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彩
摘要:國際結算課堂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既是對國際結算教材內容的必要補充,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將教材理論知識和國際結算業務實際操作相結合。國際結算案例教學需要有五個環節,即案例相關國際結算理論知識的講解;案例的選擇;案例問題的設置;學生對案例的分組討論;教師對案例的總結。
關鍵詞:國際結算;案例教學: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在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知識和實際業務操作的有效銜接等等方具有其他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商學院開始倡導案例教學法,將商業管理中的真實案例應用于課堂教學。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理論界才開始研究案例教學法。國際結算課堂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就是把外貿業務發生的結算案例作為一種教學資源,任課教師結合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并從案例中得到啟示,從而幫助學生將教材理論知識和國際結算業務實際操作相結合。
一、國際結算課堂教學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案例是對國際結算教材內容的必要補充
案例是對國際結算教材知識的必要補充,一方面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匯付作為傳統的國際結算方式之一,在國際結算中應用十分廣闊(統計數據顯示,50%以上的國際貿易量采用匯付結算方式)。教材中只是介紹了電匯、信匯、票匯這三種常見匯付方式的基礎知識,例如,含義和流程等。但是,教材對退匯的處理和匯付方式中當事人的風險防范缺乏實務操作方面的介紹,這種情況下,案例教學可以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
(二)通過案例分析可以增強學生對國際慣例的應用能力
在國際結算案例中,往往存在貿易糾紛和結算糾紛,這就涉及到一些國際慣例,例如《托收統一規則》、《跟單信用慣例600>>、《國際保理業務慣例規則》等。因此,課堂上分析國際結算案例時,任課教師可以擴充案例教學的內容,適當補充和講解國際慣例的內容,并在分析案例時,突出這些國際慣例對案例的調解和仲裁結果所起到的作用,以此加深學生對案例的理解和國際慣例的運用。
二、國際結算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環節
國際結算案例教學需要有以下幾個環節:案例相關國際結算理論知識的講解;案例的選擇:案例問題的設置;學生對案例的分組討論;教師對案例的總結。這幾個環節缺一不可,其中對案例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基礎,案例的選擇是關鍵,案例問題的設置、小組討論和教師對案例的總結是重點。
(一)案例相關國際結算理論知識的講解
在進行案例教學時,任課教師應當先講解相關理論知識,然后選擇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以鞏固所學知識,并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教學中對案例的運用,要依據基礎知識的講解靈活使用。例如,導入課堂教學內容,要選用簡短、生動的案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而對于典型案例的分析,則應在已經講授了與案例相關的理論知識、國際慣例的情形下,再進行。
(二)國際結算課堂案例的精心選擇
在選擇國際結算的教學案例時應遵循典型性、時效性和相關性三個基本原則。
(1)典型性原則。典型性是指所選的國際結算課堂教學案例要具有代表性的,能夠提供結合理論知識進行課堂討論的空間,并且能夠吸引學生探尋案例發生的復雜過程和誘發案例發生的內在和外在條件。
(2)時效性原則。近些年,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與變化,國際結算業務也不斷創新,在結算工具和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國際結算課堂教學案例要發揮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在案例的選擇上就必須注重時效性,案例要新穎,選擇新近發生的案例,體現國際結算業務的最新發展趨勢。因此,國際結算課堂教學案例要進行定期更新(一般情況下,每個學期進行更新),體現其時效性。
此外,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結算的發展,實務案例實時都在發生,裁定國際結算案例中糾紛的國際慣例也在不斷更新,例如,國際商會(The In te rnational cham bet of c om m e rce,ICC)于2007年,對《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93年修訂本》即,國際商會第500號出版物,進行了修訂的基礎上,推出了《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
2007年修訂本,國際商會第600號出版物》(簡稱“UCP”,600)。再如,國際商會在2013年4月在里斯本(Lisboa)舉行的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春季會議上,通過了《福費廷統一規則》并正式實施。因此,在國際結算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及時更新教學案例,以確保案例的時效性。
