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蔚+王金金
2016年10月26號至10月29號,為期四天的“江蘇省第八屆中小學(小學組)音樂課評比活動”在靖江舉行,綿綿的秋雨并未沖淡大家的學習熱情,來自全省各地的600多名音樂老師齊聚一堂,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在為期四天的評比活動中,有27位小學音樂老師同臺競技,展示音樂教學改革成果,來自省教研室、《江蘇教育》編輯部、南師大的專家和教授及大市教研員組成的評委組進行現場評審。
開幕式上,著名音樂教育家廖乃雄為全體與會人員做《音樂教育與人生》的專題講座。廖先生為我們闡述了“人、自然、藝術之間的關系”。他說,藝術要遵循自然的本性,我們作為音樂教育者,要有“通觀全局、胸有成竹;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統籌兼顧、融會貫通;把握全局、審視局部”的意識,他提出音樂課可以進行跨學科、跨課程的音樂教學。廖先生引用柏拉圖的觀點“體育健全其體魄、音樂健全其心靈”,提出音樂課應該在學校課程設置中予以強化。廖先生深情地說:“兒童歌聲起,天堂門自啟。”孩子的歌聲是純凈到令人流淚的音符,應盡早地讓學生體驗并實踐多聲部作品。柯達伊體系注重歌唱教學,奧爾夫體系注重歌唱和演奏、舞蹈等綜合,聲樂和器樂應該兩條腿走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應看一幅畫、念一首詩、唱一首歌,讓美好的音樂和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在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廖先生還和我們分享了他早年留學的一些見聞,還帶領大家演唱了他的一些音樂作品。作為一名已83歲的音樂泰斗,廖先生坐在講臺上侃侃而談,生動示范。大家都感受到了大家的謙謙君子之風,從心底里被這位學識淵博、睿智和善的老人折服!
隨后比賽正式拉開帷幕,由各市選送上來的精品課不僅執教教師個個基本功出色,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也非常多樣,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眼界,激活了我們的思路。這些成功展示課堂的教師都有著共同的優點。
一、 優秀的音樂素養和扎實的基本功
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的課程之一,因此,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是美的使者和傳遞者,教師的教學儀態美、語言美、歌聲美、琴聲美等是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這些教師都具備、這些優秀的音樂素養,言談舉止間流露出美,教師自身氣質不但吸引了孩子們,也深深地吸引聽課老師的眼球,讓人感到賞心悅目。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她們具備了美的使者的氣質。讓我印象深刻的有這樣的一節課,教師以自身素質感染孩子,為孩子創設了美的意境。執教《詩意江南》這節課的老師為一名男性教師,舞、彈、唱、言俱佳,他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課題,和自己的自身優勢巧妙組合。在課堂的整個呈現過程中,無論是老師的舞蹈基本功,還是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都跟江南美景息息相關,如運用傳扇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歌曲“魚咬尾”的創作手法,用模仿搖櫓的動作來感受歌曲中的附點節奏,讓孩子們在秀麗多姿的江南美景中自然地學會這首歌曲并運用立體的唱、舞等豐富的表現形式來展現一幅唯美秀麗的江南美景。
二、 新穎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
本次音樂課評比活動的教師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音樂教師們通過器樂演奏、動作、舞蹈、作品改編、視頻等各種形式展現出江蘇小學音樂教學新穎的設計思路,讓臺下的觀摩教師和評委都眼前一亮。
教師的備課可操作性更強,更加注重實效性,每一環節的設計能夠緊扣主題,步步為教學目標服務,摒棄了那些形式化的東西及作秀的環節,并且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培養。我印象比較深的有這樣幾節課,如高段的《送別》雙聲部的教學的切入點很新穎,課堂的一開始,老師就出示送別的第二聲部曲譜,并用這個曲譜進行移調練聲,既達到了練習聲音的效果,也加深了本課難點的旋律印象;低段的《郵遞馬車》一課,整個情境教學貫穿始終,并用圖譜的方式來音畫結合,彰顯了音樂的美,也讓學生能夠用直觀的形象來了解音樂,在最后的三封信中提煉出本課的課題、演奏樂器及作者,可謂是畫龍點睛;《開心里個來》一課,老師把民間音樂和現代音樂進行巧妙的嫁接,教師深度挖掘了教材,找出了這個歌曲的來源是吳江時期的苦情歌《幾家歡樂幾家愁》,并在歌曲的拓展部分運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演唱方式(吳方言和rap)來重新演繹這首歌曲,可謂別出心裁,頗有新意。這既讓學生了解了民歌,傳承了經典,也讓學生用新的方法和方式去重新演繹民歌,讓民歌散發新的活力。
三、 “新體系”音樂課被廣泛使用
