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霞
【摘要】本文通過如下途徑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整體閱讀,定位思維經緯坐標;分割閱讀,提升信息搜集效率;重點閱讀,規范整理閱讀成果;驗證閱讀,拓展閱讀思維域度,從而為學生指引明晰的操作思路,規范學生的閱讀行為。
【關鍵詞】閱讀方法 現代文
閱讀思維 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051-02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現代文閱讀教學訓練中,雖然教師講解很到位,但是學生往往悟不到解題要領,閱讀思維也難以順利激活。學生在回答閱讀問題時,常常是跟著感覺走,沒有明確的前進思路,閱讀感知缺少邏輯性,閱讀效率低下,應試能力尚待提高。筆者認為,要想在閱讀教學中給學生指引明晰的操作思路,規范學生的閱讀行為,需要語文教師進行更多的創新探索。
一、整體閱讀,定位思維經緯坐標
現代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展開閱讀學法探索,符合學生的學習訴求。一般來說,當學生拿到閱讀材料時,往往是根據閱讀導學案展開思維,但這樣操作閱讀效果并不理想。其實,閱讀感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需要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如果學生只注重閱讀導學案的分析解讀,這是從一個“點”展開的學習行為,很難形成“面”的閱讀認知。學生只有從多個閱讀點展開突破,才能形成完善的閱讀認知。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對閱讀思維進行經緯度定位,確定閱讀答案所屬區域坐標,這樣才能順利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實現閱讀思維的定向啟動。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山中避雨》是一篇敘事散文,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閱讀題目:作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作比較,想說明什么?這樣寫與表達“樂以教和”的主張又有什么關聯?有學生認為:作者將胡琴和鋼琴、小提琴進行比較,就是想說明胡琴的簡單易操作,這樣寫是為“樂以教和”的主張服務的。很顯然,學生的回答有些牽強了,原因是學生的閱讀出現了問題。雖然問題區域在最后一段,但學生沒有整體閱讀文本,其閱讀認知肯定是不完善的。這時,教師讓學生重新閱讀全文,引導學生結合文章主旨展開思考。最后,學生給出的答案有了質的提高:所謂“樂以教和”是說,音樂教學要以和諧、快樂為基礎,只有創造和美的學習環境,給學習者帶來快樂的感覺,這樣的教學才是科學的。作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相比較,不是要比出優劣,而是突出音樂的本色是共享,不是什么人的專利,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閱讀需要有整體感知奠定基礎,更需要對整體感知進行整合,提煉、整合有用信息。學生通過整體閱讀,由面到點、由點到面地整合思維,獲得了更為豐富的閱讀認知,閱讀品質也得到了較大幅度提升。這說明教師的引導是卓有成效的。
二、分割閱讀,提升信息搜集效率
閱讀訓練強調整體閱讀,目的是為建立整體感知。在具體操作中,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從整體閱讀過渡到分割閱讀,也就是由面到點的過渡。所謂分割閱讀是對閱讀題目進行深入分析比對,對多個閱讀目標進行定位分頭行動,以提升閱讀信息的搜集效率。分割閱讀要建立在整體閱讀之上,對文本區域進行重點閱讀,因此,分割閱讀引導時,教師要給出比較明確的操作思路。如何抓切入點,如何搜集信息,需要教師做示范,讓學生找到一定的操作規律,或者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啟示。
《濟南的冬天》描寫內容很多,在閱讀訓練時,常常會出現涉及分析山水特點的問題,如有教師這樣設置問題:濟南城外遠山有哪些特點?濟南冬天的水有哪些特點?然后,教師給出提示:注意分割閱讀,搜集關鍵信息;在具體操作時要說出其形態特征,還要挖掘其內質特點;可以在自主閱讀文本后展開討論。在展示成果時,有學生這樣總結:濟南城外遠山——陽光朗照、薄雪覆蓋,顯得溫和、舒適、可愛、嬌媚、秀氣、雅致。濟南冬天的水——不結冰、深綠色、活動,顯得溫暖多情、有生機、通透靈動。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是按照教師提供的思路展開分割閱讀的。在這個閱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先說其形態,然后說其特質,思路非常明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注意搜集相關信息,使閱讀能夠順利開展下去,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
