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妍婕
山水毓秀間藝術冠群芳
“生于40巴蜀油畫暨巴蜀影響力當代書畫展”

米金銘《如云系列》


東方騰弘《彼岸》
“巴蜀山水多神秀”,壯美的山川和勤勞勇敢的四川人民,使巴蜀大地充滿了靈性和創造力。于是,在這毓秀山水的滋潤下,走出了這樣一批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們生于20世紀40年代,閃耀在巴蜀當代藝術領域,并承載帶動新生一代藝術家傳承和弘揚四川美術事業的“使命”;他們在當代藝術界具有極大影響力,他們用手中的畫筆闡釋著對生活、生命的體驗和追求……
2015年12月5日上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聯指導,四川博物院和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支持,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主辦的“生于40巴蜀油畫暨巴蜀影響力當代書畫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
走進展館,當代巴蜀名家的精品書畫作品映入眼簾:紅色袈裟著身,滿臉絡腮胡,達摩尊者閉目盤坐在畫中,是在念經,還是在祈福?他身上散發出寧靜與祥和——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名譽會長、第一批巴蜀畫派卓越成就代表戴衛的這幅《達摩圖》,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細細體味其中蘊含的禪意。
“你看這幅畫,左右兩邊全是黑色,就中間窄窄的部分畫了幾樹梨花和一樹桃花,還有青草,好有創意。”在中國油畫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會長馬一平的畫作前,觀眾小聲地討論起來了。“這幅《裂縫中看到的春天》,感覺既寫實又唯美,要多品味,才能了解大師的心意。”

何多苓《肖像》

“生于40巴蜀油畫暨巴蜀影響力當代書畫展”現場。圖/廉鋼
一條蜿蜒的公路在崇山峻嶺間盤旋,一輛又一輛汽車穿山而過,而更遠處除了棕褐色的山,就是綿延的雪山和綺麗的云彩,這樣一對比,突然覺得人在大自然中多么的弱小,只是其中的一粒塵埃,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副會長何冠霖的《一路向西》,讓人更多地關注到自然帶給人們的心理和精神體驗……此次書畫展邀請了巴蜀地區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加盟,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呈現了不一樣的巴蜀畫派創作氣象。“本次展覽意在推動四川美術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壯大美術川軍隊伍,加快推進巴蜀畫派的品牌建設。”巴蜀畫派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杰說。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一級美術師、艾青之子艾軒于1979創作的《肖像》、1981年創作的《靜物》兩幅畫作,時隔30年,在四川博物院首次揭開了神秘面紗。而開創“傷痕藝術”的第一批巴蜀畫派卓越代表人物高小華也帶著他的經典力作《寫生·麗人》《畫室NO.8》亮相。
作為50后杰出藝術家代表,高小華坦言,自己是“站在40后這些畫家的肩膀上”走出來的。他們很多從事過教育工作,所以對于新生代的藝術家來說,直接或間接地從前輩身上得到過很多“養分”,并且視之為榜樣。“正是有這種榜樣的力量,才使巴蜀地區的藝術不斷傳承和發展壯大”。
前不久,首屆四川藝術節文華美術獎評選,進一步凸顯了文化藝術品牌“巴蜀畫派”的政府引領作用,其宗旨就是要創作更多具有巴蜀風格、中國氣派的美術精品,培育出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讓四川美術事業在區位“高原”凸現藝術“高峰”,吹響巴蜀畫派的藝術集結號。

何冠霖《一路向西》