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芝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38-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形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地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在教學中不斷嘗試、探索、總結、反思,使學生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學習方式。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教學形式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它是學習中最活躍、最現實并帶有強烈情感、情緒色彩的內在因素,是形成有效學習方式的關鍵所在。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經常讓學生感受“數學美”
數學自身魅力集中反映在簡單、統一、對稱、奇異、變換等審美原則。橢圓、雙曲線、星形線的對稱美,心臟線、等速螺線的和諧美,劉徽的割圓術、華羅庚的統籌學,費馬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的神秘美,無不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正因如此,教師利用數學美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和追求數學美,從而使學生品嘗數學知識結構的美,產生學習動力,增加學習的興趣。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來源于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特別是與學生直接相關的問題,更能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列復習課上我介紹了斐波那契數列,讓他們做如下的游戲:每人先任意寫兩個正整數,然后把它們的和作為第三個數,再把第二個數與第三個數的和作為第四個數,又把第三個數與第四個數的和作為第五個數,……,依次類推,寫到第十三個數為止,用第十二個數作被除數,第十三個數作除數,求商(精確到0.001),然后把結果報上來。很快地,都把結果報上來了,奇怪的是全部都是0.618。學生的好奇心上來了,都想知道為什么?于是我給他們介紹了斐波那契數列。
3.教師的教學藝術,激發學生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語言修養,對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是有益的,教師善于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言教幽默,把情趣和興趣結合起來,使課堂充滿笑聲,充滿和諧,愉悅的氣氛。例如一次課堂上我說了這樣一段話:“人們常說,天底下絕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可這一次我們班上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批改作業時我發現不少人面孔一模一樣,孿生兄弟姐妹也沒有達到這樣相近的程度呀,你們能幫我解答一下這其中的原因嗎?”部分學生大聲說:“抄的”。毛病由學生自己診斷,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生差錯,老師厲聲指責和批評,定會使學生感到窘困。如果說一、兩句富有幽默感的話,能緩和氣氛,幫助他們及時糾正不恰當的學習方式,何樂不為!
二、營造多種學習氛圍,形成新的學習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探索,獲得數學知識和經驗,并制定了經歷、感受等過程性目標。因此讓學生有效地活動已成為改進學習方式的重要措施。
1.激發參與欲望
但凡熟悉的事物是讓人感到親切,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更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探索新知。如在學完《概率與統計》,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學生周末作業完成質量與完成時間是否相關開展研究性學習。因為該課題研究的是他們身邊發生的事,他們也急于知道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欲望,研究結果表明作業完成質量與完成時間是成正相關的,也為學生有效完成周末作業提供依據。
2.創造參與條件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個體間存在差異的學生,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主動地發展,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學生探究新知的知識基礎及能力起點,預想學生解決問題的各種思想方法,創設有利于各層次學生開展思維、討論及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堂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營造合作環境
在這一形勢的學習中,首先要創造平等、民主的氛圍,包括師生、生生之間。教師是參與者,而不是評價者。生生之間,不僅要能有條理地發展自己的看法,更要會傾聽別人的發言,明確他人的思路,并融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這樣才能顯示出合作交流的作用。其次,合作交流必須要在自動探索的基礎上進行,能自主探索的就自主探索,當自主探索不能解決問題時,自然就會進入合作交流的過程。另外,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有個別組總是某一個人發言,對于這種現象,采取發言人輪流制即可避免。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逐漸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4.豐富學習視野
由于幾何畫板既能創設情景又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所以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學習視野,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為直觀形象,讓學生通過做“數學實驗”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不僅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運算能力得到較好的訓練,而且還有效地培養了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5.善于歸納總結
當學生把所獲得的數學內容與原有的認識結構建立起密切的多方面的聯系時,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數學內容。因此學生形成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是必須的。每節課的小結由學生完成,其中包括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未解決的問題。新舊知識的聯系等等。每章的總結,應由學生獨立完成知識結構的歸納,然后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最后通過教師的總結,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
三、有效評價數學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進
應試教育,無一不是以“高考”、“中考”為指揮棒,以考試分數為標準對學生進行唯一的評價,這樣做,長期以來摧垮了許多學生的學習信心,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被考試的分數消殆了。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分數不能作為唯一衡量學生的標準,它不適應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通過形式多樣的評價,特別是過程性評價,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進行興趣的自我培養,自覺地改進學習方式。有效的評價是學生學習的“加速器”,特別是當學生有新奇的想法時,更要及時鼓勵,要盡可能布置實踐性、創造性的作業,如設計新穎的統計圖等。不僅評價學生作業是否符合所運用的知識,更應對與眾不同的創意大力表揚,既增強創作者的信心,也使其他同學產生仿效的欲望,久而久之,就會達到“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目的。
總之,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其實也是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教學意圖和策略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進與完善,只有學生形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才能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才能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才能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