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英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67-01
【一、案例背景主題】
1.背景
基于學生不善于思考,學習興趣不濃厚而提出,本案例旨在通過創設合理、生動、有效的問題情境,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創設模擬化情境,矯正不良的學習習慣,轉變舊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思考、合作、交流。
2.主題
本文所屬專題是精神支柱,所在板快是珍愛生命。這是高一學生在語文課本上接觸到的第一篇小說,引導學生初步把握小說的三要素是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鑒于課堂時間有限,本課的教學重點設置為小說情節對塑造人物、表達主題的作用及影響。
【二、案例】
1.導入
生命,是很可貴的,人生而僅有一次,我們要如何對待它?
2.基礎知識學習
(1)出示生字詞,正音、辨形。
(2)復述故事
【設計意圖】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3.文本研習
師:大家覺得文章寫得最好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
明確:結尾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入其境,感其情。在誦讀的基礎上,仔細理會作者這樣構思的巧妙之處,在課堂之初就讓學生投入思考。
(1)“最后的假葉子”情節合理嗎?請你說說理由。(可進行辯論)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也可以進行辯論,充分展示自己的主體地位,點燃創造思維的火花。小結:歐亨利式結尾,被稱為“含淚的淚”。
(2)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生討論)
改編課文結尾:
“老貝爾曼終于沒能完成他的杰作,下午就去找上帝抱怨了。
來年五月中旬,一個年輕的女孩背著畫夾出現在陽光明媚的那不勒斯海灣。”
理論支持: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群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設計意圖】推想猜測法,就是通過對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想猜測,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養成對課文相關內容的敏感性,試著換個角度進行推測和猜想,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4.人物分析
(1)貝爾曼是怎樣一個人?
主旨1:作者借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設計意圖】學生學會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不要過分地依賴教師,這個環節鍛煉學生的整理能力以及邏輯能力。
探究:
①貝爾曼有怎樣的品德?
②假如貝爾曼知道自己的結局,還會堅持去畫畫嗎?
③貝爾曼這樣死去值得嗎?你是怎么看的。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討論與小辯論,進行整體學習,在辯論過程中達成學習知識意義建構,各個小組成員都在各自所形成的意義建構學習中獲益。
2.瓊珊應該是大家喜歡的人了,你喜歡她嗎,為什么?
主旨2:堅強的信念是生命的精神支柱。
小結:我們從兩個人身上都看到了小人物上閃耀著的人性之美。
【設計意圖】對人物進行點評是我們一直貫穿的學習方法,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昨天的認識和今天的認識肯定會有變化,在新問題的基礎上再進行反思,回頭再看課文,肯定會有新的收獲。
5.解題
(1)品析題目:把它換成“可敬的貝爾曼”如何?
(2)作者簡介
【設計意圖】整堂課教學思路從尾到頭,教學思路是很清晰的,這樣設計能幫助學生對作者及其寫作風格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便于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
6.結束語
馬丁路德金“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讓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著的話!”
7.作業
請你展開想象,將老貝爾曼頂著風雨畫長春藤葉的過程描寫出來。
【設計意圖】想象情境,激勵創造。通過補敘空白的方式,在學習有“空白”美的課文時,鼓勵學生多去想象和推測故事的情節及結局。
【三、教學反思】
設計思想:尊重學生,積極貫徹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強意識。
教學內容分析:以文本為基礎,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主動討論人物性格,加深文本理解。
教學目標分析:掌握小說這一文體基本知識,能把握解讀小說的基本方法,通過主人公的亮點來培養學生增強珍愛生命的意識和面臨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一連串的問題來一理清情節,鑒賞人物,挖掘主題。教學思路清晰,問題設計環環相扣,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幫助他們理解。
教學設計思路:
1.解決兩個問題。
(1)課文是通過什么事情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質樸情感的?
(2)課文主人公是誰?
2.分析寫法、習作借鑒。
本文的結局是典型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讓人讀來不得不折服作者的巧妙構思,教學中幫助學生梳理出對其有益的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