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蓮
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研究
周秀蓮
2008年全球金融體系經歷經濟危機,公允價值處于風暴中心被認為放大了損益表的盈余波動并具有順周期效應,國際金融會計理論界對這場金融風暴前因后果的討論持續數年,本文通過比較正常及極端經濟條件商業周期中公允價值會計對銀行損益表的影響,識別公允價值會計產生順周期效應的條件方式,更好地評估公允價值會計對銀行損益表造成的影響,為銀行監督者和高管層提供科學量化的見解。
順周期效應;損益表波動性;公允價值會計
2007年全球金融體系經歷了一場狂風驟雨,第一波金融“次貸危機”的陰霾尚未驅盡,接踵而至第二波全球金融機構的全面危機。關于這場金融風暴前因后果的熱議一直持續數年,風暴中心討論的一個基本問題是:構建整個金融體系的金融工具如何估值?這個基礎問題決定著金融危機中的大多數金融機構的命運,因為激烈爭論涉及的基本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會計”對于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意義,對某些人而言“公允即邪惡”,應用公允價值會使金融機構暴露于變幻無常的市場風險之中;對于另一些忽略來自金融市場信號的人來說,公允價值描繪出的金融前景模糊不清極具危險。2008年金融危機不僅給全世界經濟造成數以萬億美元的損失,而且學術界、實務界和監管部門爆發了對公允價值會計空前絕后的激烈辯論,焦點集中在公允價值會計是否具有順周期效應并導致金融危機愈演愈烈(黃世忠,2009)?本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后金融危機時代”對經濟危機中公允價值角色的思考,將有助于發展和完善公允價值會計理論與實務。
2008年金融危機中,最早指責公允價值會計的是AIG首席執行官Martin Sullivan。他聲稱“mark.to.marke盯市會計”(公允價值)迫使企業按當前市價處理不準備出售的資產,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導致了惡性循環,引起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喪失信心,由此引發的貸款利息上升使得存貸利率倒掛。Martin Sullivan的觀點在理論上得到延伸和金融界一致認可,最終升級為公允價值具有順周期效應,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應當予以廢止。
葛家澍、竇家春(2010)的觀點是,公允價值會計并非也決非是引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金融危機真正根源在于銀行錯誤的信貸決策、風險控制的不嚴密和監管不力的金融監管機構,中止FASl57轉移目標嫁禍于公允價值會計。當然公允價值會計也需要加以改進完善。
順周期效應 (Procyclicality)和反周期效應(Counter-cyclicality)是用于表述經濟數量與經濟波動相互關系的經濟學專業術語。經濟周期與順周期效應實質上有著很大區別,經濟周期是經濟運行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自身產生的周期性變化,順周期效應則是金融行業實務的不完善或監管方法不當造成放大了金融市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程度(趙光毅等,2010),只有被放大了的波動才具有順周期效應。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會計所附帶產生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所引起的系統風險已引致了廣泛關注,只有當公允價值會計不但反映而且加劇了經濟周期的波動時才具有順周期效應。為此,本文以公允價值會計是否擴大了利潤和所有者權益數據的波動為實證研究對象,探討公允價值會計是否具有順周期效應?作者認為正常的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會計使得損益表具有一定的波動性,金融危機中完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具有傳導效應。作者并不認為應該取消公允價值會計,反之應支持繼續使用公允價值會計,同時應設置清晰的逆周期資本監管規則。
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機時,對公允價值變動的計量使銀行的所有者權益和凈利潤減少。本文擬對經濟發展的周期變動做出模擬,以探索在完整的經濟周期中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上市銀行財務報表波動性的影響。本文模擬應用完全公允價值模式(FFV)對損益表波動的影響,對所有的損益表項目都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為了得出經濟環境變化對銀行損益表的作用,本文對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應用完全公允價值模式的效果進行了比較。
圖中可見在四種經濟周期中,按完全公允價值模式核算得出的銀行損益表都產生了波動。但是在正常周期中,資產、負債雙方的公允價值估值產生的銀行損益表波動與股市、房地產市場、利率市場的劇烈波動經濟周期相比,顯得較為緩和符合我們的預期,房地產和利率周期中銀行損益表波動較為顯著。可見公允價值會計的確反映了經濟體本身的波動,換個角度來看,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反映出的銀行損益表的波動性,只有小部分來自于經濟體自身的波動。來源于經濟體自身內生性的這類波動性,需要通過會計確認和計量來反映。
正常周期中經濟波谷的數據與預期有些不同,預期經濟波谷時銀行損益表應小于經濟平穩時的數據,而表中的數據恰恰相反,呈現出反周期的波動性。

圖1 完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不同經濟環境下的模擬結果
數據來源:來自作者的模擬計算。
本文以公允價值是否加劇損益報表波動性為研究對象,嘗試得到關于公允價值會計是否具有順周期效應的數據支持。在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公允價值會計僅僅傳遞經濟本身的波動信息,它既不是損益表波動性的根本來源,也不決定該波動性為順周期或反周期,堅持認為公允價值會計具有順周期效應,堅決取締公允價值計量的觀點不足信。第二、特定的情況下,流動性缺乏公允價值會計的計量結果可能加劇了損益表的波動性,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盡量消除或控制公允價值會計的不利影響,除了需要提高宏觀審慎監管水平和加強風險管理技術外,還需要對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加以改進。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對會計準則制定、金融監管有以下政策啟示:
首先取締公允價值會計的觀點顯然不可取。取締公允價值會計,既傷害了準則制定機構的獨立性也有損于會計的專業性和嚴肅性,既加大了會計信息的監督成本又賦予金融機構管理層更大的盈余操縱空間。其次報表波動性與金融產品自身相關。報表波動性對經濟產生的影響與金融機構的監管和風險管理策略措施有關,因此,監管機構提出的應對順周期效應策略兼有標本兼治的效果,既在會計與金融之間構筑了一道“防火墻”,又在制度安排上建立起維護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既繼續保留公允價值會計提供相關可比、高質量透明信息,又最大限度地降低抵消公允價值會計對經濟波動的負面效應。公允價值會計僅僅是一種會計的計量屬性并非必然具有順周期效應,只是在特殊的市場環境下才加劇了報表波動可能對經濟運行產生負面影響,唯有改善金融風險監管才能對癥下藥解決金融危機。
[1]Allen,F,and E Carletti.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5(2-3): 358~378,2008.
[2]European Central Bank,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Occasional Paper Series,No.13:3~48,2004.
[3]IMF,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October,109~134,2008.
[4]葛家澍.公允價值會計研究.M,大連出版社,2011.
[5]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會計研究,11:23~29,2009.
[6]曾五一.統計學簡明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35~252,2012.
(作者單位: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系)
本文受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JB150963S)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