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士杰,柴榮耀,張 震,吳華新,王 立,沈群超
(1.慈溪市農業監測中心,浙江慈溪 315300;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加水量和噴片孔徑對單季晚稻穗頸瘟防治效果的影響
謝士杰1,柴榮耀2*,張 震2,吳華新1,王 立1,沈群超1
(1.慈溪市農業監測中心,浙江慈溪 315300;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 g·hm-2采用3WBD-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霧,藥劑加水量的多少與對應的不同孔徑噴片噴霧對單季晚粳稻穗瘟防治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加水300 kg·hm-2對應1.0 mm孔徑噴片的低容量小孔徑噴片噴霧對水稻穗頸瘟防治效果最好,而且省時省力。
藥劑加水量;噴片孔徑;穗頸瘟;防治效果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來由于品種抗性下降和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導致水稻稻瘟病連年暴發,其中,穗頸瘟的發生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1]。當前生產中仍存在用粗放噴霧來防治穗頸瘟的現象,有的為追求速度采用粗噴霧(噴淋噴頭),更有甚者還用利器人為敲大噴片孔徑以加快速度,最終在稻瘟病流行年份防效很差,造成較大損失。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植保部門就推廣手動噴霧器低容量噴霧技術,即“三個一”細噴霧技術:采用背包式噴霧器裝上1 mm孔徑的噴片,使用1背包水(20~25 kg),防治1畝(667 m2)田。采用這種技術對葉面或穗期病蟲的防治效果比大水量噴霧、噴雨、潑澆等方法有明顯的提高[2]。另外朱金文等[3]研究表明加水過多有降低助劑的作用,使得藥液的表面張力變大,不利于藥液在靶標上沉積和濕展,不利于藥效的發揮。近幾年來噴霧器的功能有了較大改進,從手動變成了電動,不僅減輕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電能提供的均勻壓力使藥液的霧化程度得到非常大的提高,但尚無不同噴頭裝在電動噴霧器上的田間防治效果的報道。為此作者在2015年進行了藥劑的加水量和不同孔徑噴片噴霧對單季晚稻穗頸瘟防治效果影響的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試驗在慈溪市觀海衛鎮昌平村進行。土壤類型為青粉泥田(粉黏土),pH值6.5。試驗地稻區2014年寧81品種,經防治大部分田塊普查穗頸瘟發病率1.1%(0.5%~3%),一大戶約6.7 hm2因未防治且地形特殊而絕收。
供試水稻品種單季晚粳稻寧81。供試藥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供試藥械3WBD-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臺州市路橋明輝電動噴霧器廠),工作壓力0.15~0.4 mPa。防治對象水稻穗頸瘟。
1.2 處理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即施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用量300 g·hm-2,分別按加水300 kg·hm-2,噴片孔徑1.0 mm(以300/1.0表示,下同);加水450 kg·hm-2,噴片孔徑1.3 mm;加水600 kg·hm-2,噴片孔徑1.6mm;加水750 kg· hm-2,噴片孔徑1.8 mm;以噴清水750 kg·hm-2(噴孔直徑1.8 mm)為對照(CK)。小區面積66.7 m2,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施藥時保持噴霧器壓力的相對穩定。
水稻栽培方式為機插,種植密度27萬叢· hm-2,分蘗后約450萬株·hm-2。藥前半月至收割前未再使用其他殺菌劑。試驗于2015年8月31日進行第1次施藥,時值水稻劍葉抽出半張,9月11日(水稻齊穗)第2次用藥,藥后2 h無雨。噴藥時按不同用水量掌握好行走速度,確保施藥均勻。
1.3 調查項目及方法
施藥效率。調查不同處理在噴液壓力相同條件下噴霧1背包藥液(15 kg)所需時間,計算藥液流量和施藥效率(噴施1 hm2面積所需時間)。
防治效果。穗頸瘟發病調查于水稻黃熟期進行(11月13日),平行跳躍式取樣,每小區調查200穗,按穗頸瘟的病情分級標準調查每穗的稻瘟病發病情況,計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數,以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計算結果用D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較。
水稻穗瘟病情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每穗損失5%以下(個別枝梗發病);3級,每穗損失6%~20%(1/3左右枝梗發病);5級,每穗損失21%~50%(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癟);7級,每穗損失51%~70%(穗頸發病,大部癟谷);9級,每穗損失71%~100%(穗頸發病,造成白穗)。
防治效果/%=(1-藥劑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100。
2.1 施藥效率
表1表明,在相同工作壓力條件下,1.0、1.3、1.6和1.8 mm不同孔徑的噴片,使用3WBD-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霧,藥液流量依次為18.18、21.99、24.92、26.64 m L·s-1,噴液量隨著噴片孔徑的增大而增加,1.0與1.8 mm孔徑的藥液流量相差8.46 m L·s-1。理論上利用1.0 mm噴片孔徑噴霧300 kg·hm-2藥液比利用1.8 mm噴片孔徑噴霧750 kg·hm-2藥液可節省時間3 h 13 min 15 s。

表1 不同孔徑噴片噴霧1背包藥液所需時間與施藥效率
2.2 防治效果
從表2可以看出,在相同藥劑量的情況下,加水量為300 kg·hm-2配1.0 mm孔徑噴片處理對水稻穗頸瘟的防治效果最好,為85.1%,其次為450/1.3處理,防效為83.3%,兩者之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但均與750/1.8處理的防治效果差異達顯著水平;600/1.6處理的防治效果為80.0%,與其他3個處理的防治效果差異均不顯著。4個處理之間的防治效果差異均未達到極顯著水平。病穗率的發生隨著加水量的提高和噴片孔徑的增大而提高。300/1.0處理的病穗率最低,水稻穗頸瘟發病率與加水量和噴片孔徑的大小成正比。

表2 藥劑加水量與噴片孔徑組合噴霧對水稻穗瘟防治效果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藥劑及劑量的情況下,不同加水量和不同孔徑噴片配套噴霧對單季晚稻穗頸瘟防治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加水300 kg·hm-2、噴片孔徑1.0 mm低容量小孔徑細噴霧不僅對水稻穗瘟防治效果好,而且省力省工,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上應采用精準細噴霧以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這與20世紀80年代推出的手動噴霧器“三個一”細噴霧技術相一致,目前有很多手動噴霧器械換成了電動或機動噴霧器,但在生產上仍應推廣“三個一”細噴霧技術。
[1] 鄭永利,施德,姚曉明,等.晚稻稻瘟病局部突發流行成因與治理對策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92-93.
[2] 孫敏功,俞水炎.植保推廣“三個一”細噴霧好[J].今日科技,1984(11):10.
[3] 朱金文,吳慧明,程敬麗,等.霧滴體積中徑與施藥量對毒死蜱在棉花葉片沉積的影響[J].棉花學報,2004,16(2):123-125.
(責任編輯:張才德)
S435
:B
:0528-9017(2016)12-1982-02
文獻著錄格式:謝士杰,柴榮耀,張震,等.加水量和噴片孔徑對單季晚稻穗頸瘟防治效果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2):1982-198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1212
2016-09-15
謝士杰(1973—),男,農藝師,從事植物保護工作,E-mail:952068667@qq.com。
柴榮耀,E-mail:rycha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