育出“快的打車”的杭州則較為寬松:在戶籍約束性條件方面,杭州市的征求意見稿中允許持有《浙江省居住證》6個月以上人士參與運營。對于不符合規定的網約車,杭州則設置了4個月過渡期。
這一證件的申請并不難。《支點》記者查詢《浙江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條例》了解到,“流動人口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便可申領《浙江省居住證》”。
圍繞龍頭企業拓展產業鏈
杭州的包容造就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則為杭州的信息經濟發展當起了“火車頭”。
杭州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杭州市信息經濟主要得益于阿里系、網易、海康等企業的快速發展。
杭州信息經濟排名前十的企業增加值總量達1000億元左右,占全市信息經濟總量的45%。排名前十的企業中,阿里系企業數量占據一半,增加值總量達700億元左右,約占全市信息經濟總量的30%。
“一個龍頭企業,可帶動一個產業集群。”蘭建平表示,杭州發展信息經濟,核心思路就是圍繞龍頭企業拓展產業鏈。
過去,阿里巴巴在電商、金融、物流、健康、文化等領域積累了龐大的數據,但這些數據大多只在阿里體系內流動。
2012年開始,阿里巴巴的數據逐步對外開放,為其他企業的產業分析與決策提供支持。如今,杭州各類電子商務信息經濟產業早已成集群。
杭州市經信委提供的資料顯示,下一步,杭州將重點推進與阿里巴巴、富士康、比亞迪等企業及團隊的戰略合作,發揮平臺型企業的帶動作用。
其中,杭州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聚焦到實施云計算、電子商務、“互聯網+”等領域的27個重點項目;與富士康合作建設“淘富成真”項目,向創業者開放富士康世界級的設計、研發、專利、供應鏈、智造等服務;與比亞迪合作,主要是搶抓汽車智能化與網絡化機遇。
不過,對龍頭企業的依賴性過強,也是一把“雙刃劍”。比如,這種現象也導致杭州信息經濟在區域分布上的不均衡。
杭州信息經濟主要集聚在余杭區、濱江區、西湖區。2015年,三城區信息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的68.2%,其他地區的發展相對滯后。
“除要避免龍頭企業經營變動給信息經濟造成較大波動外,杭州未來還要多培育幾個龍頭企業,在其他領域再造一個阿里巴巴。”蘭建平說,周邊地區也要利用信息經濟輻射強等特點,帶動自身優勢產業發展。
新產業不能與傳統制造業割裂
“盤點杭州信息經濟發展的路線可發現,除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經典板塊外,一個突出特點是信息經濟對傳統產業的帶動作用。”蘭建平說。
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太科技”)便是個典型案例。這家企業已為81家制造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改造服務,70%以上都是行業龍頭和上市公司。
上世紀90年代末,力太科技總經理李善通是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授權的汽車質量審核員。跟國內各大汽車企業打了幾年交道后,李善通發現,國內車企與國外車企,在車間生產過程中的裝備、管理水平差距太大。
國外好的車企生產的汽車零件,保修期內失效率一般控制在萬分之一,而國內很多企業為千分之一。
2007年,李善通成立力太科技,通過在國內企業生產過程中引進全過程工藝的監控技術,提高產品合格率。
力太科技的系統架構是,通過高清攝像機、物聯終端采集數據,傳輸到“制造云”,從而實現生產指揮中心、集團總部、生產車間(包括機器、物料、員工、物流、倉庫、水電等)互通互聯,把人從生產和管理中解放出來。
類似的系統,德國西門子就有,但其軟件系統不能和其他廠商的硬件設備兼容。
“德國西門子一家獨大,很多設備都由西門子生產,整套設備能很快連起來,自動化很容易實現。但中國的設備來源五花八門,什么品牌都有,兼容性不夠,若整套更換,費用又太高昂。”力太科技市場總監吳贊對《支點》記者說。
為此,力太科技研制出了一個數據采集終端,可配合攝像頭、采集器,收集生產車間中2000多種不同設備和原料的數據,并連接到軟件系統中。
“采集方式有很多種,有些利用高低電壓信號變化收集設備運營狀況,有些用感應器收集運動次數。如此一來,設備是哪個廠家就無關緊要了。”吳贊說。
力太科技辦公室有一間演示室,墻上展示著諸多軟件產品和合作客戶。“只要客戶授權,我們可隨時調出客戶車間里的生產、研發、庫存、管理、銷售等視頻數據,工人在做什么,哪里出現了問題,我們一目了然。這樣不僅可以節省大量人力,且管理更為精確。”吳贊說。
自2011年投入產業化推廣應用以來,力太科技的“工廠物聯網”,已成功為金華今飛集團、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同仁堂等省內外多家大型企業提供服務。
如今,以力太科技為代表的工業技改型企業,正推進杭州的制造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杭州市經信委提供的資料顯示,去年杭州實施“機器換人”項目675個,今年上半年工業技改投資285.26億元,同比增長25.1%,“機器換人”項目566個。
“在勞動力和市場不斷壓縮利潤空間的今天,杭州市將信息經濟與傳統優勢制造業結合的做法,從實踐來看有其必要性。”蘭建平說。(支點雜志2016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