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傳福
摘 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而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明確學習目標、自主學習、交流合作、理論實踐等四個方面闡述了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實驗教學;明確目標;自主學習;交流合作;理論實踐
引言
課程改革已實行多年,隨著素質教育的整體推進,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這問題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始終存在。在解讀了《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書,深感其內涵豐富,它要求在實驗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大力倡導科學探索,要求有針對性培養學生實驗能力,體現物理學科科學探究的特點 [1 ]。那么我們如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呢?下面結合自己在物理實驗教學實踐中體會談四點個人看法。
1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標,激發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觀認為,教育要以人為本,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要注意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素質教育也要求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物理學科的觀察和實驗無疑是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揮學生個性特長的一個很好的途徑。這樣在物理的觀察和實驗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個性,通過觀察和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促進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提高,就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 [2 ]。
當前物理實驗教學普遍存在這幾個問題:其一,學生實驗時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在實驗時注意力分散,目標不明確,往往只憑一時的興趣,一到實驗室就隨便擺弄實驗器材;其二,實驗內容的范圍較窄,與生活和生產實際結合不夠;其三,第二課堂內容很少,過分側重于學科訓練的實驗,不利于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對物理實驗學習目標的確定,又要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測量電功率》一節時,教師先從教材入手,分析、確定本課時一個明顯的學習目標——知道如何測量電功率。此外還要強調一個潛在的學習目標——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時,小燈泡的電壓和電流的變化即歐姆定律的靈活運用。再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自已制定目標,首先了解本實驗的原理P=UI,并能正確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出電功率;其次知道通過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時,電路電阻大小會改變,同時小燈泡電壓和電流隨之的變化,小燈泡亮暗也跟著變化;最后才讓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學生在移動滑片的過程中,通過改變小燈泡的亮暗(與生活中臺燈的亮暗可以改變相聯系)無形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理解了燈的亮暗與實際功率的關系,提高了物理課堂效率。
感悟:物理實驗教學前,一定要讓學生們明確實驗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這是開展實驗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在教學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
學生在課堂中確定學習目標后,只有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自主學習才能當好學習的主人。那么學生如何自主呢?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相信學生,真正放手讓學生動手嘗試,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要過于苛刻。讓學生憑借教材或憑自己的經驗自學、分小組互學,甚至讓他憑自己一時靈感直接對學習的內容認識判斷。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自主的發現中學會“發現”,在自主的實踐中學會“實踐”,在動手、研究實踐中“悟得”、“習得”,而不是在教師手把手的教下“學得”。
如:在教學《凸透鏡成像》這一課時,實驗前先讓學生猜測:物體通過凸透鏡能成怎樣的像呢?有的學生猜想可能放大的像,理由是:在生活中的放大鏡,投影儀就是這樣的;有的學生猜想可能縮小的像,理由是:在生活中的照相機,攝像機就是這樣的;有的學生甚至猜想可能等大的像,理由雖然說不清楚,但是說明了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猜想后,再通過實驗,拿凸透鏡觀察不同距離的物體證明,得出“物距改變成像情況也跟著改變”這一結論。之后,學生又有疑問,為什么有的像是正立的?有的像是倒立的?學生帶著問題親手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疑問,通過觀察實驗發生的現象,分析,討論,探索得出“正立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是虛像,倒立的像能夠用光屏承接是實像”的結論。這樣既解決了學習目標,又讓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物理能力。
感悟:實驗教學的根本和最終目標在于學生的動手能力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開展物理實驗教學的重點。
3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交流與合作,培養探究能力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后,教師還要依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經驗的交流合作。課堂中要加強學生間交流合作,要讓他們敢于陳述自己的觀點,互相印證自己的學習結果,借鑒別人的方法,培養自己進行實驗探究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能準確點評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及時糾正偏差,點撥引導 [3 ]。具體的做法可以是小組內學生間的交流,也可以是師生間的交流,師生間的交流可以是學生共同學習結果的匯報,也可以是學生個體學習的匯報。
如:在教學《物體的浮與沉》這一節時,讓學生在同一個空塑料瓶(內裝有少許的大頭針),分別放入裝有酒精,純水,鹽水的燒杯中,讓學生觀察,學生馬上就有疑問,“為什么同一個空塑料瓶在酒精中會下沉,在純水中會懸浮,在鹽水中會上浮?”這樣就自然地打開了思考的大門,讓學生交流發生現象的原因,使學生帶著求知欲投入課堂學習中。當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明白是浮力大小改變引起塑料瓶浮沉變化后,教師馬上讓學生思考有沒有辦法讓空塑料瓶在純水中下沉,讓他們分組實驗與交流,最終提出在空塑料瓶加大頭針中的方法,并且有的學生很容易就提到潛水艇。在物理實驗課堂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創設一定的情景,鼓勵他們大膽的猜想,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實驗,讓他們自己在交流合作解決問題,這樣不但培養了探究能力,還提高了學習物理能力。
感悟:在實驗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是有效開展實驗教學的關鍵。
4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展思維能力
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及時發現學生交流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一語道破式地指導,使他們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糾正學習過程的思維錯誤。教師在點撥矯正后,再次引導學生根據目標,自主學習,使學生知識得到內化、升華,使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使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不再是句空口號,確實落實在物理教學中,使物理課堂與生活、社會真正的聯系在一起。
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就提出問題: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可能會發生形變,也可能運動的狀態發生改變,那么當它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時將會怎樣?通過問題的提出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接著在學生積極思考的情況下,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行完成實驗。取斜面、滑塊、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長木尺等器材,分別讓滑塊從斜面頂端滑下,觀察滑塊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通過觀察,發現滑塊在光滑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最長,這時學生會得出物體受到力越小,運動距離越長的結論。此時教師應及時追問:假設水平面足夠光滑(完全沒有摩擦阻力),滑塊的運動情況又如何呢?這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便可以中得出牛頓的第一定律。隨后教師話鋒一轉,讓學生思考生活中自行車在不同路面下坡時的情況,這樣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表面逐步深入,加深了對規律的理解,從而加強實驗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了學習物理能力。
感悟:在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實驗教學中能否切實提高學生能力的支持與保障。
總之,要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只有教師持之以恒加強實驗教學,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課堂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所開發中心.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戴衛平.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淺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3]黃佳羽.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學,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