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靜
創新改革 全方位發力
實現四川發展新突破,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改革方案制定和改革部署落實的任務很重,要下更大力氣把各項改革工作抓實抓細抓具體。
——王東明
“十二五”收官之年,四川再次站在了改革的前沿。
2015年12月15日上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九次會議。會議審議《關于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四川省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意見》《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2015—2020年)》等7個專項改革方案。
時間向前推一個月,11月17日,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決定》。而此前的9月7日,四川被列入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在西部十二個省市區中是唯一的省級行政區域。這是對四川改革成果的高度肯定,也為四川的改革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本次全國試驗區的選擇,重點為“創新成果多、體制基礎好、轉型走在前、短期能突破”的區域,其中包括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已參與國家重大改革示范、體制機制改革步伐等6條“硬杠杠”。而四川能在西部十二省市區中脫穎而出,也證明了四川全面創新改革的能量。
2014年2月10日,省委十屆四次全會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這是四川聯系全省實際出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凝聚了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與此同時,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開啟。自省委十屆四次全會以來,已經先后有44個專項改革方案審議通過,平均每個月有超過兩個改革方案出臺。
對身處內陸的四川而言,對內靠改革,對外靠開放。2014年,四川率先出臺學習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的方案,明確成都市部分區域將從四個方面學習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推進投資、金融、貿易便利化等領域的改革試點。
2014年以來,國家先后提出規劃建設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四川“聞風而動”,相關部門積極著手對接國家規劃,強基礎、搭平臺、改機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此外,教育、衛生、醫療等民生領域一直是群眾關注的焦點。翻開我省的改革“賬單”,民生總是最耀眼的亮點。
2015年8月,省政府制定并出臺《四川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主要工作安排》,提出要全面落實“基層首診”,大力推進基層契約式服務,實現縣(市、區)簽約服務全覆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政府補助標準提高至40元。4個月過去了,四川亮出了醫改成績單:參保率超97% ,基本建立全民醫保。
改革與開放并舉,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全方位發力。“十二五”期間,尤其是省委十屆四次全會以來,農業農村、國資國企、簡政放權等各個領域多向出擊,四川不斷將改革向縱深推進,掀起新一輪改革的熱潮,成為全面創新改革中一道靚麗的風景。(責編:彭納)
一張清晰的路線圖
適時開展“回頭看”,提煉推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
彌補短板、查漏補缺,統籌謀劃好2016年各項改革任務。
大力推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
緊緊圍繞推動我省轉型升級、擴大開放、脫貧攻堅、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工作再謀劃推出一批改革方案和舉措。
在增強發展動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內外聯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出實招破難題建機制。
大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重點抓好軍民深度融合改革、科研院所分類改革、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改革、創新成果收益分配改革和科技金融改革。
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加快構建目標責任、投入增長、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資產扶貧、金融扶貧、社會扶貧、督查考核等制度機制。
統籌好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的關系,兩端同向發力,大力推動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成長型產業、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發展。
繼續深化農業農村、國資國企、財稅金融、生態文明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
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更多改革新鮮經驗。
健全完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支持基層大膽探索實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健全工作責任制,明確各項改革任務的工作進度和期量要求,推動改革方案和措施落地見效。
各級領導干部要勇于擔當擔責,推動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要注重在改革實踐中考察識別干部,形成鼓勵支持改革的鮮明用人導向。

制圖/楊永
(摘自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