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娜
摘要:文章以我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2004~2015年的旅游收入增長率與各省份旅游資源的賦存關系分析,實證檢驗我國各省份旅游資源稟賦與旅游經濟增長速度的關系,結果顯示:我國區域旅游經濟存在長周期上的“資源詛咒”效應;省際旅游資源稟賦與旅游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江蘇、浙江、山東、北京、遼寧、新疆、湖北、河南、云南、黑龍江、上海、廣東存在“資源詛咒”效應。
關鍵詞:資源詛咒;旅游經濟;地區差異;資源豐裕度
一、引言
“資源詛咒”現象主要存在于自然資源和經濟增長的相關研究中,徐康寧,韓劍從“資源詛咒”出發分析我國經濟的地域差異,認為“資源詛咒”是西部區域經濟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姚予龍、周洪等,通過分析1990~2007年期間“資源詛咒”變化趨勢,將我國分為“資源詛咒”高危區、“ 資源詛咒”嚴重區、“資源詛咒”邊緣區和無“資源詛咒”區。邵帥、齊中英等通過對西部地區1991~200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計量檢驗了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
在分析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差異時,方法林以江蘇省13個市的相關統計數據為基礎,運用標準差、聚類分析等對江蘇省旅游資源稟賦與旅游經濟發展進行分析,證明江蘇省旅游存在“資源詛咒”現象。韓春鮮對新疆15個地、州、市進行了旅游資源優勢度分析,發現旅游資源優勢區的旅游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慢于旅游資源劣勢區。王玉珍以山西省的相關統計數據為基礎,運用變異系數、旅游經濟區位熵、等方法,證實了資源與收入之間存在空間同步性和錯位性同時并存的現象。目前國內對旅游資源與旅游經濟水平的“資源詛咒”研究多是針對一個省份的研究,對全國的省份研究幾乎沒有,鑒于此,本文以我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收集了2004~2015年的各省份的旅游收入,通過對旅游收入增長率與地區資源賦存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區域旅游經濟存在長周期上的“資源詛咒”效應,并且我國省際旅游資源稟賦與旅游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
二、旅游收入與旅游資源的相關性分析
(一)全國旅游資源賦存與旅游經濟增長的關系
吳必虎在《旅游學概論》中提到凡是足以構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對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資源。可見,旅游資源是一個地方的比較優勢,是旅游吸引物,通過對資源進行開發形成有直接價值的旅游商品,為地方旅游發展帶來大的經濟收益。所以說旅游資源對旅游經濟的增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若一地的旅游資源抑制了旅游經濟的增長,則說明存在“資源詛咒”現象;若旅游資源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增長,則說明不存在“資源詛咒”現象。
本文選取我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的A級以上景區代表各省份的旅游資源狀況,旅游總收入來代表各省份旅游經濟發展狀況,數據來自國家旅游局網站和各省份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通過對全國A級旅游景區和旅游總收入的分析,繪制出2004~2015年我國旅游資源賦存與旅游總收入增長速度的關系圖(圖1)。同時,為了更清晰的展示變量之間的關系,采用軟件SPSS17.0對相關數據做了線性相關分析,分析結果在每張圖下面的表格中(表1)。

總體而言,旅游資源與旅游總收入基本上保持同方向的增長趨勢,旅游資源增加率與旅游總收入增長率基本上保持一致的波動,兩者相關系數為0.17。這說明,在全國層面而言,旅游資源對旅游經濟增長有著一定的支撐作用,兩者具有并不顯著的正相關性,所以無法證明“資源詛咒”在我國旅游業中存在,但是這并不能說明“資源詛咒”也不存在于我國的省際之間。
(二)各省旅游資源賦存與旅游經濟增長的關系
我國幅員遼闊,旅游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同時區域旅游經濟存在很大的差異,各省份的旅游收入增長率差異正好可以反映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速度差異,一些旅游資源較富裕的省份的旅游收入增長并不定是快速的。究其原因是否與“資源詛咒”有關,本文通過具體的數據來展示各省旅游資源豐裕度與旅游經濟增長率之間的大致關系。
各省市旅游資源豐裕度:
TR=Mi/W(1)
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率:
IR=∑Ii/12(2)
其中,Mi表示i省份的旅游資源總量,一個地區旅游資源總量由A級景區數構成;W表示全國旅游資源總量;Ii表示i省份每年的旅游總收入增長率。
根據2004~2015年國家旅游局及各省市的旅游統計年鑒、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獲得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同時,為了綜合顯示旅游資源豐裕度與各省旅游總收入增長率的關系,根據各省旅游資源豐裕度與旅游總收入增長率繪制出了散點圖,并做了線性回歸(圖2)。
為了更清楚的看出兩個變量的線性關系,將兩組數據運用最小二乘法進行計算,得到兩組數據的擬合。
方程:
y=-0.0328x+0.0395
首先,從旅游總收入增長前15名來看,旅游經濟增長速度前5名的貴州、山西、內蒙古以及排名第7的西藏,其旅游總收入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全國21.90%的水平,但是旅游資源豐裕度遠遠低于全國3.23%的水平,尤其是寧夏和青海省,旅游資源豐裕度只有0.77%和0.61%,但是卻取得了驚人的旅游經濟績效。
其次,從旅游資源豐裕度前15名來看,許多旅游資源大省的旅游經濟增長速度確實差強人意。如江蘇省的旅游資源豐裕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但是旅游經濟增長速度卻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類似的省份還有浙江、河南、云南、黑龍江、陜西、廣東,尤其是北京,旅游資源豐裕度為5.26%,但是旅游經濟增長速度卻遠遠低于全國水平。
最后,從各省市資源豐裕度與旅游總收入增長擬合方程式來看,線性方程式的系數為-0.0329,可以判定擬合曲線是一條向右下傾斜的趨勢,所以就全國各省市來說,旅游資源豐裕度與旅游經濟增長速度呈負相關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資源”詛咒現象的存在。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所謂“資源詛咒”,即豐裕的旅游資源并不一定帶來良好的經濟績效,在我國一些省份中這種現象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也不能否認旅游資源豐裕的省市確實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資源詛咒”現象存在省份的確定
