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
【摘 要】少年如天性,習慣如自然。少年兒童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又極具可塑性的階段,是進行“八禮四儀”教育的最佳時機。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對小學生“八禮四儀”的教育策略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實施,從“學”“練”“演”“評”這四方面狠抓落實。
【關鍵詞】八禮四儀 原則 策略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而當今的學生許多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優越的生活條件,家庭教育的缺失,長輩的無原則寵愛,使學生形成了依賴、享受、任性等不良品質,導致耍脾氣、挑食、不節儉等不良行為常有發生。因此,當前加強少年兒童文明禮儀的教育十分迫切。
一、 “八禮四儀”教育遵循的原則
(一) 循序漸進原則
學生美好品德或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教育的過程。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的內容安排要體現層次性和連續性,要有梯度,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老師要耐心細致,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極力避免簡單化的重復做法,克服急躁的心理,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特點,按照過程模式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地進行操作、訓練,使學生的每一種行為經過訓練成為經常化、自動化的習慣。
(二) 自律和他律結合的原則
杜威說過,教育并不是一種“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是德育的目標。養成教育重在養成,學生品德形成必須經歷由外在控制過程轉向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過程。少年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感性形象為主,這就決定了對少年兒童實施養成教育要重在他律。他律是自律的準備和轉化的必經階段,兩者雖是不同質的階段,但又相互滲透,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三) 知行統一的原則
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知行統一,既重視系統的理論教育,又注意組織學生的行為實踐,使學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質。知行不統一,是傳統德育的一大弊端。造成學生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前后不一等問題的原因就是重知識灌輸、輕行為訓練。所以,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著眼于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全過程,將提高和認識行為養成結合起來,注重訓練的程序化、序列化,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 “學、練、演、評”促落實
要使學生的“八禮四儀”的養成教育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覺得必須在“學”“練”“演”“評”四個字上狠下功夫。
(一) “學”——明理
小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往往與他們的道德認識有直接聯系,我們對學生的行為要求,只有學生自己真正明白規范行為的意義,形成正確的認識,才會自覺地去實踐,養成習慣。因此我們抓住明理教育的根本,充分利用一切教育陣地,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深化教育,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的道理”,從而達到曉之以理的目的。如“行走之禮”中,平時在學校中列隊要快靜齊,確保3分鐘內完成集隊,行走時讓學生邊喊口號邊踏步行進。同時我們還要教育學生在校外遵守交通規則,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交通規則,講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繼而舉行“交通安全伴我行”等主題班隊會,從而使學生懂得走好路、遵守交通規則就是珍愛生命的道理。
(二) “練”——導行
經過明理教育,學生提高道德認識水平以后,重視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指導,強化行為訓練,是養成教育的關鍵。如“儀式之禮”中強調要嚴肅莊重,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我們要求學生升國旗、奏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肅立時,要力求像士兵站崗那樣紋絲不動;敬禮時,身軀挺直、右手一舉到位。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懂得“應該這樣做而絕不能那樣做”的道理,從而達到“導之以行”的目的。如果說起來硬,做起來軟,養成教育必將一事無成。
(三) “演”——鞏固
我們運用解放軍練兵比武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規范行為動作表演。如“餐飲之禮”,我們可以利用學生中午在校就餐進行禮儀強化訓練。要從最基本的餐前洗手、有序集隊、文明排隊、就餐不語、愛惜糧食、不浪費、食相文雅、餐具輕拿輕放等做起,通過制定就餐文明禮儀制度,通過開展“文明餐桌”“文明用餐人”“節約小明星”等評比,一項一項抓落實。
(四) “評”——深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你向自己的學生提出一條禁律,就應當提出十條鼓勵,鼓勵他們從事積極的活動。”這就是說,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即便他們做錯了事情也能夠在親切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心理學證明,表揚可以使人心情愉快,使人的興奮性提高,從而促使人的積極行動。根據“八禮四儀”的內容,我們可以制定“文明禮儀星”的評定標準。文明禮儀星的評定采取學生自評,小組、班委共同評議,班主任、家長簽署認定意見的辦法,創星的過程中接受他人的監督,評定后也可以根據實際表現予以撤銷;每周五一小結,每個月月底進行匯總,再進行評比表彰每月的“文明禮儀星”,在班級板報中設立相應的板塊,將文明禮儀星的先進事跡作為典范在班級中予以表揚,樹立榜樣的作用,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們踐行“八禮四儀”,爭當文明禮儀小明星。這樣的評選活動對于扎扎實實地開展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無疑起著積極推動促進的作用。學生講文明懂禮儀的好習慣也在“評比”中得到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