(3)相關性原則。相關性是指所選的案例要與國際結算的教學內容相關。國際結算案例的來源很多,但是課堂教學中選擇的案例必須與國際結算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相結合。
(三)任課教師對案例進行介紹,并設置恰當的問題
國際結算課堂中,任課教師在對案例基本情況進行介紹后,案例教學的重要一環是案例問題的設置和答案啟示。任課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目標,以及具體的案例,設計合適的問題。從不同的視角對案例設置不同的不同問題,一方面有利于對啟發學生的分析視角,另一方面有利于對案例的全面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福費廷(FOrfaiting)業務這一章時,以民生銀行的福費廷業務案例為例進行分析和講解。任課教師先介紹該案例的基本情況,諸如出口企業(受益人)是深圳安華企業發展有限公司,開證行是土耳其A銀行,采用延期付款信用證,在提單日后120天付款,信用證金額是USD76100.00等基本信息。以此案例為例,分析福費廷作為一種出口融資業務,對出口商(在這個案例中是深圳安華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利弊。那么任課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時,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即(1)為什么此案例中商業貸款和出口押匯等融資不適用出口企業?(2)民生銀行對出口企業采用福費廷融資方式對出口企業有什么有利之處?(3)福費廷融資方式對出口企業有什么弊端?
根據設置的問題,就案例的分析如下:(1)通過對深圳安華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財務數據分析可知,其財務狀況不佳,尚不能滿足民生銀行的商業貸款的授信要求(商業貸款中銀行授信與否取決于借款人的資信狀況以及擔保品或抵押等相關因素)。民生銀行認為福費廷融資適合該企業,是因為福費廷融資不占用出口商的信用額度,并且不受銀行信貸規模的影響。(2)鑒于該案例中的進口商和進口商所在地風險較大,致使出口商深圳安華企業發展有限公司難以辦理出口押匯。相比較而言,福費廷業務在這方面卻具有比較優勢,具體而言,福費廷業務以無追索權的方式賣斷遠期票據,這種做法將與票據支付有關的政治、商業、利率和匯率風險轉嫁給了包買商(民生銀行),另一方面又將轉嫁風險所付的代價(包買商所收取的較高費用),通過商品價格或延付利息轉嫁給進口商。(3)當然,福費廷業務對出口商而言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其表現之一就是在福費廷業務中銀行(包買商)所收取的費用,往往高于信用證業務。這一點對于金額較大的中長期資本項目融資尚不明顯,但在期限較短的金額較小的融資中,尤為明顯。民生銀行的這一福費廷業務屬于期限較短、金額較小的融資。
(四)學生分組討論案例
任課教師組織學生對國際結算案例進行分組討論,形成小組觀點,并在課堂上陳述其觀點。具體而言是指,課堂分析國際結算案例時,任課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進行案例分析與思考,在分析案例時,學生要把所學理論知識與法律規范和國際慣例相結合,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這種小組討論式的案例分析能夠鍛煉學生運用所學國際結算知識“分析案例——提出問題——解決的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增加教學效果。
在案例小組討論中,讓學生從不同當事人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并嘗試結合所學知識,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運用案例教學法學習托收相關知識時,讓學生在案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諸如托收行、委托人、付款人、代收行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切身體驗不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在分組案例討論中,在同一小組內部可以讓學生就同一案例進行角色輪換,這樣每個學生可以先后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和掌握不同國際結算當事人所面臨的問題和風險防范。
(五)任課教師總結案例
任課教師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是指在學生分組討論完成之后,任課教師應就學生討論中的不足之處,給予補充,并對案例的所設置的問題,給予總結性解答。因為,不可避免地,在學生的分組討論中,學生對案例的分析會存在不夠全面、不夠透徹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分析做出適當的評價,并對案例所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全面的總結。需要指出的是,任課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分析時,應遵循“少批評、多鼓勵和肯定”的基本原則,以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案例的分組討論中,學生往往會對案例中所呈現出的問題,形成不同的觀點。此種情形下。任課教師在案例總結環節,要對學生的這些不同的觀點,進行評價、總結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