三、重點閱讀,規范整理閱讀成果
學生對現代文閱讀普遍存在畏懼感,在簡答題、問答題、論述題訓練時,常常是跟著感覺走,想到哪里答到哪里,答案顯得毫無條理。學生因為找不到明確的閱讀思維方向而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注意探索解題規律,用比較固定的思維定勢加以引導,啟發學生在具體訓練中總結思維操作規律,形成較為完善的學法體系。雖然閱讀訓練不能像數學那樣有一定的公式、定理可以遵循,但閱讀也有一定規律可以探尋,依據其構成特點展開學法探索,也可以獲得科學的學法。如果教師能夠給出一些基本的思路,那么學生的閱讀表現自然會有所改觀。例如:關鍵詞+分析,構成“總分”結構,或者是“總分總”;也可以將答案梳理成幾個方面,或平行、或遞進排列。
學習《少年愛因斯坦》這一課時,教師給出這樣一道題:文中多處描寫了愛因斯坦的眼睛,這對表現人物起什么作用?于是,學生展開思考,或者是查找教輔材料。有學生這樣總結:多處描寫肯定是起到強調的作用,說明愛因斯坦眼睛的重要性,愛因斯坦不僅有智慧的頭腦,也有敏銳的眼睛,為其成功設置伏筆。學生的總結從表面上看很深刻,其實是膚淺的,其沒有答出要點,也看不出思維條理性。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相關描寫,細心體會每一句話的用意,分條展示。學生按照教師引導重新展開閱讀,很快就提出了新的閱讀看法: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文本多次寫愛因斯坦的眼睛,目的是表現人物心靈,反映人物性格。①“從孩子那雙忽閃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來的是光彩,又給人以希望:他應該是個聰明的孩子。②“他轉動著一雙大眼睛”,寫出了小阿爾伯特雖然不會說話,可是很善于思考。③“一雙棕色的眼睛卻總是閃爍著異樣的光芒”,看著這雙眼睛,可以判定,小阿爾伯特天生睿智,是一個不尋常的少年。從學生組織的答案可以看出,其思維具有條理性,內容充實,分析到位,這樣的閱讀才是比較到位的。
四、驗證閱讀,拓展閱讀思維廣度
閱讀訓練包含眾多內容,驗證閱讀是對閱讀成果的檢測性閱讀。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給學生以針對性引導,特別是驗證方法的正確使用,可以極大提升驗證閱讀的效率,提升閱讀答案的命中率。關聯應該是閱讀的關鍵因素,在閱讀訓練中,要讓學生時時扣住作者情感和文本主旨,這樣才能提升閱讀高度。在驗證閱讀時,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補救,通過展開關聯操作,讓驗證閱讀成為畫龍點睛之筆,拓寬閱讀廣度。
例如,對于《石榴》的閱讀,教師設計了這一問題:如何理解“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臟嗎”“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僅僅是因為它美麗的外形嗎?于是,有學生這樣回答:石榴有艷麗的外形,與心臟形狀有相似點,這也是構成比喻的先決條件。將石榴比喻成為夏季的心臟,是因為石榴的精神美,讓人愛不釋手。對此,教師給出了積極評價,但也隱晦地指出了不足:能夠抓住相似點,但對石榴精神美沒有具體闡述,顯得有些突兀。然后,教師讓學生繼續閱讀文本,對相關答案進行完善。學生閱讀文本后,對答案進行了補充:石榴很美,但它只是一個載體,作者借石榴之美,要表達的是對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品格和精神的贊美,激勵廣大軍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從學生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從石榴聯想到當時的社會大背景,認知上得到了自然升級,從而使表現主題順利升華。
凡事都需要講究方法,閱讀也是如此,教師在具體操作時,既要關注教材文本內容,也要掌握學生學習實際。在閱讀訓練中,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學法探索,就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意識和培養學生的閱讀品質。特別是解決閱讀題共性問題時,需要教師提供共性解決方法,以便在拓寬學生閱讀思維的同時能規范其閱讀思維。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