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彭納
文化+創新能否大于2

自貢彩燈閃耀美國休斯敦。圖/新華社
數千年之前,一群跨越崇山峻嶺的人類,定都川西平原,開創了巴蜀文明。而后,這群巴蜀人的后代,歷經朝代的更迭,在歷史洪流中前行。戰國時期,巴山蜀地并入秦國;兩千多年前,巴蜀先民開疆拓土,打通南方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巴蜀之地已經繁花似錦;東漢的成都是令人向往的大都會……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便是數千年,時間的沉淀給巴蜀人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帶著這筆遺產,巴蜀人再一次站在了起承轉合的歷史節點上。
2015年11月16日至17日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舉行,全會的召開被視為省委對四川“十二五”工作的總結,以及“十三五”開篇的工作布局。在此次全會上,“創新”一詞熱度不減,更成為了各領域轉型發展的“必經路”,四川將怎樣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在這場產業轉型的考題前,做出文化+創新大于2的公式?
2015年 5月12日,自貢人肖毅創建的名為“藝術·能見度”的藝術品移動互聯創投平臺上線。點開網頁,十多位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乍現眼前。與實體畫廊和拍賣會動輒上萬元一幅的作品不同,網站上的畫作有一半在千元以內,最低僅300元。對畫作的分類,網站也摒棄了按照油畫、版畫等門類區分的方式,改用客廳、書房、臥室等“適用空間”分類的方式,讓消費者能夠更精確地找到自己所需。
隨著“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推廣,文化產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已經成為大趨勢,在互聯網上購買文化產品變得觸手可及。而在剛結束的“2015中國文化產業峰會”上,中國知名互聯網文化企業完美世界CEO蕭泓表示,下一代互聯網娛樂技術特別是一些互動技術和傳統文化領域的結合正日漸緊密。利用互動技術進行產業創新,開發更多全新文化形態和內容,必然會極大地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這一觀點也佐證了我省文化轉型的一個方向。在經過6年閉館改造、擴建的成都永陵博物館里,就有一組互動技術和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的展品。永陵地宮的二十四伎樂浮雕棺床是國寶級文物,6年前,大家只能到地宮看二十四伎樂的浮雕,據悉,現在永陵博物館采用3D技術,把音樂、舞蹈與動畫結合起來,將參觀者帶入到前蜀宮廷樂舞場景。
在互聯網這個大框架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了多種的可能性,運用“互聯網+”思維統籌文化產業發展變得尤為重要。打開省政府網站,搭建四川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線上平臺、制定《四川省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新媒體傳播平臺建設實施方案》、打造1—2個移動互聯網和手機游戲領域的創新型孵化器,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承載平臺……一條條規劃和措施無一不彰顯“互聯網+”思維,從中也可以看出四川文化與互聯網的聯姻進行時,這種聯姻還將把巴蜀文化帶往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一村一幼”覆蓋樂山彝區。圖/新華社
“十二五”以來,我省文化產業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文化產業的經濟份額不斷擴大,各類文化產品豐富、要素市場繁榮,文化產業品牌項目優勢突出。“十三五”我省將如何進一步擴大文化產品品牌優勢?
在2015年11月底閉幕的首屆四川藝術節上,四川又一次完成了文化與品牌思維相融的嘗試。在藝術節舉辦的一個月內,10多個種類近30臺參評劇目,近300件繪畫美術作品,50多個節目爭霸戲劇小品比賽,優秀群眾文藝作品組臺展演……此次藝術節,匯集了我省近幾年最優秀的藝術創作成果,參演、參展人數達1500余人,覆蓋全省21個市州,完成了全省文藝創作的一次大集結。依托此次藝術節,一批由査麗芳這樣的全國知名導演編排的話劇作品更是以20元、40元、60元的親民價讓百姓參與到藝術節中。今后,每四年大家都可以感受一次這樣高品質的文化盛宴。省文化廳副廳長竇維平則表示,借助首屆四川藝術節的平臺,通過文化消費月活動,有助于進一步培養文化消費理念、激勵文化消費行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打造四川文化消費的標志性品牌。
借助此次藝術節這個平臺,我省還設立了金額高達3億元的省級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投資基金,用于支持我省具有社會效益和市場前景的優秀文藝作品創作、排練和營銷。此舉再為我省文化與品牌的融合添了一把火。
以品牌的方式經營文化,再將知名文化品牌作為帶動,與我省整體文化扶貧工程對接,這是“十三五”我省文化與品牌碰撞后所帶來的直接效益。我國對文化支柱產業要求是達到5%,現在四川只有成都超過5%,相當多的市州不到3%,發展空間巨大,利用好品牌效益,將成為四川文化提檔升級的又一跳板。
11月27日起,省文聯組織近百名文藝工作者從成都出發,途經峨邊縣、洪雅縣和夾江縣,與當地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互動。在峨邊縣書畫創作現場會上,畫家一邊創作一邊講解愛好者們提出的問題;而書法家每完成一幅作品,就有許多粉絲要求合影留念。28日,在洪雅縣峨眉半山七里坪,人頭攢動,居民王先群和老伴兒特意早早趕來,七里坪半山藝術團的演員們與省文聯藝術家們聯手為百姓獻上一臺精彩演出。
這樣的文化惠民活動構建出了我省文化服務的成果。日前,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表示,“十二五”期間,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進步指數居全國第一,服務指數全國第三,但“不適應、不協調”仍然是短板。例如經濟社會發展中,城鄉文化資源配置不協調,許多文化資源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城市,而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文化則欠賬突出。再如與多點多極支撐、均衡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公共文化供給能力與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要求不適應,適應現代文化消費需求的產品、服務供給,如游樂、健身、健美等的提供還欠缺。
“十三五”期間,文化作為民生范疇,將更加關注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用“反彈琵琶”的方式 ,讓四川貧困、民族、邊遠地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打破這些文化發展瓶頸,首先要從硬件設施下手,“十三五”期間,我省將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為群眾演出的“一團一場”硬件保障建設。21個市州和50個擴權試點縣要逐步建起功能較合理、設施較配套、符合舞臺標準的綜合性劇場,努力將市、縣級劇場建成當地的政治活動中心、文化活動中心。
除了硬件設施外,我省還將大力支持川劇教育事業,推出一批優秀川劇作品和川劇人才;同時要扶持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藏戲及皮影戲等既有特色又受到當地群眾喜愛的地方劇種,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四川文化產業與創新融合發展的成效也日漸突出,而四川這個巴蜀文化寶藏還有更多的項目等待搭上創新這輛快車,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文化+創新一定能夠大于2。(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