本次音樂課的最大特點是“新體系”音樂教學被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教師以學生掌握系統的感性音樂經驗為基本教學目標,以感性音樂活動過程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實現自主情感體驗為基本教學要求,以內心音樂聯覺為重要音樂能力,以音樂實踐活動作為重要的教學途徑。印象很深的是管弦樂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首先教師去除學生凳子,師生圍坐在地上,瞬間消除了師生之間的隔閡,拉進了彼此的距離;在課堂樂器的使用上,教師巧妙地加入了奧爾夫小樂器并進行傳接,發揮了學生聆聽音樂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比較新穎,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他們的音樂思維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我深深感受到,一節好的課是慢慢展開的,初看平淡無奇,甚至還有點小瑕疵,但是逐步揭開面紗,一層又一層,奇妙新奇的獨到之處慢慢展現出來。執教《梨園英秀》的教師最后的一曲《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讓全場響起掌聲,整堂課讓人感到先抑后揚,層層推進,原來“包袱”在后面,有種令人意猶未盡的感覺。
《號子聲聲傳鄉情》一課,教師將生活的勞動融入課堂中,體現了音樂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教師用道具和著音樂的節拍來勞動,音樂更體現了豐富的江蘇地域特色,精巧的課堂設計令人拍案叫絕。
當然,通過這次聽課,我也發現在本次音樂課評比中有我們需要吸取的教訓。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是個別教師沒有考慮到本次上課的生源特點,沒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導致活動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在拓展的環節中對動作、情境的設定還不夠細、不夠精確。三是本次賽課關于歌唱教學偏少,低段一共有14節課,卻只有3節歌唱課,數量上不太平衡,說明現在一線教師教學方向大多發生了改變,其實我們應該兩種課型都要勇于嘗試;其次,本次賽課雙聲部教學很少,27節課里只有兩三節課涉及了雙聲部教學,可見,我們音樂教師在雙聲部教學上仍然不夠自信。四是本次賽課以欣賞課為主,有很多精彩的欣賞課呈現,但也不乏幾位教師忽略了聆聽與活動的關系,不是為了欣賞樂曲,而是為了活動欣賞樂曲,整個課堂孩子們很忙,并沒有真正地去了解音樂,會聽音樂,音樂只是做了活動的背景而已,這樣就本末倒置了。五是無論在什么樣的課堂之上,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嚴謹,特別是在科學性的知識點上不能出任何差錯,不能隨意。
總的說來,四天下來27節課,可謂是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在情境的創設、圖譜的運用、活動的設計、民間音樂和現代音樂的嫁接、合唱教學上均有豐富多樣的呈現,我們感受了N次聽課高峰值體驗,著實是累并快樂著。
一位觀課教師說,教師的音樂才能可以上不封頂,但不能只以是否具備突出的音樂才能作為評選好課的標準。人的才能有大小,而一位好的音樂教師和一堂好的音樂課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在突出音樂技能之外的更多教師可以做到的,這是非常態音樂課觀摩活動中對常態教學的引導。怎樣引導更多的教師挖掘自己的潛能,上好常態課,這是我們要深思的。
最后一天的閉幕式上,南京師范大學馮德鋼教授長期從事鋼琴、鋼琴即興伴奏等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他從實踐技能方面做了細致的講解和針對具體作品做了生動的示范,真是讓我們感受到收獲多多,不虛此行。
總之,這次全省賽課的觀摩學習使得我對音樂教育教學的認識又有了一個新的提高,聯想我們平時聽到、看到的音樂課堂,有的課你會感覺很滿,讓人聽了很緊張,沒有喘息的時機,學生腦海中充斥著教師的聲音。而我認為真正的教學藝術是松弛的、無痕的。教師組織教學更有魄力、張力,敢于放手,讓學生表現自己,同時也能很好地把控課堂的局面,收放自如,只在關鍵的地方做引導。學生學得輕松,玩得也開心,并且能主動參與,積極地思考,把知識有效地變為自己的東西。
這種松弛的課堂不是放松的課堂,更不是放任自流的課堂,其實更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技巧和背后高超的專業功底和充分扎實的備課。一種是學生被動的灌輸,一種是學生主動的思考,哪一種更有效,不言而喻。
同行的教師說:“通過本次聽課,我對音樂課的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對自己的課堂充滿了期待,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繼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嘗試運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手段,爭取也能像這些優秀教師一樣站在省賽課的舞臺上。”我想,是的,學以致用,學習要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勇于實踐,讓我們把學習的感受、體驗分享給更多的教師吧。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期待我們每一位有心的音樂教師的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