通過上面對各省份旅游資源與旅游總收入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資源詛咒”現象在我國一些省份是客觀存在,但并非所有的省份都存在。本文將利用“資源詛咒”判定系數確定受“資源詛咒”現象困擾的省份,從而為我們將來進一步研究突破“資源詛咒”現象的對策和方法,使這些省份的旅游業能夠快速的發展,獲得較大的旅游經濟收益。
通常認為,一個地區應當獲得和它的旅游資源豐裕度相匹配的旅游經濟增長速度,即擁有較多旅游資源的省市應當有較快的旅游經濟增長速度,如果一個地區的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了較低的旅游經濟增長速度,那么它可能是受到了“資源詛咒”的困擾;相反,一個旅游資源較貧乏的地區若獲得快速的旅游經濟增長,那么這個地區已經擺脫了旅游資源的限制,是一個新型旅游經濟地區;那些旅游資源賦存與旅游經濟增長速度相協調的地區則為正常地區。
(一)“資源詛咒”的測度方法
1. 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
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豐裕度為TR,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TRI=×100(3)
其中,TRI表示地區的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TRi表示i地區的旅游資源豐裕度,TRmin表示所有地區中旅游資源豐裕度的最小值,TRmax表示所有地區中旅游資源豐裕度的最大值。
2. 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
一個地區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長率為IR,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IRI=×100(4)
其中,IRI表示地區的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IRi表示i地區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長率,IRmin表示所有地區中旅游收入增長率的最小值,IRmax表示所有地區中旅游收入增長率的最大值。
3. “資源詛咒”判定系數
一個地區的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IRI,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TRI,“資源詛咒”判定系數R為:
R=TRI/IRI(5)
其中,當R>1時,說明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大于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存在“資源詛咒”現象;當R=1時,說明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和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相等,兩者發展相一致;當R<1時,說明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大于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很好。
從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受到資源詛咒的省份有江蘇、山東、浙江、北京、遼寧、新疆、湖北、河南、云南、黑龍江、上海、廣東,其中,廣東省的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為0,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為0.3864,存在較嚴重的“資源詛咒”效應;北京、江蘇和浙江的“資源詛咒”判定系數較大,說明這些地區的旅游收入增長率較緩慢,旅游經濟發展平穩,雖然擁有較豐裕的旅游資源,然而旅游資源并沒有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增長,存在一定的“資源詛咒”效應;其他的8個省份存在較弱的“資源詛咒”效應。
同時發現,一些偏遠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較好,例如貴州、寧夏、青海、西藏和內蒙古這5個地區,“資源詛咒”判定系數較小,旅游收入增長率指數遠遠大于旅游資源豐裕度指數,說明這些地方的旅游經濟發展十分旺盛,處于快速上升階段。
四、結論
通過對旅游資源賦存與旅游收入增長率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國家層面上的旅游資源與旅游經濟增長具有并不顯著的正相關性,省際旅游資源與旅游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性,說明存在“資源詛咒”現象。
通過“資源詛咒”判定系數對我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資源詛咒”現象進行定量分析,發現江蘇、山東、浙江、北京、遼寧、新疆、湖北、河南、云南、黑龍江、上海、廣東等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源詛咒”效應,一些西部偏遠地區的旅游經濟呈現快速上升階段,中東部一些發達省份的旅游經濟呈現穩定發展狀況。因為“資源詛咒”理論是一個涉及時間因素的理論,所討論的經濟現象具有明顯的歷史階段性,可能本文選取的時間段較短,剛好選擇在西部旅游快速崛起而中東部旅游穩定成熟發展的這個時間段,所以本文的研究結果可能受到了時間段選取的限制,無法精確地反應出我國存在“資源詛咒”現象的省份,但這并不能否認我國省際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資源詛咒”效應。
參考文獻:
[1]徐康寧,韓劍.中國區域經濟的“資源詛咒”效應:地區差距的另一種解釋[J].經濟學家,2005(06).
[2]姚予龍,周洪,谷樹忠.中國資源詛咒的區域差異及其驅動力剖析[J].資源科學,2011(01).
[3]邵帥,齊中英.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8(04).
[4]方法林.江蘇旅游“資源詛咒”現象實證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2(05).
[5]韓春鮮.基于旅游資源優勢度差異的新疆旅游經濟發展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2009(05).
[6]王玉珍.旅游資源稟賦與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實證分析[J]. 生態經濟,2010(08).
[7]吳必虎.旅游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鄭州市社科聯基金項目(ZSLX2016690)
(作者單位: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