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萍
【摘要】巧設教學活動,精心設計每一項任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保障,教師們都能感知這一點,但在實際教學中,作業的有效設計往往是忽略的一項任務。而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對英語學習的鞏固、發展、深化;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具有診斷補救發展的功能。因此,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從注重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挖掘生活中的資源,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這三個方面入手,嘗試設計開放式的小學英語作業。
【關鍵詞】設計 ?創新性 ?開放性 ?新型 ?作業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16-02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傳統的小學英語作業內容僅限于教材內容,內容封閉僵化,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作業形式單一,要求規范統一,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心理、興趣、特長等特點,我從創新性與開放性入手,積極探尋一條課外作業與課堂教學和諧共進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課后依然保持對英語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的英語知識得到鞏固,甚至在作業中培養創新能力。
一、注重創新性,設計有效作業
英語是一門融合性極強的學科,有效處理好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有助于英語教學的發展和提高。《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1.融合數學,提高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了“What do you want?”和“How much is it?”句型后,我出示一張自制的食物價格,讓學生課后分小組表演在麥當老點餐的一幕。第二天英語課上他們有模有樣地扮演不同的角色,當“服務員”算賬時,他們拿出自制的“電腦顯示器”作起敲打樣,迅速說出已算好的價錢,那時,我鼓勵其他同學幫助該“服務員”再清算一遍,以驗證他的正誤。從而有效提高英語表達能力。
2.融入音樂,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在我們的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瑯瑯上口的Chants、Rhymes和Songs,一般學生跟著聽幾遍就會。無論是Chants、Rhymes還是Songs, 都具有這樣一個優點:節奏感強,加快學生對句型和單詞的掌握。它們是通過音樂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最直接方式,因此在教完一組單詞后經常會讓學生編些喜歡的Chants。這些Chants、Rhymes和Songs源自課內,鞏固于課外,也可適當地解決了學生在課外不愿練習說英語的難題。
3.融入美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小學生喜歡畫是其天性,因此我經常設計放學在家畫簡筆畫的作業。如在教學《新標準英語》Book2 ?Module4 Unit1的水果和食物類單詞后,可以設計畫圖畫的作業,即要求學生回家后畫出所學水果和食物,并用英語在旁邊寫出所畫水果和食物的名稱。第二天上課展示自己的作品時,要用幾句簡單的英語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水果或其它食物,也可以請同學配合介紹,這樣,不僅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已知句型、單詞。
二、注重開放性,設計有效作業
開放性作業的設計,改變了傳統英語作業重書面、輕口頭訓練;重做業數量、輕作業質量;重知識鞏固、輕能力培養的現象,真正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1.以現實生活為背景,設計體驗型作業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因此,英語作業的設計應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將學生置于逼真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要求,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2.以自主選擇為主,設計層次性作業。
學生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層次差異,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因此我根據教學目標將作業設計成A、B、C三個檔次。其中A類作業偏中于綜合能力的運用;C類作業偏中于基礎知識的鞏固和積累;B類作業則介于二者之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來選擇作業。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到“我能做、我會做、我想做”,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實踐證明了創新性與開放性的課外作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教師就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設計需學生主動去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作業,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及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啟航.小學教學設計.山西:山西教育報刊社,2007
[2]宣小紅.小學英語教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